《實相寶藏論釋》
龍欽巴尊者著
《實相寶藏論本頌》共××頁,由塞朵三世翻譯成漢文。
《三部心要義釋實相寶藏論釋》共××頁。
《三部心要義釋實相寶藏論釋》
梵語雲多他引垛喇怛曩二合俱捨曩引摩勿哩二合底重
藏語雲耐魯座
造論者勝乘瑜珈師隆清燃絳尊者
譯論者密乘弟子郭元興
校譯者塞朵三世
序品譯
敬禮吉祥普賢
本自元成功德圓滿界,有寂德具最初之怙主,
諸佛持明法主及上師,百千信眾動搖而作禮,
諸乘之頂最勝以奉獻,現證心髓廣大秘密教,
攝心要義究竟之了義,實相寶藏疏釋應顯說。
爾時吉祥普賢於一切法本初體中現證菩提已,入住廣大平等之理趣金剛界中轉
勝淨妙果無上了義法輪,成就覺性菩提心法身,即明顯而無轉變之真如,超越因果
勤修,現證本師之大秘密,彼之諸究竟了義之處總攝為一。成此實相寶藏之要門論,
彼諸處所今應顯說。
二初暫作禮者:
本來佛陀現證菩提體,不變元成金剛藏之界,
心性自然大圓滿之中,無取捨來去故今作禮。
此須抉擇此論中之金剛界,實義之體,自然智體,元成之佛,無變之法界,心
性自然光明大圓滿之本體中,宣說於遠離取捨合散收放之本位法性無動之理趣中而
作禮敬之義。此中自然智大圓滿者,超越一切偏黨宗執,出過一切行顯勤修。如
《覺性自現大續》云:「噫,大圓滿阿底,不墮宗派見,行自然智義。譬猛獸獅子,
以利爪摧伏。大園滿說自教摧伏下乘,大圓滿說自教立自義。大圓境中無生佛無有
情,大圓體中無勝亦無劣,大圓道中無近亦無遠,大圓滿果無得無不得無有得不得,
大圓滿身無是亦無非無有是不是,大圓語中無變無不變無有變不變,大圓意中無實
事相狀無物無形相,大圓界中無盡無虛空非空亦非盡,大圓處中無高亦無低無有高
與低,大圓法中無行無不行非行非不行,大圓用中無圓無不圓非圓非不圓,大圓游
戲無現無不現,大圓義中無修無不修,大圓覺性無升無不升,大圓滿智大密遍遊戲,
大圓邊中無如此宣說,大圓義中無文亦無字,大圓滿王正見如是住,無文無字大圓
義中行,明障執念無有本相安樂力無諸明暗執著想安樂力自顯,大圓滿義其中如是
無所住大圓滿義如是住亦非。此中初段以三事宣說自然本際之體初三偈宣示自然本
際之體性,以第四事宣說於其體中修習之理於第四段示以修行之理。
所謂果者,實際本位理地最初宣說之體中獲得教法,尤於唯思擇中更無餘故。
一切法覺性菩提心圓滿宣說者。《普作續》云:「此中全無不圓滿,一圓二圓一切
圓,所作成辦得安樂,一圓菩提心亦圓,二圓心所作圓滿,遍圓成辦得圓滿,以此
一中圓滿教,安住此諸佛密意,以此遍圓滿之義,能令一切皆成辦,此無所作所安
住,此身天人數取趣,亦即密意法性佛,以此作成有情義,無勤無修安樂住。」
心性自然智為輪迴涅盤流出之體,今明示此義。如《多哈藏續》云:「唯一心
性一切之種子,流出一切三有及涅盤,所欲之果皆能令給施,如如意寶心今敬禮。」
撰述宗旨者:
諸法自性無言說之界,諸見之頂大圓滿教者,
不似一切超越一切義,我如所悟而說應諦聽。
此中法性超越言思之界者,即覺性菩提心大圓滿是也。無有實體亦無相狀故,
超越譬喻詮表之境,以最勝上師之恩而善悟解之義為後世義利故,應為宣說,如是
建立論宗,超越因果勤修之心性為下乘所未悟者於此開說,於迷障未斷中無住清淨。
宣說通達一切法唯名者:
大阿捨黎極喜金剛所著《三身證會續》云:
「無生滅邊離作大戒體,猶如金洲無有別明界,
無內外故無起現隱沒,除邊執暗根本菩提心,
菩提心中四邊雖未斷,四邊無觸迷地力中斷,
無險悉地菩提心性中,無有勤行三身頓圓滿,
輪涅唯名觀因果差別。」
此等義理以本師言辭分處撰集,意欲使諸勝根機者如何得解脫之利益故,如所
立宗無變易故,宣說撰述究竟之義。
如《八千頌大疏》云:「諸具利他悲心者,縱遇命難於自能,亦不令其少懈廢,
最勝士夫負重擔,於險難處決不捨。」
此論疏釋密意亦以四支宣說;
一,本論所應說者,即起絕思議因果之覺性菩提心;
二,本論之利益者,由宣說故,最勝根機者即能如是通達;
三,因利生利,所謂本性利益者,如所通達而修持故,即能達於本際實義之頂;
四,本論之關聯者,彼等一一互相依持,是故一切皆於覺性之體中顯現,通達
覺性超越因果作勤者,即可超勝一切下乘。《普作續》云:「普作王,菩提心即是
『我』者,汝應通達『我』自性,如是所現之法遍一切,我中無有其餘應授記,汝
若為我而授此記已,由汝所攝一切眷屬聚,普作!通達我之自性已,一切均變我之
自性性,一切若變我之自性者,雲何一切所現之諸法,一切斷割二諦不令淨,潔嚴
淨三不令作加持,三昧發心不令勤修行,一切普作體中所作盡,普作於我一切平等
性。平等性我不需平等事,不需平等性事前授記。」如是通達之利益者,即前書云:
「為利故說真義利益者,無量劫波之前世,普作!菩提我深信,事業具根極勝瑜伽
師,無有見修亦不護誓句,不勤事業亦不行於道,不淨治地亦無有因果,世俗勝義
二種亦皆無,亦不見有修習與成就,無有發心亦不見對治,普作!觀見心識之自性,
即為如是利益故宣說」。
以上為初支分即趣入造論之因,已宣說竟。
以金剛總綱略說身義者:
心界要門心要究竟義,無有平等元成及唯一,
各各皆有解要攝礙難,總綱楷定四種四住處。
此中宣說自性大圓滿之究竟義以四大三昧耶之門總攝一切法,此復一切法自性
為「無有」,本來為「元成」,不墮偏黨宗執為「平等」。自然智為「唯一」,總
攝為四。《寶聚續》云:
「爾時超所護方隅,誓句即是大元成,
無有唯一與平等,及其助伴於此轉」。
又《明點普明續》云:
「無護誓句凡四種,不退本護具誠信,
我之秘密本誓者,本覺廣大智慧中,
無有所護能護故。退與不退二皆無,
八乘造作之字數,我所不護名『無有』,
下乘誓句中解脫,自之三門廣大故,
即是安立『平等』名,唯一本覺智慧中,
無有所護之誓句,無有守護方便者,
唯一本覺智慧故,是即立為『唯一』名。
唯一本覺智慧中,無有作勤廣大護,
是即立為『元成』名」。
又《普作續》云:
「普作!我無所護之誓句,無因緣故不需勤修行,以元成故不需作思擇,是真
智故不需有所知,是自然故不需因與緣,無勝劣故不需有取捨,無實體故說名為
『無有』,不行實事真智無斷滅,此中即是安立『平等』名。心中一切即一說『唯
一』,雲何一切所現之諸法,意法於菩提心圓滿故,我說是即名『本元成就』」。
如是四者
一各各真實為解其要
二自然真義之智為攝其礙
三無生超越思境為收其綱
四超越因果作勤為楷定宗旨
是等義之差別四各分四安立為一十六種法門是為安立此論之經緯綱領也此等當
知即當下即是之實相自然安住之瑜伽無執無著之修行任運成就之法身也前所未見之
義以盡慧大涅般法而詮顯之
寶聚續雲
三世無實殊勝中無中無邊一相續
無初無中亦無後諸計時者自窮盡
大平等之聲教中無有決定之境相
自分別中無有分自性大圓滿之義
趨入一切心慧宮不現無境無分別
不斷本地自然斷不受迷亂無明跡
不觀即是本來斷凡此一切無受者
一切所有粗大種最初本即自隱沒
自趣無所行處所自身本來無有者
無前無後此亦覺此一切時無亦時
以一二六三種事無現而現更變現
不作顯現之本聲持地地中超越者
本來安住無人受所行本來即無有
此道本來親近者此亦自身本來有
前不見者本覺鈍無住靜慮密意者
無有修習本來有此亦於前悉不知
我與所取執著境本初自然法性中
一切本覺自顯現本自顯現前不知
繫縛我悟五煩惱本來明瞭自顯現
共同安住而不修地水火風四大種
本來即是自本身何人不見眼遲鈍
秘密攝集要門髓無中無邊自顯揚
何人若不聞此法即是無有耳根者
本住界與覺性垢無遠離時自輪迴
無所領受鼻斷滅三精要攝一要門
本來身心是精要次即無受舌斷絕
境相本淨色莊嚴自身無有遠離中
身與覆障即如是無晝無夜而安住
悉無人知身隱沒苦平等降安樂法
無有言說自安住悉無人知心慧鈍
輪迴習氣亦積集安住本來法身中
無人觀見悲心處根門我觀外境現
念思諸種相頓現本來報身自顯現
一切憶念失念隱能所作行勤修行
士夫所集一切聲即是本來變化身
悉無人知皆愚鈍雲何思與念頓現
猶如河流無中斷自意恆時堅固住
無勤修習自放下不得覺受心動搖
所有情器聞境相觀察自性無所有
城市見有相續斷本來安住無觀見
諸根之門豈斷滅」
總之一切境相三有輪迴涅般之法皆是自然智之遊戲妙用與莊嚴,於本相中無有
其他是為觀其奧而「解其要」
又於自然智之本位中密意偏黨平等故是為攝其礙難
又自然智任運成就故所現自覺是為於赤裸之行中總其「綱領
又自然智中余非有故是為於元成唯一之體中「楷定」果證此等一切各各言說亦
均攝於實義自然智體中其喻義以三相抉擇者
普作續雲
若欲決定悟此義喻如虛空應觀察
義即法性無有生相即心性無有滅
猶如虛空之法性以如虛空喻詮顯」
又云:「
諸法即是菩提心喻者一切喻如虛空之自性菩提心之真義亦如是」。此一切法之
界或生處如於虛空之中現有情器輪迴涅般所現亦是於覺體本體中現
非於余處也一切法於菩提心中顯現是心所造作為心所觀察而菩提心性則無人為
作者即前書雲依菩提心普作一不作普作以菩提性自然作一不作性於中不需作如是開
顯一切法在自然智中即金剛身是也
一。實相寶藏論第一金剛處決擇一切法隨處無言品釋
今者廣釋支分:於無有,平等,元成,唯一,補特伽羅五處之中,初「無有」
處亦分為四;初解其要;二攝其難,三總其綱,四印其旨。
一解其要:
(一)宣說一切法無有實體及相狀者:此中最初宣說「無有」處,「無有」自
性體性本空寂,虛空平等菩提心大界,雲何顯現如來無自性。覺性之體與其相中一
切顯現之法本來空寂,亦無我故,一切戲論皆滅,性無有生。《明點普照續》云:
「覺性無實體寂滅,戲論無實體相狀」。
(二)如是「無有」之喻意義決定者:雲何虛空廣大界生處,情器四大轉變皆
顯現,如空之色彼無有自性,菩提心所現法亦如是。如虛空中,世間現有成壞,而
諸境相於虛空中無有體故,無有自性,能現之四大亦有成壞,自性無實,無微塵分,
能依所依義不成故,於此覺性之體中一切境相之法亦無自性。《普作續》云:「是
故一切境有諸情器,虛空體中不住是無有,菩提心之大界境大故,佛與有情一切情
器住,於此一切清淨之法性,無二遠離一切增於損。」
(三)今復宣說覺性體中所現之有法無有自性者:猶如幻化影像所顯現,自性
是空本無有實體,境有諸法顯現時分中,菩提心中不動無實體。如是一切境相器世
間,三有世間之有情,凡所顯現,亦如幻化之情器無有自性,於覺性體中無有動搖。
《普作續》云:「一切境有情器輪涅法,菩提心中性自無動搖。」
(四)宣說如是諸境相法於元成覺性體中無有動搖者:猶如夢境眠中午動搖,
境相現時亦無有自性,境有輪涅菩提心之體,如是無動物實體相狀。如夢境中,等
於睡眠之狀中午動,六趣本相之一切法於覺性界中亦無動搖,清淨三身所現一切法
亦於覺性解脫二取之真界中午有少分動搖。《三身證會續》云:「有情六道四生處,
法界中生界中滅,二取境心差別現,法界所取界能取,真界體中二取無,三世諸佛
智分齊,法界中現而知界,能知無滅所知法之界,三身證會自痕自解脫。」
(五)外境所現於實義中心及其餘亦不可得者:如是諸法若於心中現,非心亦
非異於心余法,無而明顯幻化之自性,當下性即超越言思義,是故心中所現一切法,
現時應知性本是無有。色等五境所現與情器本體所現之法,此等皆是於心中所現,
故非是余,如余所現亦如夢幻無有自性故余不可得,心亦無得如幻等八喻,無而明
現之空色中觀察微塵無分與有分故,即是法無我平等性,於心性本相之相中,應知
空寂無變之界。《普作續》云:「以枝分法尋求真實境,隨相無念以方便遊戲,真
實自性生起法身余無有,一塵中離一切遊戲與方分,無住實義妙善智慧自然起,一
切現量無念廣大心要中,彼清靜道若入即得平等王,無變無變無有生成之住處,如
是無所取境心之處也無」。若謂啟非說一切處為心,於此特應明顯思擇而說。
總說境相三有輪迴涅般為菩提心者,於一覺性之體重隨順無動之法,了知皆是
覺性之遊戲妙用與嚴飾自然顯現而安立「心」名,如隨日光明而立「日」名,是即
於日上住,於實體上能損害者分二,覺性者,心中變現顏色與方分,以境相中即有
顏色與方分故,心達於外,境達於內,互相慮托轉變,自死亡時情器一時趣於消滅,
是為互相影響之覺醒所損害,由教亦可損害。如《普賢心境續》云:「境心所欲即
是我所迷」。又《覺性自□續》云:「何故種種心所欲,一切生起種種心,諸佛果
證誰生起,有情不成佛應理,辟如黑色木炭中,雖勤佛拭不見白,是故有情迷亂中,
雖作修行不成佛」。又《攝了義續》云:「不見了義諸愚夫,以諸境相是自心,如
以黃銅作為金」。於此今日有了知大圓滿而驕衿者,或有共乘者許境是心,偏執不
變,說其錯失,至甚訝異,心與菩提心亦本是一。心者,二界頓現八種詬聚與心所
俱;菩提心者,覺性自然智,無有實體相狀,為一切輪迴涅般之界,於此依菩提心
之妙用或遊戲而起現境相三有,故以菩提心之果名在因中安立,輪迴涅般所現應知
皆覺性之妙用,覺性自身,輪迴涅般悉不可得,然起現之體應知不滅,外境現相本
無,明現之心及心中余法亦皆不可得,空明無體,應知本淨,解脫之時,妙用及游
戲以是無體故,如夢開覺本自清淨,本覺法身無有變易,於最初本位中午有傾動,
應知其體相本淨。審察如是之差別者,或有現在唯我無餘,或唯許心,或許其餘,
是皆非有,於此自宗亦不決定,妙用與遊戲起現莊嚴,皆於本體上攝持故,此中妙
用者,乃覺性之功能,各各起現輪迴涅般,如一日光明所照,而蓮花開放。俱謨??
多閉合,不同起現。遊戲者,覺性之光華之遊戲,如燈光之遊戲或日光之遊戲;莊
嚴者,本相莊嚴顯現之時,自然起現,以莊嚴覺性之體,如太虛為虹所嚴飾,日月
為重星所嚴飾,以上所說如《普明續》云:「妙用體無滅」。又云:「無滅無二受
用者,遊戲之體自顯示」。又云:「是故名為妙嚴飾」。今此有戲論者已宣說竟。
(六)今者宣說覺醒自身隨處無所得者:如是如外境相無自性,有境菩提心之
自性者,亦是「無有」之體如虛空,超絕言思說議應了知。境相三有輪迴涅般之所
依即覺性之體,全不可得,猶如虛空。《普作續》云:「菩提心者虛空之自性,諸
法是菩提心之喻者,諸喻猶如虛空之自性」。
(七)「無有」自體之安立道理者:義之真實自然智慧中,無因果故輪迴險悉
斷,無勝劣故輪涅坦然住,無迷障故三有截然斷。覺性通徹本明赤裸之體中無因果
故,論回墮落,苦樂之險地本來已斷,一切輪迴因果之顯現道理皆自無滅中生起,
而覺性本體則因果悉不可得故,無有迷障勝劣,輪迴涅般隨所顯現,亦於覺性體中
坦然而住,於實義中不覺有故,心自安樂。又覺性一切無有之體中雲何起現,雖似
有住,亦不覺有,本自解脫,若通達此義,則住於本初增益成佛,趣入妙義,猶如
實際虛空無有傾動故。阿捨黎極喜金剛所著之《覺性總流注義》云:「平等性境無
念心不取,身心平等界中自然住,此中覺性起現法所現,如平等風自然無動搖,相
狀境中無境住總流,本來無二無念擇分別,佛陀有情輪涅無分別,實與非實界中皆
平等,佛與有情界中皆平等,世俗勝義界中皆平等,罪與功德界中皆平等,高下方
隅界中平等故,起現之時等起無勝劣,安住之時等住無勝劣,解脫之時等脫無勝劣,
雖不等起亦等界中起,雖不等住亦等界中住,雖不等脫亦等界中脫,起與不起界中
本來無,住與不住界中本來無,脫與不脫界中本來無,起現之時自起自地盡,安住
之時自住自地盡,解脫之時自脫自地盡,現起住脫起脫無斷絕,無斷絕故因果無障
礙,無因果故輪迴險悉斷,無險悉身迷地何所有,本無轉變即普賢之界,無轉無變
金剛薩垛體,本來面目唯自身得見,到此即為安立佛陀名」。無有迷障者,如《普
明續》云:「唯一明點大圓滿,迷與不迷本無二,迷地自然得清淨,遍離唯一悉無
斷,阿底見修及行持,果證本來無二故,二所顯現迷障無,見修行果之四者,即是
本來自然智,無因緣果之迷障,大圓滿之見與修,行果皆是任運故,修,行,趨,
避,精勤作,迷地復障得清淨,於我之上無其餘,即是無障明顯智,下八乘中所顯
痕,亦是我之悲心行,無別勝慧自安住,無雜圓滿之智慧,所墮迷地得清淨,無別
勝慧自顯明,迷障二者無別顯」。
(八)以超越下乘之法故,說彼等之相者:
如虛空之心性菩提中,無有偏黨自性無二故,
無有見修不護三味耶,不勤事業亦無智慧障,
不淨諸地亦無所行道,無微細法蘇二無和合,
超增損故無法無非法,猶如金洲是無別明界,
自然心性猶如虛空者,「無有」自性超越諸言詮。
覺性本體全無所得故,其中見修行果之法,及所淨之地,所行之道,有相之生
起圓滿,有得之三味耶,所成就之事業,所妙修之正智等,亦皆非有,無增損故,
法與非法亦無別明,凡所顯所現之一切,本相自脫確然清靜故,如到珍寶金洲之時,
欲求通常木石,竟不可得,一切於覺性通徹法盡本相中,熒然顯現,覺性坦然無礙
故,是故依十自性,不用勤作修行。《普作續》云:「一切真實即此菩提心,本來
自身自然元成故,以十自性不需勤修行,我諸自性譬喻如虛空,虛空等中悉無令勤
作,虛空等中悉無勤作因,虛空超越一切勤作修,如是普作心要菩提心,我者,超
越一切行境故我無所見本來無修行,如是以彼十種之自性,涅般我中非有所作因,
一切具有因與果之乘,欲見我與我之自性者,如游步空還復墮於地,以十自性終墮
於修行,我之自性決定說根源,我者,超出一切行境故,如是無有所見與所修,十
自性中無有如是義,十自性中若不達有義不,空,我雖已觀無有所見境,不令有見
住於真如性,遠離戲論無離無生因,律儀淨戒均不需護持,心要本來任運成就故,
精勤修行均不需為作,自然智慧無有覆障故,覺性之智無明顯生起,一切均住於我
之地故,所淨所行之地本非有,我即周遍住於一切故,我所能行之道亦非有,我者,
本來遠離二取故,名細微身無有假名立,我之形體周遍一切故,名為二者所作本非
有,我即本來自然智慧故,我以一切無有所抉擇,我即一切菩提心藏故,秘密要門
其餘皆非有」。又《三身證會續》云:「無生滅邊離作大覺體,猶如金洲無有別明
界,除邊執暗根本菩提心,菩提心中不斷捨四邊,四邊不觸迷誤力所斷」。
(九)今復宣說覺性超越善因果者:
義之真實覺性本通徹,無修治故行善無饒益,
無轉變故行惡無損害,無業果故異熟無善惡,
無勝劣故無捨取輪涅,無言思故性即遠離界,
無前後故唯時世和合,凡有所取即於其事轉,
所作何業其異熟即果,如虛空義應思維觀察。
於《珍寶銅字書》喻中有云:「觀待覺性十義,是所應行之十善乎,是所應護
之三味耶乎?是所應修持之間修行果乎?是異熟業與惡趣乎?」如是云云。覺性通
澈,法身赤裸,此中雖行善亦不趣於賢妙,故無饒益,雖作惡亦不轉於下劣,故無
損害。自體全無所得故,業果及其異熟,亦無苦樂勝劣,無前後世及業因果故,輪
回之名都盡,覺性自體如是安住,於諸未悟者,現有輪迴苦樂。瑜伽行者,一切窮
盡,法盡空寂,名為本淨,覺性體中輪迴涅般善惡雖如夢現而本體上無污染故,無
有善惡因果,以彼無故,無前後世,所生體盡,三有本淨,廣大湛然,是名窮盡生
死險坑也。如實住於覺性本體中而通達覺性之瑜伽師安住於實義自體之時,雖作善
作惡無有塵許益損。「隱化」和合為一故,是故極勝之瑜伽師以不得善惡故,能於
境相無畏而行。了知覺性本相外余非有故,常不出於覺性通徹境界,此種道理應以
十二種金剛大笑而得信解。如《寶聚續》云:「
1。嗚呼!一切佛語金剛藏,觀待正見自然智,超越善惡見修真希奇,本體不動
身語所作事業亦無有損益,哈哈!
2。嗚呼!語金剛!觀待實體本際之住法,於此境相毫法無來無變真希奇,苦樂
任如何思維於實義中亦無轉變,哈哈!
3。嗚呼!語金剛!觀待大空遍行之智慧,念思之行種種所作亦於遊戲中起現真
希奇,雖如何作亦於無生界而解脫,哈哈!
4。嗚呼!語金剛!自亦應聽,觀待法性空寂周遍智,無生本來俱安仁真希奇,
士夫所詮極銳利而諸眾主生於一時得解脫,然彼補持伽羅之一續則無損益,哈哈!
5。鳴呼!語金剛!觀待自己心識空寂普現之智,凡所顯現一切皆起
交為自己之助伴真希奇,雖有所現亦於自己本體中不動,哈哈!
6。嗚呼!語金剛!觀待心要覺性空寂普脫之境相,自之對治自大真
希奇,一切煩惱自力自解脫,哈哈!
7。嗚呼!語金剛!觀持覺性空寂普淨之本體,無有精勤自然得果證
真希奇,一窮盡故一切輪迴涅盤無二而清淨,哈哈!
8。嗚呼!語金剛!觀待本體大空阿賴耶之宅,雖現六趣三身真希奇,
一切眾生不作塵許修行,一時得成佛,哈哈!
9。嗚呼!論金剛!觀待三身大空本來園滿果,三世不即不離真希奇。
不行六度而諸資糧一時皆園滿,哈哈!
10。嗚呼!語金剛!觀待覺性如何放下大空普平等,一切所作能作起
現為莊嚴真希奇,一切取捨於正見中解脫,哈哈!
11。嗚呼!語金剛!觀待空空本來是大空,一切佛陀均住於險地真希
奇,修習能所作故乃墮落,哈哈!
12。嗚呼!語金剛!觀待不空之空有實體,「無有」之中執我之乘真
希奇,以生而得無生,哈哈!」
(十)宣說無有二分常如是住者:
或思或察以覺性思擇 少分無實塵許不可得
剎那無分無能取所取 於現世中住本際義心
觀察時無故不觀亦無 唯名言中塵許無得故
諸相諸法常以「無」為性 自性如幻無實應了知
此無有善惡因果之義者,於過現未三世中無有相應差別。覺性之外
內中三者反覆尋求亦不得,外內一切情器細察如微塵分亦不可得,心與
覺性之剎那生滅中細察亦不可得,過現未三世中若加分別,則前際已滅。
後際未生,現在之中際隨失故亦無得,如是業與異熟善惡因果亦不可得,
如是如思擇時無有者,若不觀不思則更無有,以思擇籌量無有故,又自
之總相無有故、以名言亦是無有,諸昧於真實義之愚夫雖如是顯現,而
顯現盡時,於彼等中亦非是有,如幻化之業雖現能作善惡,而彼幻人則
不受報,覺性之體畢竟不變故,因果於諦實中應成無有轉變,無分離故,
是故決定善惡因果無實,而特別諸瑜伽師亦無虛妄,無有所受異熟故。
此等希有之宗要以七句義使生信解。寶聚續云:「唉嘛火!語金剛,心
要汝應聽,(一)自之覺明之性以遠離生死之要斷俱胝有情之命,及行
XXXXXX蜜多之有情塵許差別亦無有,此普賢我所宣說。(二)嗚呼!語
金剛!以法性中無有戲論之要常修空性,如此修行之士夫與於空性剎那
了不作意之補特迦羅,二者成佛無有塵許差別(不同),此普賢我所宣
說,(三)嗚呼!語金剛,以覺性無為之要行無量有為之善之信士與XX
勤殺生之人,二者於圓滿資量之門中亦無塵許差別,此普賢我所宣說。
(四)嗚呼!語金剛!以覺性智中無來去之要,種種法性之相於身口二
業中轉之士夫,與剎那亦不以聞思二者淨治心慧之補特迦羅,二者得見
實體亦無有塵許差別,此普賢我所宣說。(五)嗚呼!語金剛!以法性
中無有生滅之要,而受地獄寒熱之士夫及受諸佛之樂之士夫,二者於得
悟之門亦無塵許差別,此普賢我所宣說。(六)嗚呼!語會剛!以覺性
中無變之要,斷意法戲論之士夫及常見我者,二者於通達實相亦無有塵
許差別,此普賢我所宣說,(七)嗚呼!語金剛!以法身本有之要,供
養稱讚外道及作種種勸請之士夫,與安住於業離能所作之士夫,二者得
果亦無有塵許差別,此普賢我所宣說,語金剛!是故行於此等大自然句
意義之士夫,即得達於無精進之悅樂,即是於境相三身無別中而成佛也」。
(十一)宣說通達無有之義而解脫者:
夢境幻化空寂當時中 無智愚夫愛著故成縛
諸如自性別不能為縛 不達「無有」之法諸有情
著我性故纏縛而輪轉 諸明瞭此善巧瑜伽士
現生即以「無有」確證故 無有因果法性界中脫
如於幻戲所化愚童著為俱胝種事,認為諦實,心遂被縛,而老年者
知其為幻遂不為縛,如是諸境相法,無能現故,明顯幻化之空色本相,
諸執著為我之士夫,認為諦實,遂於輪迴相續纏縛,諸了知真實之瑜迦
師,超越縛脫,於無相界中而得解脫」。如寶多羅羅經亦云:「一切諸
法如善逝,諸具童心執相者,行於世間『無有』法,皆以見修而了知」。
通達一切法所現無實之瑜伽師,無論如何亦無不解脫者,於菩堤心界中
得明顯故,以因果勤修為不應理之瑜伽師,說其極為應理,阿捨黎極喜
金剛所著之《相狀本脫義》云:「無二解脫之法性,下乘無有而有法。
鳥獸攀崖之樂適,餘眾生無彼所有,覺性無作界中脫,下乘具勤修所無。
瑜伽等空離作道中樂,本來佛陀覺性無有境,輪迴漂轉無有有所取,許
『有境』物是為下劣慧,空中解脫無依界中脫,唯一明點而無有方隅,
顯現為二無有有所取,執著一異即是迷亂心,一中解脫法性界中脫,自
然智慧無有因與緣,五毒起現無有有所取,輪迴道中愛慾菩提障,自然
解脫智慧中解脫,元成無方遠離於四邊,邊墮偏黨無有有所取,著偏黨
見邊即平等之魔,無方解脫元成界中脫,無有體相之空無斷滅,起現境
相無有有所取,顯現解脫無定界中脫,無有別明元成界中脫,無有合離
明點界中脫,凡所起現無定界中脫,色像顯現所現本解脫,聲音宣揚所
蔫自地脫,色聲見聞五門所顯現,自見本面無有所餘境,無有二故境心
平等脫,一平等性所生即是界,能生一切功德即所依(體),一切無能
所而脫即界。」
(十二)宣說「無有」義之心要者:
無常斷之心性菩提中 無能所取之智自然住
無因果之覺性赤裸中 無善惡之明點唯一住
無中邊之覺性通徹中 普賢法身密意自然住
無有心要本覺菩提中 無境清淨勝者密意顯
覺性空明無常無斷之本體,超越外內二取,彼又遠離因果善惡,無
有異熟習氣故,即是通徹普賢唯一密意。《大鵬騰空續》云:「心中無
見無人見因相,此故離惡此善又是何,本相根源合於最初性。」
(十二)宣說通達無我之密意義者:
幻化瑜伽覺性本相中 諸「無有」法無滅起遊戲
起現之時確認無有故 取捨作勤亦全無能作
住於內廣慧樂大「放下」
通達一切法本相是幻之瑜伽師,於一切境皆是「無有」之遊戲所起
現故,以一切放下之實義之印而觸證之,所有皆無,授與精妙之籃,於
彼通常自喜之士夫,以瑜伽士之分離而心慧安樂,《大鵬續》云:「精
巧之心授『籃』?三界不違越,無修於愚失境坦然住,此即輪迴涅盤兩
不住。」
(十四)宣說不悟無有下乘之過失者:
無有所誘愚夫如野獸 於陽焰水為渴而趣逐
名言所亂文中求真義 自為各各宗派法所縛
八次第心險地若不斷 義之心要實際不能見
猶如野獸誤認陽焰為水遂起渴求,愚昧眾生亦為所執之法所燒渴,
下八乘人於各各自法愛執為實,故起渴求,於真義體性,遂不能平等觸
證,此中補特迦羅之我者,執著,二取貪嗔之心,是即分別,法之我者,
即於無外境中,以心慧增益,為「意之法」及見修行果等一切邊執之垢,
以此待故諸凡夫外道及下八乘遂不能平等證悟實相,《大鵬續》云:
「無體,著道,欲求果,以欲求故於解脫處此為障,空暗明與有無性,常
斷因果四者八乘中,無邊虛空界與平等性,凡是愛慾勤求邊際者,如盲
烏求虛空迫不可得,無得此義之中誰亦無修治,無所知態此中無邊際。」
(十五)「無有」義之自性者:
阿底瑜伽法中超越界 全無所有虛空自性者
現前性中法界本位中 無有動搖最初之空界
自然放下大安樂元成
大圓滿自然智中全無所得住於空明大元成者,住於最初界大本淨故,
名為本位之密意。《寶聚續》云:「無有之空法生起,於大秘密之本界,
本然自然而安住,具無所取處之理,廣大遊戲初生起,此中誰亦無有住,
於何處所無所作,此中無有圓具足,無往無來一切離,如是大本空之處。
於無有中界之理,此中外無內亦無,不見上亦不見下,諸方諸隅亦復無,
於此無少分所取,此無取義誰證知,普賢我先已成佛,本始本初之佛陀,
無住大智之住處,於其古初之體中,無住本來安住法,於此執取安住人,
一切諸佛秘密咒,於此心要菩堤中,是即變為能取性」。本淨之本位者,
於法身心要菩提之住處而決斷也。
(十六)宣說有所作故不成佛者:
不達秘密覺性深密義 依有為法決不得解脫
不知有為無常終滅壞 以身語意最勝之印結
雲何證知無壞心要義
若不通達本覺法身之義,而依三門精勤之法,則於此生不得解脫,
以行於法行性所縛之印結,縛障覺性,僅得有為法之樂果,以是有為,
猶如瓶盆,終壞滅故,無壞法身之義永不可得,有為無為互相違背,若
是無為,則不壞故,證得無壞法身.安住無作本地而證見故,於一切作
法所縛之結而得成佛,如一馬尾不可觸近,是名無義輪曰之縛「《普作
續》云:「法中無有所作敵」。又云「雖無謬思終不成,身語律儀勝印
結,極難證會法性義」。即前書中廣其因相云:「嗚呼!大薩垛諦聽!
因果大乘皆非是,普作我教持了義,雲何一切顯現法,自心法性本是一,
因果如理無分別,自心真如應觀察,自菩提體即境相,此中未悟各立名。
勝義無境世俗境,勝義世俗無二唯一諦,真實要立我亦是迷亂,即是安
樂愛慾貪染病,無愛慾故能取於安樂,修行佛故即非能成就,無勤自然
住故任運成,無勤自然住無念住。」
*此數目字乃藏文原文中所無,系譯者加上去的,此注。
*1此後補譯六句,原譯漏譯。
《十七》(*)教誡於無有本位中不動者:
故若欲得實相最勝義 三門疲頓自性所縛法
如兒童戲一切均放下 無有自性遠離戲論界
法性自然大圓滿之處 無作復超思境普賢中
觀待無整大平等之義 超越因果作勤故頓斷
如兒童為遊戲之心所持愛著遊戲,三門能所之法凡有所作,皆是不了
不盡,應捨此諸疲睏劣義,其無因果取捨之法者,如老人日下取暖,自然
放下,大樂遍佈。《普作續》云:「諸佛實義品類名,佛陀我不說其真正
有,誰若見有佛陀者,於法性界中不得成大覺,不見佛陀悟自心無作,見
其無有自心本明顯,實體不現自性普周遍,實義本體即是顯現境,此外平
等因果大乘中,斷證淨治加持種種法,自心法性無作而入迷,自然放下於
余不遠求,無作勤求安樂而持取,於垢斷病彼中無大力,是即執取無動之
三昧,本來即是無動無逃逸,希求無動三昧之歌人,是說因果大乘鄙夫教,
本來是故無動物逃逸,能摧勤修一切對治法,一切因果本師顯示輪,普作
我教此已說,所謂自因生果起增損,欲成諸佛瑜伽具三昧,欲三昧故無整
性無生,(*1)原生真實是為諸法性,除法性外余別無有佛,諸種佛陀名號是
假有,法性作用無他唯自心,原生自心法身解說部,原生自心本來無生中,
無生義中無有勤修行,以勤修故無作不得成。」
《十八》今者總攝解「無有」之要之末章者:
無有外內能所本覺中 無時與處超越生滅法
如空清淨無明點導門 此中同達義者普迷亂
捨除具有法我之迷障 無有差別普賢之體相
大空周遍廣大而頓斷 法性無有轉變持自地
此即無住本初虛空界 以見之外印波而斷除
即是普解無有法宗要
如是一切境相三有輪迴涅盤外境內心能取所取之法雲何顯現,即其現
時,即是無有,本相空色清淨,於虛空無為之覺性中頓斷,所見之量以空
為境,能現覺性於空義中空明自然智之本光無而明顯,境相無體無本,是
為於廣大中解其要也。《六界續》云:「空性境之戲論無,明顯超越有無邊,
憶念不忘具總持,境相現量性之道,雜屜多詮表文字,真言無生性本圓,
諸因與緣遍遠離,見修垢染普遠離,無邊於中亦無得,無相亦無諸外境,
無天真言亦無有,無法常超越一切,無敵亦無有親知,無身亦不現諸根,
諸法以思維不現,全無亦悉無能取,無我亦無我眷屬,無界亦無覺性身,
無善亦無惡異熟,無命不得斷命者,無福亦無修積境,無佛亦無有有情,
無處亦無有空性,無法亦無聞法眾,無境亦無三世性,三世資糧亦非有,
是故一切皆無有,我即無別無擇境,超越諸地我之境,事業所行無擇故,
於彼三世平等性,我之境無體離思。」此上已示所解一切無有之要。三鄉資
糧亦非有,是故一切皆無有,我即無別無擇境,超越諸地我之境,事業所行
無擇故,於彼三世平等性,我之境無體離思」。此上已示所解一切無有之要。
(二)今者總攝無有之礙難中
(一)於無有上覺性坦然任運而住者:
如是無有之法解要已,於無修上「全放」覺性礙。
攝於所現無取捨之上,即是大界心之坦然住
所現諸法,知是無有,最初所起現者,即無淨治染污,一切放下,
無取無捨鬆脫而住者,覺性通徹於圓滿中總其礙難,無境心故,坦然住
於本空之中。《大鵬續》云:「相狀本淨遍解脫之體,無勤離作心之礙
顯明,三種證會境上遊戲礙,所現無斷境心中總攝。」
(二)宣說自性元成靜慮者:
自然放下大樂金剛界 無修任運成就勝靜慮
恆時是有猶如大河流 無治平等放下自開顯
覺性本處之靜慮恆時續有猶如河流,瑜伽士住於無治大休息時即得
現證。《普明續》云:「我說無二自然大會樂,修習遠離有無二種邊,
具勝慧力通達本覺義,修與不修名言皆清淨,住於無二大樂自體中,無
勤放下合離遍皆無,無斷絕故如恆河水流,為最勝根宣說此真義。」
(三)得自然靜慮已即無述障,攝其礙難者:
如是安立法性如虛空 無轉變故無動與不動
無合離界最勝極廣博 以言詮表之行境即非
般若(XX)覺性自起現,雖是多聞而無俗務心
無言超越思境瑜伽士 詮與不詮皆無而頓斷
所與所修皆不可得故 沉掉之敵為此不需除
覺性本位中見無動已即住於此狀之瑜伽士獲得自性靜慮之別,為此
無能取所緣之心,凡所起現皆是於靜慮之本位上起現,無有動搖,爾時
以起現故心識明顯,以安住故獲得三昧,止觀雙運,沉掉等靜慮之迷障
不用斷除,自然清淨,證得自性靜慮者,於文字名言,雖見聞解說而無
所知,前所淨治以力大故,此時於此了義之處,諸於勝慧界有所起現者,
諸以上師加持力於通徹覺性有親證者,諸於心要義處聽聞究竟者,以及
諸以心自性住於坦然自放下者皆得證性,無合無離,此皆非是余宗之境
界,《覺性總注續》云:「如是本地放下法性如虛空,覺性無轉變故無
動與不動,無合無離之界最勝極廣大,非是文字所詮之境界,勝慧隆都
覺性自起現,名聞而無依戀世務心,通達無言界之瑜伽士,無有詮與不
詮皆頓斷,修與所應修皆無得故,沉掉分別之敵不需除」。此教猶如樹
林若有欲盜竊者,如是皆非,彼「中觀」根本之頌於《寶積》之內亦有。
又寶藏之前書所有之材料等若干於「普明」之《續》內亦有。又分獅子
子之略疏中有云:「嗚呼!種種宗義之體相等皆於《二萬頌》所示中而
有」。是故隨順句義而為撰述,於若干甚深之處,配屬信解而為莊嚴也。
(四)宣說常自住於法身界中者:
境心本脫無有之心要 迷亂自息法性平等界
安住相續不斷法身體 現脫無低安樂一界轉
起裹之時自現自地盡 安住之時自住自地盡
解脫之時自脫自地盡 法性界中起現本脫故
於余不動唯法身遊戲 本相無偏空寂之本色
無勝無劣住於義心要
一切分境於覺性體中雖現有生住滅而於空之體中不動,如圓鏡之一
切影像於圓鏡之面上不動,若加審察並無實色,唯是圓鏡之本性,內心
憶念分別有起現安住解脫三相於覺性之體中不動,如海中波濤所有現住
脫三相子海水中不動也。一切於法身本位空明起現門中不滅,於三身元
成界中不動。《三身證會續》云:「雲何安住於自體中,雲何行趣行趣
於自體,菩提界中自然無來去,無有來去諸如來之身,雲何言語即言自
之體,雲何述說即述說自體,菩提心中言說自然無,無言無說三世佛之
語,雲何思維即思自之體,雲何通達即達於自體,菩提心中思念來本無,
遠離思念三世佛之意,無有而有生起即化身,自然受用即圓滿報身,此
中實體元體即法身,果即三身任運成就界。」
(五)境心證會元隨轉中攝其礙難者:
所顯所現一切升進處 五毒等等皆覺性妙用
如是起現即於其當時 體認妙用圓滿自本位
境心於中「全放」平等礙 無「作」「道」「隨」自然智慧礙
一切一界如水與波礙 大密礙中諸法本攝持
以知此要即解脫法性
外境五塵種種顯現皆是內心憶念分別所起現,即於其時體認起現為
境,起現之時即炒用圓滿,隨其住於何處,即於本隱無隨轉中而得解脫。
所現一切皆悉放下,頓現趣入於廣大境,於彼境相最初起現者,隨三休
息之礙難而攝持之,於法身本位中能盡諸地,此復若無體認,即平等自
乏,若見妙月未圓滿故而隱沒者,即不能成大力之緣,自若不隱即無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