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暇滿難得-1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我們要依靠“四種厭世心”或者“四種除貪法”的能遣法對所遣法——今生後世心生厭離,依靠利他菩提心,對自私自利的心念產生反感。具體來說,依靠暇滿難得與壽命無常對謀求現世心生厭離,依靠輪回過患與業因果對謀求後世輪回的心行產生厭惡,間接對謀求自私自利的心行產生厭惡,這是全知無垢光父子不共的引導法。對謀取今生、後世、自利的心行生起厭離就必然追求解脫,為此務必要思維解脫的功德利益,並認識到解脫道只有具足法相的上師善知識才能宣說,而你隨隨便便遇到一個人他不會宣說。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第一暇滿難得,包括聞法方式和真正暇滿難得引導。其中聞法方式,是講聞法時怎麼聞法、行法時怎麼行法、修法時怎麼修法。它分為發心和行為,發心又包括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和廣大方便秘密真言的發心。發心主要是講意樂,行為主要是講身語的所為。

所謂的發心,就是在紛繁眾多的分別念中,引發出特別的分別念。發心有不善的發心、無記的發心、善的發心。

一、                不善的發心:又包括救畏的發心和善願的發心。救畏的發心,就是為了救護今生疾病的怖畏、魔障的怖畏、國王懲罰的怖畏、饑饉的怖畏等等而修行正法,這樣一來,由下而上從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不管你修什麼法,也只能救離這些怖畏罷了,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利益的成果,所以必須去除這種發心。
二、                 
善願的發心:一開始就打算販賣正法,於是思忖:如果我求一點法,得一點灌頂傳承,閉關做一點依修,勢必能1得到一點利養、2贏得讚譽、3獲得名氣、4依靠讚譽名氣在今生當中得到豐衣足食等安樂,這四種加上相反的四種不願意之事,就是世間八法。依靠正法謀求今生利益,如果成功,那麼所買到的也只是牛馬,下至羊毛牛毛,用彌足珍貴的正法換來世間的衣食等普普通通的財物,以貴換賤。

事實上,以正法來謀取世間利益和一個俗人拿著一支又細又長的火箭來求取財物這兩者比較起來,以正法謀求世間利益更為下劣。誠如無等塔波仁波切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法,正法反成惡趣因。”

如果自身沒有能力消化信財,必將感受燃燒法衣、燃燒缽盂、燃燒鐵球、燃燒鐵液等等苦果,因此我們一定要斷除這種發心。薩迦派的《離四貪》中說:“若貪今生非行者。”那麼,給這類修行人取什麼名稱呢?就是出賣佛法靈魂者,三寶的敗類,僧眾的敗家子。為此,我們務必像毒物一樣棄離懷有這種發心的人。華智仁波切曾經說:由這樣的發心驅使,表面上修行聲聞乘到大圓滿之間的法,縱然在九年之中用泥粘封門來閉關,裝模作樣孜孜不倦進行依修,可是如果只想自己得一點利養、讚歎、名聲,那麼修行正法的果就只有這個,除此之外連後世解脫的種子也不會播下。就比如一個狡猾的人在驢身上撒上野獸毛來出售一樣,這類修法者在驢子般惡劣的自相續上蓋上野獸一樣的正法毛皮,來販賣正法,就如同對販運做生意的世間人,人們叫他“販子、販子”一樣,對於出賣正法者,人們都會叫他“法販子、法販子”。

二、無記的發心: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只是會求求法,並沒有什麼追求的目標,就好比人熊模仿人、狗追著行人或者射空箭一樣,既沒有善的分別念也沒有不善的分別念,華智仁波切說:這種無記發心連解脫的種子都播不下。我的上師說:既沒有善的發心,也沒有惡的發心,就是播下解脫的種子罷了。

三、善的發心:包括小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和大士道的發心。

(一)小士道的發心:希求自己從三惡趣解脫出來,獲得人天善趣的果位元,為此目的而修行聲聞乘到光明大圓滿之間的法。可是,獲得善趣的遠道近道捷徑,由補特伽羅的意樂所致,不會成為證得佛果的因。懷著這種發心的人即使守持二百五十三條別解脫戒,身穿三法衣,也不會勝過俗人的想法,因此只能算是一個具戒的人。同樣,如果觀修生起次第實有的寂靜本尊,結果將投生到欲界天,如果觀修實有的忿怒本尊,會轉生為魔和熱劄魔。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觀修張著嘴巴、瞪著眼睛的本尊,會變成鬼。”同樣,懷著這種發心去觀修本來清淨直斷與任運自成頓超,如果以積資淨障攝持,將轉生到無色界四處和色界十七處;如果沒有以積資淨障攝持,只會變成老鼠和馬熊,而別無出路。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我們必須斷除這樣的發心。如雲:“若貪輪回非出離。”

(二)中士道的發心:發現六道痛苦的自性猶如火坑、羅刹洲、劍鋒以後追求自己從六道輪回之處解脫出來,達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果位而實修遠道等(等字包括近道捷徑)。但是,獲得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的遠道近道並不能成為證得佛果的因。無等阿底峽尊者住在藏地期間,有一天早晨用餐時,對坐在面前的佛子仲敦巴說:“哎呀呀!”仲敦巴問:“到底出了什麼事?”尊者說:“在印度,我有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今年步入了聲聞滅道。”仲敦巴問:“依靠喜金剛法怎麼會入于聲聞滅道呢?”尊者說:“不懂得以補特伽羅的意樂來修行,依靠喜金剛法能引入到地獄中去,也能引入到餓鬼中去,也能引入到旁生中去,也能引到佛地,因此修行的方法或修行的心態比所修的法更為重要。”如雲:“若貪自利非發心。”如今上上下下的人都說“為了臨終時不害怕不迷惑,我要修行修行”,這種發心歸根到底就是謀求私欲的心態。

(三)大士道的發心:以上四種發心(即不善的兩種加上小士道、中士道的發心)終究都是謀求私欲的心態和行為。因此,從即日起,我們就要把謀求自利的心態和行為看成怨敵,視為過患,心生厭惡,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想到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不住二邊的圓滿佛果,這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的發心。要想在相續中生起這種發心,必須觀修知母、念恩等。否則,上師也是煞有介事地說說“為了利益遍佈虛空的一切有情……”,弟子也是裝模作樣地想想,雙方都眯著眼睛說“好可憐啊”,這般空洞地說大話,沒有任何實質。當今時代,有些偽裝成上師、弟子的人,暫且不提相續中有其他功德,就連一絲一毫的善意都沒有,這樣一來勢必有著相當大的危險性。所以,我們首先要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知母、念恩、想要報恩、希望把她安置於遍知佛位。

現在來講廣大意樂菩提心的本體: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就是發菩提心的本體。彌勒菩薩親言:“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其中,第一個條件或第一層含義,是以悲心緣有情,願一切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第二個條件或第二層含義,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必須想到獲證圓滿佛果。不正確的悲心和不正確的慈心:儘管想到“為了利益眾生”,但如果沒有生起想把眾生安置到佛地的心念,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悲心;儘管想到要獲證佛果,但如果沒有想到為了利益眾生,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慈心。要想到一切有情都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才是廣大意樂菩提心。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心態,在修行時怎麼修呢?

首先要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再逐步擴展到遍佈虛空際的有情。起初思維:虛空周遍之處,遍佈著有情,有情周遍之處,充滿著業感痛苦,充滿業感痛苦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當過自己的父親、母親、親友,進一步說,沒有一個有情未做過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以最大的恩情撫育我。就拿現在的這位母親來說,曾經無數次當過自己的母親,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漂泊在輪回中,只是在巴掌大的地上,也曾多次生生死死過。除了地獄眾生和多數天人以外,沒有母親就無法出生。而且,也不一定總是一個有情當母親,一切有情都不止一次當過我的母親,當母親的次數實在不可思議,做過母親的邊際沒有盡頭……

以上是知母的內容。

念恩:特別要觀想現今的母親,自從我漂泊中陰的尋香神識進入到大恩母親的胎中時起,住胎九個月零十天,母親全然不顧罪惡、痛苦、惡語,她身體的營養和食品的精華經過臍道滋養我的身體(生身之恩)。

接著是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是深情的母親,要死的沒讓死,要爛的沒讓爛,要幹的沒讓幹。母親滿懷著生子的最大喜悅,雙手摟在懷裏,以慈愛的心撫育我,以含笑的目光凝視我,以溫存的愛稱呼喚我(賜命之恩)。

母親用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以最初的衣裳——自己的體溫暖熱我,最好的食品先給我吃,最好的衣服先給我穿,用手撫摸看我是餓了還是飽了,用嘴給我餵飯,輕輕擦去我的鼻涕,用手擦拭我的髒物(施財之恩)。

我不會吃飯,母親教我怎麼吃,不會說話教我怎麼說,不會走路教我怎麼走,口中無食給我食物,手上無財給我財物,身上無衣給我衣裳,以最大的愛心撫養我成長,對我恩重如山(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憶念母親生身、賜命、給財、教世間知識的恩德,是從世間法的側面來感念恩德。

從佛法方面而言,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依靠深恩母親產生。如果沒有母親,首先無從發起殊勝菩提心,中間無從修學菩薩行,如果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最終現前圓滿佛果也就無從談起。所以,起初發殊勝菩提心,中間修持浩如煙海的菩薩行,最後現前圓滿佛果也是來自母親的大恩大德。而且,還要憶念,如今修行正法的順緣——住所、床榻、資具等也並不是不觀待母親就能獲得的。

這以上是念恩。

接著想要報恩:以往,深情的母親將一切利益勝利都奉獻給我,所有虧損失敗母親自己承受,一切快樂幸福的事通通給予了我,所有罪惡、痛楚、惡語,母親自己來忍耐,她就是這樣利益我的。現在輪到孩子我了,我必須要關注老母的疾苦,想想老母親有沒有享受安樂,有沒有感受痛苦。結果就會發現:雖然她希求暫時曬太陽暖乎乎的快樂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可是卻不知曉奉行快樂之因的善業和正道,也沒有機會聽受如理講經說法的善知識的言教;儘管她不想遭受下至微微火星落在身上直至三有輪回的一切痛苦,然而卻糊裏糊塗地造痛苦之因的業和煩惱,以至於所想、所行背道而馳,正如(《入行論》中)所說的“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她擁有的快樂真是寥若晨星,而受到苦諦直接的危害、集諦間接的危害。由此與希求心相關聯:心想,如果母親能離開苦因——集諦的業和煩惱、苦果——三界輪回的一切痛苦,那該有多好!與發願相聯:但願母親能遠離苦因及苦果。與發誓相關聯:我一定要使她遠離一切苦因及苦果。為了使老母遠離苦因及苦果,祈禱無欺的皈依處三寶予以垂念,念誦“上師如來……”到“奇哉三寶大悲尊……勇士您具大悲力……”來虔誠祈禱。
這以上講的是第一個條件以悲心緣有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