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暇滿難得2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現在就該想:使老母有情離開苦因及苦果以後把他們安頓在哪里呢?這就要加以選擇,是善趣嗎?其實老母以前曾經多次得到過梵天、帝釋天等果報,可是仍然沒有擺脫痛苦,而那些都不常存,依舊是三有輪回的邊,所以不能把他們安置在那裏。

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雖然像患過天花的人一樣解脫了輪回的一切痛苦,不復退轉輪回,可是佛子菩薩地和出有壞佛果的功德他們一無所有,如果將老母安置到他們的果位,那就是寂滅涅槃的邊,為此也不能把老母有情安置到聲聞緣覺果位,而必須把老母有情安置于不住二邊圓滿佛陀的果位。

在這後一個條件上,出現了上、中、下三種心力。心想“不管我何去何從,首先就要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這是上等心力;心想“我不先成佛、不把眾生放在後,自己和他眾一起成佛”,這是中等心力;心想“就像兒子被水沖走的斷臂母親一樣,我現在不具備能力,真正具足能力者就是本師佛陀出有壞,所以我先要成就佛果,以證法解脫自相續,以悲心普度一切有情,開示解脫之道”,這是下等心力。眾生的利益廣博等同虛空際,相續久長直至輪回未空之間,十方三世的如來佛子持明者所有前輩是怎樣修行的,我也照樣去修行。

這以上是講後一個條件以智慧緣正等菩提,這種智慧是成辦他利的智慧。

一開始對自己的親生母親生起菩提心,接著是父親,隨後是同胞兄弟,然後是親朋好友,父系的親屬,母系的親屬,接下來是當地的所有人……逐漸觀修,到收座時,觀修遍及到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如果沒有這樣次第觀修,就會導致停留在理解的側面上,因此次第觀修相當重要。

具足以上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的菩提心的發心,或者善根以方便攝持,就稱為加行發心殊勝。正如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後行回向殊勝所攝持,趨至解脫道之三關鍵。”

首先,善根以方便攝持加行發心殊勝:依靠“為使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得圓滿佛果”如鐵鉤般的這一意樂鉤住草堆般的善根。

其次,善根不被外緣毀壞正行無緣殊勝:善根到底會被什麼外緣毀滅呢?它會被四種外緣所毀滅。
一、如果你沒有為他利獲得圓滿佛果而回向,那麼僅僅享受一次安樂的果報,它就會窮盡。
二、假設你生起了嗔恨之心,那就像(《入行論》中所說的)“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一千個大劫當中積累佈施持戒所生的一切善根,能毀于相續中嗔心生起的那一刻。
三、倘若你心生後悔,善根也會窮盡。比如,以前自己作過上供下施,後來懊悔不已,心裏盤算:以前的那個東西,當時只供養一半或三分之一就好了。萌生後悔之心,就會耗盡善根。
四、如果炫耀善根,也會使它滅盡,比方說,不管念沒念完觀音心咒一億遍,都在念珠裏穿上一個珠貝,口口聲聲說“我還沒有念完一億遍觀音心咒”,說完把念珠向眾人賣弄。只是辦了一件微乎其微的善事,也是在走路的人前坐著講,在騎馬的人前站著講,這樣一來,善根就會滅盡。要想使善根不被這四種毀壞的因所窮盡,就必須證悟基大中觀、道大手印、果大圓滿的見解。

如果生起與之相似的見解,引發出三輪現而無自性、如夢如幻、如乾達婆城、如水月般現而無自性的定解,也可代表初學者的正行無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初學者,一開始達到正行無緣有一定難度,就好比把鼻子往口裏放一樣,所以誠如寂天菩薩所說:“緊繫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在觀修暇滿難得等引導時,要麼是觀察修,要麼是安住修,要麼是觀察、安住輪番來修,這一點至關重要。

能使善根與日俱增結行回向殊勝:《慧海請問經》中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乾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獲菩提其不盡。”一滴水放在大海裏,在大劫期間它也不會蕩盡,同樣的道理,回向一切智智佛果大海的善法,即便暫時令你榮獲如娑羅樹般的婆羅門種姓、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如娑羅樹般的施主種族也就是種姓功德財富莊嚴的果位,但是直到究竟大菩提之間它不會變朽,不會腐爛,不會唐捐,而會使你漸漸證得圓滿佛果。

這樣的回向包括兩種,一是具毒回向,《般若攝頌》中雲:“如吃雜毒豐美食,佛說緣白法亦爾。”比如,豐美的食品摻雜了一點點毒,在吃的時候感覺味道絕好,可是一旦吞到肚裏吸收營養時,毒性就會發作,造成痛苦。同樣,即使獲得了增上生安樂的善果,可是以耽著三輪的實執無法從輪回中得解脫,因此必須棄舍這種回向。

二是無毒回向,它又包括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以及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兩種。
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如《般若攝頌》中雲:“無分別智行諸事。”就是以現空無別、慈悲菩提心、回向、發願等見解攝持。

相似的三輪清淨回向,我以往已經積累的善法、未來將要積累的善法、現在正在積累的善法、佛菩薩的無漏善法、一切有情的有漏善法,合而為一,綜合起來,為了一切有情遠離三有三界輪回的苦因及苦果、獲得佛果而回向。

回向的方法:心裏想,佛菩薩怎麼以三輪清淨的方式回向,我也那樣回向。念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和“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願得普賢殊勝行”兩個偈頌可以代替真正的三輪清淨回向。大乘顯密的一切實修法都超不出三殊勝的範疇,想修成圓滿佛果,只需要這三殊勝,多了沒有必要,少了不能包括。

聖龍樹菩薩曾說:“圓滿福慧資,福慧所出生,二身願獲得。”三殊勝是二種資糧或二諦的歸納。加行發心殊勝與結行回向殊勝是有現福德資糧,正行無緣殊勝是無現智慧資糧。有現智慧資糧作為近取因,無現智慧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色身;無現福德資糧作為近取因,有現福德資糧作為俱有緣,獲得佛陀法身。淨化基二障、圓滿道二資、獲得果二身,就需要三殊勝,因為多無必要、少不能包。三殊勝是顯密共同所觀修的法。

廣大方便秘密真言之發心:這種發心在聽聞、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也相當關鍵,一開始務必做到不能破壞師徒之間的緣起。《三相燈論》中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為利根故,極勝秘密乘。”顯密二宗的究竟所修——成就圓滿佛果,目的完全一致,然而修行的方便,密宗從見解不愚昧的特點、修行方便多的特點、行為不困難的特點及是利根中利根行人的特點四個方面超勝顯宗。

雖說顯宗密宗都是在所見對境法界上抉擇見解,可是見解的本體方面卻有如明亮的眼睛看色法與不明亮的眼睛看色法一般。儘管因相乘抉擇了遠離八邊戲論的法性勝義諦大空性,但並沒有能夠一五一十證悟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而密宗遣除了這一愚昧部分,抉擇了法界智慧雙運的自性,因此法性的見解不愚昧。

關於有法世俗事物,因相乘雖然抉擇了緣起如幻的自性,但仍然存在著沒有把不清淨如幻抉擇為五身五智的愚昧部分。密宗金剛乘將本來即是五身五智遊舞、法界智慧無二的意義抉擇為二諦無別殊勝大法身,因此有不愚昧的特點。

第二在修行方面:密宗則以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圓滿次第超勝顯宗。

第三行為不難:因相乘並沒有宣講不舍五欲妙而成就菩提的道。在這裏,(密宗)由簡便迅速救護心識、不舍欲妙轉為道用、一生一世就能成就雙運金剛持果位而超勝顯宗。

第四行人是利根中的利根的特點:通常而言,密宗以能生起清淨法(指解脫)的五根而超勝顯宗,尤其成為能證悟密宗金剛乘甚深見解的慧根、不懼廣大行為的信根極其銳利,成為特殊行人的對境,由此更勝一籌。

在聽受、傳講、觀修、行持密宗金剛乘法的時候,五種圓滿是有則足矣、無則不可的。就像無畏洲尊者親口說過:“如果把上師看成人,(那只能在狗前取悉地了,)在狗面前不會獲得悉地的。”上師看待弟子要觀成佛,弟子看待上師,要視為佛。具備還是失毀密宗金剛乘的誓言二者之間(如何來區分呢?)將顯現視為本尊,就是具誓言,將地看作地、將水看作水,就是破誓言,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了。所以,五種圓滿的第一條,建立上師是佛,以教證和法爾理來說明,其中有關的教證,聖天論師說:“自然之佛陀,唯一本性尊,盡賜諸竅訣,金剛師勝彼。”又如雲:“上師佛陀上師法……”“上師普賢祈垂念”以及“金剛上師即佛陀……”諸如此類講解上師是佛陀的教證無量無邊。

上師是佛依理成立:上師的意——大智慧是法身,智慧的現象是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法身的現象是色身,法身色身無二無別是金剛身。意——大智慧現似身,是現空身金剛,大身智傳出語音,是聲空語金剛,意現似起心動念是意金剛,上師是三金剛的自性。意——大智慧的現象是色身體,色身的本體是智慧,這兩者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雙運金剛持,所有皈依境的本體就是上師。由此成立上師是佛。

所有眷屬,不管自己證悟了也好,沒有證悟也罷,如來藏就像芝麻裏遍佈油一樣周遍于每位眾生的相續。《二品續》中雲:“眾生本是佛,然為客塵遮……”已明確宣說了眾生是佛。雖然眾生是自性清淨的佛陀,本體本淨的佛陀,功德任運的佛陀,但也不代表已經成佛。原因是,仍舊要離開客塵,儘管被將要遠離的客塵障礙著,但實際上就是佛,為此把眷屬明觀成某某部的一切勇士空行。

既然本師、眷屬都是佛,那麼他的刹土顯然也就成立是清淨的,因此把地點明觀為密嚴刹土等。法是光明大圓滿。時間是從普賢如來到現在的根本上師之間,口耳相傳連續不斷的恒常相續。正因為本來就是五種圓滿才這樣明觀的,現有原本就是基住的佛陀,所以在修行時才如此明觀,並不是像人們把小驢說成馬、把炭說成金那樣。

這以上發心的內容已經講解完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