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暇滿難得-3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接下來是行為,分為如毒所斷之行為與如藥所取之行為兩種。

如毒所斷之行為,包括法器之三過、六垢、五不持三個方面。所謂的法器之過,打個比方來說,在一個有毒的容器裏灌入多麼好的液體,都會因為容器有毒而變成有毒。同樣的道理,對於不能堪為法器的弟子,再怎麼宣說正法,非但不會成為煩惱的對治,反而會成為煩惱的附加品。

法器之三過中,其一、耳不注如覆器之過:如果你沒有去聽上師所講的法,那就如同向覆口的器皿上倒汁液不會進入裏面一樣,儘管身體處在聞法的行列中,可是心沒有入于正法之列。倘若充耳不聞上師的言教,就不會懂得上師在講什麼,因此耳根必須專注聽受。

其二、意不持如漏器之過:就算是耳朵在聽,但如果沒有記在心裏也起不到作用,不會明白佛教的句義,所以必須要把所講的法義銘記在心。

其三、雜煩惱如毒器之過:如果在聽法的時候雜有煩惱,就會導致販賣正法。倘若在聽法過程中萌生貪嗔癡,就會造下惡業等,可見雜有煩惱好似毒器一樣。關於貪嗔癡的對治,經中說:“認真諦聽,銘記在心,我為汝說。”如來只是對阿難說“你的發心不要摻雜煩惱,聆聽詞句,牢記意義,為汝闡釋”,而並沒有說“摻雜貪嗔,耳不專注,心不銘記,為汝闡釋”。為此,我們的發心切切不要雜有貪嗔煩惱,意樂萬萬不要離開菩提心,必須認真聽受詞句,牢牢記住意義,這樣來聞法。

六垢,“傲慢無正信,於法不希求,外散及內收,疲厭皆聞垢。”

首先講傲慢,觀待比自己低的人,認為我自己高出一等。只要有了我慢,就會對不如自己的人加以歧視,對高於自己的人生起嫉妒,對中等者產生競爭之心。正如俗話所說“我慢鐵球上,不沾功德水”。自從自相續有了我慢時起,就看不見自己的過患,看不到別人的功德。要對治這種我慢就必須常常認清自我的過失,揭露自我的罪惡,身居低位,身穿破衣,恭敬好、壞、中等的一切有情。

無信:對正法與佛陀等不起誠信。要對治它,必須對正法和佛陀等真實不虛這一點堅信不移。

不希求:認為得不得法都行,對正法沒有希求心,就像是往馬面前扔骨頭、在狗面前扔青草一樣。要對治這種心態,必須萌生正法難逢難遇、善知識難值難見的想法,進而對每一個法的句義都生起希求的渴望。

外散:心思渙散,生起貪欲等煩惱,要對治它,務必做到心向內收。

內收:如果心過分向內收,就會出現懨懨欲睡和昏昏沉沉的現象。為此,要做到諸根悠然、神志清晰來聽法。

疲厭:當講法的時間過長,加之又餓又渴,日曬雨淋,很有可能會捨棄正法和上師。在沒有造舍法罪之前先發願值遇正法和上師,再退出講堂。或者,生起喜悅之情,心想:我以前無有意義白白空耗了生身性命,這回為了妙法,依靠病痛饑渴等可以替代一切有情的病痛等苦難,由其他世界趨往金剛地獄的累累惡業,在我等大師的刹土——這個業力之地的南贍部洲,只是以頭痛腦熱就能得以清淨,這下可以盡除無量惡業,圓滿無量資糧,我實在歡喜。以這般滿懷興高采烈的心情聽聞正法。

第三、五不持:就是指與如來珍貴的教法、證法相背離而受持。

其一、持文不持義:不考慮思維意義,只求文句優美動聽,就像小說一樣,或者聲稱“文句還是需要優美”,進而持受空洞的文章。

其二、持義不持文:諸如,口口聲聲說是“甯瑪大修行人”的行者們,一邊揚言“講說只是文句罷了,必須要瞭解心的本來面目”一邊用手指指著胸口,希望不觀待詞句而直截了當掌握意義。

要對治以上這兩種,必須把句義結合起來受持。

其三、未領會而持:把不了義認定為了義,顛倒受持意趣、秘密以及四依。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做到不依人而依法,即便是再頗有名氣的人,如果他講的法與因果法大乘道不相符合,那麼講法者起不到作用,如果符合大乘法,那麼不管講法者怎麼樣都可以。因此,我們必須依止正法。不依法句而要依法義。不了義法和了義法中,我們要依止了義法,了義法分為心識與智慧兩種,我們要依止智慧。

其四、顛倒而持:就是指錯誤受持意義,認為求了密法以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喝酒、行淫、雙運、降伏。要對治這種現象,行為必須要結合時間和修行境界。達到獲得禪定的暖相而依靠念誦三字咒就足能轉變酒的色香味的時候,行為上擁有能誅能起死回生等暖相。如果沒有懂得這一道理,沒有了悟隱含的秘密,隨意亂行隱蔽的密宗法,胡作非為,那只會成為惡魔、熱劄一類的眾生,而別無出路。

其五、上下錯謬而持:在沒有求得前行之前,就聽講正行,前行中共同外內前行本末倒置而受持。要對治這種現象,必須如階梯般由下至上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地受持圓滿佛陀的正法。

應取之行為,依靠四想,把自己作為病人想,必須認清自相續患上了因三毒、果三苦疾病的過失。其餘三想容易理解。

六度,包括聞法者的六種和講法者的六種。

關於聞法者的六度內容,在《大圓滿前行》中有直接說明。

講法者的六度,不懷有求得名聞利養的奢望而講經說法,即是佈施;對他眾沒有冷嘲熱諷、不屑一顧等行為,即是持戒;聞法者屢屢詢問,也不嗔不怒,即是安忍;日日夜夜講經說法,也不厭其煩,即是精進;心專注句義,即是靜慮;三輪清淨,令弟子聞思有所長進,即是智慧。其餘內容簡單易懂。

所說之法的次第,包括暇滿難得等六個引導。所謂的法,正如前文所說,我們一定要依靠此法來調伏自心,“非以髮髻非以棍”。為此,自相續中要反反復複思維暇滿難得等這些內容。

首先講四種厭世法,或者四種除貪法,或者四種出離法,都是一個意思,只是名稱不同。我們要依靠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兩個引導對現世產生反感。《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人。”又如雲:“暇滿人身難獲得,難以複得如曇花,得大利如摩尼珠。”我們務必要清楚地認識到,上去下去的關鍵猶如馬被轡頭所轉一樣,就在如今的這個身體上。其實,這個身體也是無常的,有生就有死,這是必然規律。因此,我們必定走向無常的死亡。謀求現世沒有意義或實質,明白了這一點後就要尋求後世。想到輪回因果,必然對來世以後的輪回心生厭離。

厭離的方式,小士道行人厭惡三惡趣而追求善趣,中士道行人厭惡輪回六道而追求解脫,在其他引導中只有這兩種,然而按照全知無垢光師徒的觀點,必須要對作意自私自利的心態深惡痛絕。在思維輪回過患之時,要切切萌生厭離心,由此生起了想解脫的出離心時,再進一步思維:單單我獨自一人解脫有什麼利益,如果把無始以來恩養我的深情母親拋在腦後,只是獨自解脫,那再沒有比這更可恥的了。因此,必須要讓一切有情獲得佛果,那才是超越二邊的大出離心。

如果安立四種出離,那就是小士道的發心——相似的出離,聲聞緣覺的兩種出離,加上大出離。就三種出離而言,即聲聞、緣覺和菩薩的三種出離。出離一切輪回之後就要尋找一個逃避的地方,所以必須追求解脫和遍知的果位。解脫道並不是自己平平常常就能了知的,父母、親屬等不會宣講,就算是給他們講,他們也不理解,因此必須找尋善知識。尋找善知識也絕不能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就草草率率地依止,一定要以三喜承侍的方式依止一位元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學修他的意行。

在暇滿難得等引導中,有實修引導和信解引導,如今除了信解引導以外再沒有了。然而自大持明無畏洲以來還保留著可以代替實修引導的修法。暇滿難得的引導是關於自己身體的引導。在這個暇滿人身上面只有兩條去路,“此身行善即是解脫舟”,如果利用這個身體行持真實的正法,那就是幸福快樂的起點,終將獲得解脫和遍知的果位。特別是,如果修行光明大圓滿,那麼即生或中陰或後世就會解脫。“此身作惡便是輪回錨”,如果利用這個身體牟取今生世間利益,那就是一切恐怖和痛苦的序幕。

從自身角度來說,修行正法沒有違緣,有機會修行,由此稱為“閒暇”。有空閒修法是來源於自己的這個身體,它的反面有八種無暇,這八種叫自相續所依的八無暇,它包括非人的四種無暇和人的四種無暇。其中非人的無暇,從觀修地獄開始,要反反復複思維他們有沒有修行正法的機會。修行時分為入座和座間,入座也有兩座、三座、四座、六座等許多層次。

這裏就白天兩座、晚上兩座而言,為了便於初學者採用,早晨黎明頭遍雞叫開始入座,一直到天沒亮之前,是黎明座。

天亮時起座,一直到太陽升起,進行座間事宜,例如作水施、燒素熏煙、誦日常功課。隨後再入座,一直到中午之前,是上午座。

起座之後用午餐、頂禮、看書……一直到下午太陽出現大陰影(藏地一般是五點鐘左右)之前,始終處在悠然的狀態中。然後再入座,一直到太陽沒有落山之前,這是下午座。

起座後供護法,念誦自己會念的回向文、發願文和葷煙儀軌。到了看見一個人只知道是人卻認不清是誰的黃昏時候入座,這是傍晚座,一直到晚睡時才起座。如果在以上這四座的時間裏修行,那麼心就會調柔。作為初學者,即使在所有座間觀修,也不會修成,特別容易出現昏沉、掉舉的弊病,因此在座間時要精進念經、勤奮行善悠悠而修。

每一入座,也都包括前行、正行和後行三部分。前行也分為前行的前行和真正的前行兩個階段。其中前行的前行階段,要擤好鼻涕,洗好臉,裏裏外外一切要辦的事務必完成,總之要保證在入座期間不需要中斷打坐而往外跑。隨後,坐在床上身心放鬆,稍加休息,接著立下誓言:我這一座期間,縱然是大恩大德的父親來到,我也絕不中斷入座而隨著迷亂所轉。指甲掐著肉[1]發下堅定誓言:“寧死也不捨棄此誓願!”

真正的前行:1、身的要點,作毗盧七法,也就是雙足金剛跏趺,雙手結定印,脊背好像銅錢般挺直,臂膀放鬆舒展,頸部稍稍向前屈,舌抵上顎,眼睛垂視鼻尖。

2、語的要點:排除垢氣,左右鼻孔輪番排三次,同時排三次,共排九次;或者,右鼻孔排一次,左鼻孔排一次,同時排一次,共三次;或者,左右鼻孔同時排三次。以上三種除垢氣法,做任何一種都可以。具體做法:左手握金剛拳,壓在大腿根兒上(即腹股溝的位置),右手以三股金剛印按住右鼻孔,從左鼻孔緩緩向內吸氣,囤積在臍下,觀想自己無始以來生生世世所積累的業、煩惱、罪障、破誓言、修行中出現昏憒、沉陷、迷茫錯誤這一切都變成黑氣,向外排散,呼氣時就像青稞粒一樣,從小擴大,末了一下全然排出,這與洗滌器皿相仿。

3、心的要點:調整發心,觀察現在我修的這一座,是希求消除今生疾病等的救畏發心,還是牟取利養讚歎的善願發心。假設是這兩種發心,那就要像毒物一般予以拋棄。倘若是無記的發心,就要調整過來。小士道的發心是世間俗人的觀念,並不是入道者我所觀修的法,中士道的發心也是成辦一己私利的心態,因此也要予以斷除。而必須真正生起大士道的清淨發心,也就是在心裏思維: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我才觀修暇滿難得。

接著祈禱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上清清楚楚明觀,十萬瓣白色蓮花的紅黃色花蕊上,獅子座層層疊放的柔軟綾羅墊上,自己的根本上師身穿出家法衣或者咒師裝束,懷著“上師是佛”等五種了知[2],默默祈禱,念誦“三世諸佛……”或者念誦四種厭世心前後的那些祈禱文[3],滿懷感恩戴德的敬信之心深情祈禱,結果上師化光融入自身,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成為一體,處在這種狀態中,不跟隨過去的分別念,不迎接未來的分別念,也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盡可能入定安住。這以上是入座的前行。



[1] 指甲掐著肉:這是藏族修行人表示決心極其堅定的一種做法。
[2] 五種了知:就是指上師瑜伽中所說的:第一、了知上師是佛;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佛陀的事業;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總集一切皈依處的總體;第五、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
[3] 祈禱文:前行中共同四加行前後的祈禱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