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的思想


讀《實相寶藏論釋》筆記──關於大圓滿的思想
 
劉立千 著
 
 
    【編者的話:西藏的神秘莫過於藏傳佛教,佛教的神秘莫過於實相,它
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境界,一般人對實相的窺視猶如盲人看鮮花的顏色一樣難,要
看見花的顏色除非將眼疾治好。《七寶藏》為西藏的隆清尊者著,是人類的瑰寶,
但很多人沒有閱讀的機會,或看不懂。劉立千善知識將《七寶藏》之一部《實相
藏》內的精華取出奉獻給大家,但願有所收穫。】
 
 
第一部分 原書概述
第二部分 個人體會
 
 
第一部份 原書概述
 
    《實相寶藏論釋》是寧瑪派之隆欽寧提支派的始祖隆欽然絳巴所著。隆欽然
絳巴是尊號,意為廣智博學大師。本名智美沃色,西元1308-1364人,
生於前藏約茹的紮浦堆地方。《實相寶藏論釋》為其所蓍《七寶藏論》中之一。
原書藏文為德格木刻版,漢文為郭元興譯。本文中之引文大多採取郭譯。
 
    《實相藏論》,主要說明大菩提心即自心本性的實相,屬大圓滿的思想,
與內地禪宗說法大體相似。但禪宗是遮詮,重在不明說,本論是表詮,重在說理,
故又不盡同。大圓滿的意義就是指宇宙萬有、輪回涅磐一切諸法莫不包羅在自心
本性──明空妙覺之內,無欠無缺,故名大圓滿。全論概括了大圓滿心部、界部、
要門部三部的究竟要旨,並引據許多經續論證。論文中心分為無有、平等、元成、
唯一,四個部分來論述菩提心。每一部份又分為見、修、行、果四綱:
明經旨;總結關鍵;攝納為綱;肯定宗義。
 
 
第一、無有
 
(1)闡明要旨(見)
 
    在見解上認識菩提心之體無有實體相狀,本來空寂無生、無為、無一切戲論,
猶如虛空,故說無有
 
    菩提心體中所現諸有為法亦無自性,無實體,雖在菩提心中幻起幻滅(無有),
而菩提心體並無動搖。
   
    一切境相三有輪回涅槃之法皆是自然智慧之遊戲,妙用與莊嚴,除自現外無
有其他。所現之相無造作者,皆是空寂不變之界。
 
    外境所現諸法,刹那不住,無而明現之空色,無有自性,故是無有如幻
化。
   
    覺性妙用能現輪回涅槃,覺性自體輪回涅槃皆不可得(無有)然明現之源乃
為本性,不可能無明,應知不滅。
   
    妙用者乃覺性之功能,能各別出現輪涅之法,然僅是覺性之莊嚴與遊戲(無
有)現為體之妙用,不可阻止其現,應知無滅。
 
    覺性菩提心超越善惡因果和迷悟苦樂,無修無治本自解脫,無增無減,住平
等界。
 
    覺性本體全無所得,超越其他諸乘有相之法
 
    覺性自然智即靈明妙覺,是明空大元成,住於最初本界大本淨中,名為
住於本位
 
(2)總結關鍵(修)
   
    在修持中,於無有義上安住本位不動,入流水三摩地,不以勤行和二邊
執等來作中斷,如恒河水滔滔不絕。
 
    心境相遇,認識一切皆是覺性之妙用,不隨境轉,心境皆歸隱沒。
 
(3)攝納為綱(行)
   
    一切時中的行動綱領:掌握無有之義,了知如太虛中包羅三有情器
一切自現之外五境,內起滅之心識亦均包羅于自然智慧中,此智又包於空寂大本
中,無有動搖。
 
    一切時中皆無有功用勤行。菩提心不是修善培福的功能而來的,它是無為法。
   
    三門之法,皆應瞭解覺性無為之義。有為則有所得,造善造惡,輪回無邊。
故應一切放下不管,隨心自在,任運無為。凡是有為皆屬緣起,因緣生法皆生滅
無實,故應無為。
 
(4)肯定宗義(果)(結論)
 
   無有義決擇一切法皆無自性,則不住於有、無、斷常、是非等邊。
 
    法性自初無作,無取無舍,愚夫以種種見而起實執,取相著相,漂流於生死
輪回。
 
   無有義決擇一切法則超越於因果。
 
    總括無有果義。覺性之體無生,現性無滅,形相無實,性果無修。
 
 
第二、平等
 
(1)闡明要旨(見)
   
    既瞭解無有實相後,在見上還應瞭解一切諸法,皆是從法界中起,法界
中滅,覺性所現,無美惡,無是非,無取捨,無差別,平等圓融。
    
    因、道、果“平等無有差別:無偏向,不墮邊執,為因平等;無思
無取,為道平等;無有希求,無有轉變,為果平等
   
    能所二取平等,能取心和所取境與菩提心皆是一根,是一體之相用,其
平等。無二取實執,輪回與涅槃平等,佛與眾生平等。
   
    有功用無功用二者平等。一切能修所修,能治所治,能依所依,皆無
實義,皆是性空,有勤治與不勤治皆是平等
 
    元成平等。自體清淨,自性光明,體用圓成,即是法性大圓滿平等
 
  自明,自現“平等。覺性體空,但其性有明,明能無方明現,凡所顯不
出覺性之體,一體平等。覺性體中能自起妙用,於妙用所現,不起偏執,則
自現解脫,無礙平等
 
    窮盡“平等,如太虛中一切浮雲自現自隱,皆歸本空寂然之平等
地。
   
    總之,了知一切法皆不超越覺性及其妙用。覺性為一切法之根源,無有偏向,
本來平等。覺性之用,如從根識所現境相,或從妙用中起現遊戲莊嚴,一
切皆無實義,乃明現之空色,于內於外皆不可得,無有法中亦本來平等
 
(2)總結關鍵(修)
   
    能所二取不偏向,住於如空平等之中,在境界上(所取)無論生起何種
心識(能取)都不要隨著憶想雜念後走,清清楚楚的將其置於覺醒,赤裸,明空
之中,此即將二取置於真界體中,即歸平等
   
    自然放下即大平等。對於心境不偏執,無能所二取,則心境打成一片,
身心坦然解脫,悉歸平等
   
    外境所現不去計度構畫,則所取之境清淨,內心所現不用功用斷除,則能執
之心清淨,此境心二者若無誘引,即皆歸平等
 
    六識安然放下。在覺性廣大明空中,六識放任於所現境界,則雖有明現而無
能取,成為廣大平等
 
    根境作意之當時,自心平等,大樂自顯,能取無縛,自然光明,此為攝
平等之關鍵。
 
(3)攝納為綱(行)
   
    一切時中之行的綱領。平等是金剛界之本有法印。覺性如無礙虛空,其
中境心所現皆是無生,此為金剛之綱本自攝納故。
 
    菩提心為總綱。一切皆覺性之自現,心所現故,無而明現,皆覺性之化用
體用平等
   
    平等包羅之綱,一切所現法,包羅於自心法性中,本來是一、一亦無有,
自現空寂,由一種性,成一大空,離諸邊執平等
   
    覺性包羅之綱。從覺性起,在覺性上現,覺性中解脫,一切皆為覺性所包羅,
覺性之外無有餘法。於覺性中覺了其相,即得解脫,法性平等
 
(4)肯定宗義(果)
 
    無內外境平等
 
    本空無有因果平等
 
 
第三、元成
 
(1)闡明宗旨(見)。
   
    在見解上認識根本規律,即認識心境,心物皆是相對而有,本自元成
有體即有用,體用之間無有固定自性,是一體的兩面。
   
    體相大元成。如虛空中顯現情器,輪回涅槃亦由覺性的不滅妙用而起現,
即現之時,自現為空,是相空,覺性之體,空湛清淨,是體空,二空皆本自大
元成。換言之覺性有用要現,現而成空,攝用歸體;空而又要現,從體起用,
這是元成規律。
   
    元成如摩尼寶(21)。覺性菩提心全無可得,而其妙用能現一切,從本以
來則為諸法之界或所依,本自元成
 
    無二元成”(22)。本體覺性和所現法無一異之分別。
   
    三身大元成。覺性空湛分為法身,明分為報身,現門不滅分為化身,三
身是一體,故本自元成
   
    一切元成寶庫之本元顯現(23)元成。覺性中染淨俱現,自明自現。
本元顯現(內光)外顯時有八門,能現染淨世界,故稱為元成八門(24)。世
界的緣起即從此起。
 
   元成不須造作,自然成就。
 
   元成覺性菩提心有體,相,用三分,本自元成,非由修造來。
 
    一切皆菩提心,佛之四身五智,眾生的三業煩惱皆是菩提心一界,其外無有
餘法。
 
   元成無勤修。
 
   元成無所作。
 
(2)總結關鍵(修)
   
    在修持上,了知覺性明空,如水晶球,自具五光,五光即地、水、火、風、
空五大種,故現境不滅,本自元成,應放鬆六識,安然而住。
   
    五光外顯,在眾生因位有無明業力,初不超越根識,但知照是覺性本有功能,
知而不分別推求,根識覺念本空,攝用歸體,則自然住於自明之中。
 
    無修無作,任運自在,則是住於自性大三摩地(25)
   
    總結元成關鍵就是一切放下,覺性之體如虛空本淨,無修無治,一切放
下,任運自在,內外諸法皆為元成所攝。
 
(3)攝納為綱(行)
   
    在行動上認識一切世間現象,皆在覺性中本來自現元成,猶如夢境亦是
自現中元成;一切三有輪涅皆覺性妙用所作之遊戲,猶如晶體現出五光,是
本自元成;菩提心之空明亦是本來元成,故一切除元成外無有其他。
 
    了知一切皆是任運成就元成則不須勤修。
   
    元成無轉變。覺性之體明空本淨,覺性之用出現一切。三有輪涅之法,
然皆是一體之遊戲化現,其中並無生死,苦樂,輪回,涅槃可得,是現而無有,
故唯是普賢一界,無有轉變。
 
(4)肯定宗義(果)
   
    肯定超絕思慮言說之元成。覺性菩提心中無有得失轉變,亦無內外上下,
所顯所現皆是超絕一切思議言說之界。
 
    肯定元成之實義心要為菩提心。空有本自元成,離斷常有無四邊。元成
亦屬假名安立,非實體有。
 
    肯定體性本淨,全無所得,迷情皆由事用而生起。本無無明,由起悲心,無
明自生,起現元成八門。
   
    肯定歸體之理。攝用歸體,如雲融歸於虛空,自現五光,融歸於晶體中,所
現三有輪涅,亦將融歸於本體本淨之地,于元成界中平等解脫。
   
    肯定當下本位。一切法在元成覺性中肯定,元成在本位大本淨中肯
定,本淨在離言絕思中肯定,此為元成究竟之肯定。
   
 
第四、唯一(指自然智)
 
(1)闡明要旨(見)
 
    在見解上認識覺性菩提心為一切法之根本。若不了悟明空赤露當下本面,即
為輪回,若了悟者即為涅槃。
   
    一切現象無而明現,境相空寂唯是一界,覺性自體如虛空,明空離戲(26)
是一界。境相與覺性二者無別,合而為一,成為唯一大明點(27)界。
   
    覺性平等自然智中,一切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亦從覺性體中起,覺性
體中現,覺性體中解脫,唯一覺性平等性中無有動搖。
 
    覺性是萬法的唯一根本。
   
    總結唯一覺性。外境所現之一切法皆是覺性本光,如晶中光,知為無滅
之功德後,則遠離異取之心,外無所取,內覺性亦通徹赤裸,以證悟故,無能取
之心,境心無二則皆是唯一菩提心之本相。
 
    覺性無體,離言絕思。
 
    覺性雖現一切,而於一中不動。
 
(2)總結關鍵(修)
 
    在修中總結關鍵,認識即此現(境)知(心)皆為自然智慧,諸法是唯一
一味。
 
    起現解脫,如水與波,皆為自然智慧之遊戲。
 
    動靜不二,即境心不二,無取無舍,自然解脫。
   
    總結密意(28)關鍵為三要:心境不二平等而住,獲得無有破立之密意;悟與
未悟平等而住,獲得無有來去之密意;動靜不二,迷悟不二,平等而住,獲得無
有中邊之密意。此三並非有異,其關鍵在於自明法性中不動,六識放任寬鬆。
 
    總攝其義為一解脫。此覺性通徹,本來解脫赤裸,若能證悟則為到達法身邊
際之密意。
 
(3)攝納為綱(行)。
   
    在一切時中行動上,了知一切諸法皆攝于自然智一界。凡有所現皆覺性本體
中現,均包羅在自然智慧之中。諸邊際亦皆包于一自然智中。總之:一切境相三
有輪涅皆攝集於普賢佛母(29)之法性中,於覺性菩提心外無有餘法可得,這就是
大圓滿。
 
(4)肯定宗義(果)
   
    肯定菩提心自然智慧是無有始終的,其心要義則為明空赤露,肯定無有能所
二取,皆自然智。外所取境空,僅覺性體中所現,內能執心亦空,覺性覺醒即隱
沒無蹤。此二本空(30)遠離根源,清淨猶如虛空。
 
    肯定覺性超越詮表言說。覺性空寂,無生,無有轉變,遠離詮表。
 
    一切輪涅所現皆肯定為菩提心。菩提心空如虛空而無生。覺悟後之所覺,與
最初本覺無有稍分差異。
   
    上面從四個部分來說明菩提心。菩提心無實體相狀,其中所現三有輪涅內外
諸法,皆是空無自性,了不可得,一切如幻,故總說為無有。空有,色心,
一切相對之法在法性中皆歸平等,不可偏執,故說平等。空有,色心是菩提
心之體,相,用,三位一體,本自元成,故說為元成。最後肯定一切皆為菩
提心體用所攝,故說唯一。以上是原書的內容提要。
   
 
第二部分  個人體會
 
(一)覺性菩提心三分。
    
    覺性菩提心的實相具有體、相(性)用三分。體明空,空分;相(性)
光明、明分;用周遍化現,現分。
  
    三有輪涅諸法,本體空寂,自性光明,大悲(妙用)種種化現,是三身本
有妙色,住大元成中。此體、相、用三者名為本元三身(《實相寶藏論釋》
52頁)。
   
    覺性體雖空寂,但有光明和妙用,能起現一切萬有。覺空為覺性之體,明現
為覺性之用,此三分是統一於一體,是本自元成的。體不變而相用隨緣。覺
性之體猶如虛空,無為無生,遠離因果善惡而恒常不變;覺性有性能和作用,因
此覺性所現具有隨緣而變之因果性,有生滅變化,但覺性相同是覺性本體功能,
不隨所化而有生滅變化。
 
    現分為三個方面來論述:第一,體、相、用。第二,統一大菩提心;第三,
如何致迷,如何解脫。
 
    首先談體、相、用。
                                                    
                覺性菩提心  
   ┌───────┴─────────────┐
             相(性)                        
                                         
  空寂            光明                        周遍
                                        
  空分            明分                        現分
                                        
  本淨            元成                        
                 (地水火風空五大種)     
                └─────────────┘
                  妙光(五光)   妙用
                                      
                               
  (為萬有所依之界)            (,用為萬有顯現之源)
                               
無生,不動,不變            隨緣起現(本有顯現)(迷悟之本,
                有風動,隨緣變化,世界緣起)
                              
                       ┌───┴──┐
                  (智風)    (業風)
                                 
                     淨相(佛幻)    染相(眾生幻)
                       ─────┘
  (勝義諦)....................(世俗諦)
                                      
                                        
   └───────────── ─┘
                               
                           
                 大元成(二諦雙融)              
 
 
 
    體,覺性之體為空明體,無實體相狀,不可認取,無有方分,周遍
一切,妙明真淨。
 
   覺性明空,無有中邊”(31)(《實相論》38頁)。
 
   覺性菩提心,明空本淨,從最初起則是元成,猶如虛空(《實相論》
38頁)。
 
    空是無,明是有,空有雖有對立,然是法性自然成就,非他造作,故稱
 
   大圓滿自然智,非任何所成,是明空大元成,住於最初本淨大界,名為本
(《實相論》19頁)。
   
    覺性自身無有實體相狀,無有方分,不可以因明,聲明(32)求得理解,其
體不可認取,遠離言說,無有斷常來去,平等,無礙,周遍圓融(《實相論》
40頁)。
   
    指覺性之體雖然空寂,無為無因緣生滅,但非冥頑如木石,有體有用,
有靈知照用明是自明,明分不滅是天然成就之自然智慧,即《楞嚴經》所說
精靈光明,清淨虛妙之真心。
   
    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自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照不昧,了了常知
(宗密大師語)。此心即大圓滿所說明空赤露之心。
   
    這明空之心,靈知不昧,就是吾人之覺性,也就是佛性。此覺性菩提心是本
淨,本無一物,但它能為萬法所依之界,萬法皆從此心起,在此心中現,在此心
中滅,作為萬法之依處,而非萬法之生源,覺性是無為法,是無生的,不是萬有
之本體。菩提心如虛空,萬有皆以空為所依處,萬有均包羅在此虛空之中。
   
    總之,此大菩提心為一切法之根源或界,如三有情器顯現,在虛空中現,
三有輪涅亦在覺性菩提心上現,非有餘處也(《實相論》8頁)。
   
    此明空二者成為一體,雙融不二,平等圓融,為覺性明空大元成,稱為
明空離戲之法(《實相論》69頁)。
 
    《實相藏論釋》所談的覺性菩提心包羅一切,它是超宇宙大心。
 
   覺性菩提心外無有餘法,故無有能超越此心外者(《實相論》45頁)。
 
    所謂包羅指萬有的起、住、滅都在菩提心的範圍之內。
   
    五大種(33)所現,亦依覺性體中起,覺性體上現,覺性體中解脫(滅)。
現為眾生,亦是覺性體中起,覺性體上現,覺性體上解脫(滅),故皆是空之本
(34)”(《實相論》65頁)。
 
    覺性是萬有所依之界,萬有之生滅現象,雖在覺性之中,而覺性不隨萬有
境相生滅而生滅。
   
    於覺性體中,一切顯現(萬有)雖有生、住、滅相,然空體中並無動搖,
如圓鏡中現一切影像,圓鏡之面並無動搖(《實相論》24頁)。故萬有非是
覺性之所生,萬有雖有生滅變化而覺性卻未嘗動搖。
   
    外一切境相,內分別妄念均有生、住、滅三相,然覺性之體並無動搖,如
海中波濤,雖有起、住、滅三相而海水並無動搖。一切法身本位明空,而現門不
滅,能現三身,然于元成境中亦並無動搖(《實相論》24頁)。
 
    菩提心作為萬有之依處,故不能變動,否則萬有失去所依託處。
   
    相(性),覺性之相(性)為自性光明,心體空但具有光明的本性。明是
自明,不是由造作始明,如珠寶之光亮,為珠寶所本具,非由它法而使之明亮。
乃覺性本具性德,故能明分不滅,無法阻止其不朗照萬有,此覺性菩提心具
有五光三妙色(35)
   
    覺性自然智如水晶球,本淨明空,廣大體中自性五光本自元成。其內顯分
即五大種,光外顯時,實為內五光,猶如水晶之內光,外顯時則稱妙色(《實
相論》53頁)。
 
   覺性自性(光明)如明鏡,其中具有能明現一切之現源(《法界寶藏論
釋》(36)47頁)。
   
    覺性之自性光明,為一切輪回涅槃明現之源,從本以來即是元成,然覺性
之體上並無輪回涅槃可得(《實相論》59頁)。故輪回涅槃應知皆是覺性之
妙用,覺性自身輪回涅槃皆不可得,然明現之本,應知不滅(《實相論》
10頁)。妙用不滅,即無法阻止其不顯現境界,這裏明現之本即指的是光明。
光明是覺性之性(相用)與覺性之體為一,有體即有用覺性之體不滅,相用豈能
獨滅。
   
    能明現一切指能現一切染淨之相,現染相即現三有情器。如何能現染相?由
于光明受無明所障遂迷現情器。然光明本身並無變化。此光即五光,為地水火
風空五大種,住於自明之中(《實相論》10頁)。在迷之時,由於垢汙五大
種,遂產生迷相情器,若覺悟時,知為五大種妙色垢汙所顯境界,如現地水火風
空五大之當時,則不作心境之分別,唯住於自明之中,光明則恢復本來,迷情
則歸消失。(《實相論》53頁)。
   
    明則有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