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業因果-2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接著是所取修法,分為所斷不善業、所行善業和一切業的自性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所斷不善業包括宣說所斷不善業和宣說果。
第二、  
儘管不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不善等十不善業。不善業的引發者是三毒,《中觀寶鬘論》中說:“貪嗔癡及彼,所生即不善。”三毒是本性不善,它引生的業叫做相應不善。按照理論的講法,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心和心所;依照竅訣的觀點而言,不善業是由煩惱引發的分別意念。在萌生煩惱時,必然要依靠對境而起,依靠悅意的對境生起貪心,依靠不悅意的對境生起嗔心,依靠中等的對境生起癡心。

不善業的果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第二、所行善業,儘管所行的善業無邊無際,但從積業的側面歸納,就是身三善等十善業。善業的引發者,即是(《中觀寶鬘論》中所說的:)“無有貪嗔癡,及彼生業善。”想到萬萬不可造十不善業,從此以後縱然遇到生命危難也不造十不善業,這種心念就是斷十不善戒,特殊的十善是指戒殺後救護生命等等。
善業的果報有四種(,即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在觀修這樣的不善業、善業時,必須要結合因果來思維。

第三、宣說一切業的自性,經中說:“眾生之諸業,百劫不毀滅,因緣聚合時,其果定成熟。”業包括白業、黑業、黑白雜業三種,白業是指自始至終意樂和行為都是善,它的果報,轉生到天界、人間成為具大富享大樂者。黑業,是指心念和行為都是不善的業,由此轉生到具大痛苦的三惡趣。黑白雜業包括三種,一是心念是善、行為是惡的業,例如大悲商主殺了持短矛的俗人。假設沒有私心雜念的牽涉,對菩薩來說,身體和語言的七不善業有開許的時候。二是心念是惡、行為是善的業,諸如,在發心時,由渴求謀取今世利益的心態驅使,行為上奉行善業。三是心、行相雜的業,也就是時而心念和行為都善、時而心念和行為都惡的業。它的果報,轉生為四大部洲的人和零散而居的天人。

未造不會值遇,已造不會虛耗,業不會跟隨著財物,只會跟隨積業者。這樣的業不成熟在地大上,不成熟在石頭上,唯一成熟在心相續所攝的蘊上。

業成熟的方式有順現法受業(即現世現報)、順次生受業和順後受業三種。

順現法受業包括善惡兩種,有關惡的果報,諸如尼洪國家被埋到地底;善的報應,諸如波斯匿王之女金剛的公案。順次生受業,是指無間業。

順後受業,是指殺人殺馬等的罪惡。
業不腐、不朽、不幹、不耗。耗盡罪業的方式,要麼感受報應而使其窮盡,要麼通過具足包括菩提心在內的四種對治力懺悔罪業,這樣一來,罪業會越來越減輕,就像依靠太陽能使雪減薄。如果菩薩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麼即使沒有懺悔,罪業也會自然清淨,就像太陽驅散黑暗一樣。滅盡善業,也有善根滅盡的四種因。關於積業的基礎,中觀宗認為不存在積業的基礎,他們說:在積業時滅為空性,後來受報時,是在空性中顯現緣起而受報的;唯識宗認為積業的基礎是阿賴耶;密宗承認,不清淨的風心在不清淨時,以六道的六個種子存在,作為沾染業的基礎。

受報者,上至佛陀不會逾越,下至眾生不會逾越,佛菩薩、弟子、持明眾等都必然受業報。

有關造業輕重的情況,取決於三種發心,恒常的發心、貪執的發心、無對治的發心。這三種發心在善業惡業兩方面都是一樣的。功德的對境包括福田、恩田和悲田,其中依靠三寶福田,行十善業和十不善業,功過更大。特別是在金剛乘中,上師是三寶總集的本體,所以依靠上師積善造罪,功過尤其顯著。對於父母等恩田,對自己有恩有惠者,進行饒益和加害,功德和罪過更大。再者,依靠病人和苦難者等悲田行善作惡,功過更重。

感受業報時間前後的順序,如雲:“業果何者重,何近何串習,何者先造作,首當成熟果。
如果有人問:這樣的善惡業的果報哪個要先感受呢?善業惡業哪個果報嚴重,就先感受那個,如果輕重程度相等,那麼哪個靠近臨終結生,要哪個先感受。如果距離臨終結生遠近也相同,那麼以往串習力大的那個業要先感受。假設串習力方面也一模一樣,那按照造業的順序,哪個在前哪個先成熟。有關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明確。

十善業有行三有的業和行寂滅的業兩種,到底變成其中哪一種,要觀察自相續,如果發心是追求增上生的意樂,奉行十善、修行四禪四無色定,結果獲得善趣,就是行輪回的業。如果為了自我從三有六道處解脫出來追求解脫果位並奉行十善,那顯然是中士道行寂滅的業,它是單一的方便,必須要以智慧攝持。如果大士道行人追求遍知果位,奉行十善,就是大士道行寂滅的業。我們必須具足三殊勝來實地修行。
這所有的業是緣起,觀待作為因的善業惡業,相應出現樂果苦果,是依緣而起。正如龍樹菩薩所說:“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春天沒有播下種子,那麼不可能產生秋天的果實,因此依靠春天的青稞種子會相應產生青稞果實。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作為因的邪見、嗔心等,就不會有痛苦的報應,為此依靠邪見、嗔恨等因相應產生果。如果沒有奉行十善之因,顯然不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倘若奉行十善的因,就會得到增上生人天的果,這是一種緣起規律。同樣,作為因的三菩提道和三菩提果之間是緣起關係。

倘若對獲得這一切有實執,那麼成實的法不能起到緣起的作用。(《中論》中雲:)“非空性之法,始終皆無有。”作為因的青稞,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不能起到長出秋天莊稼的作用,然而正由於青稞的因並不是成實的,自本體並不成立,因此才能起到結出果實的作用。如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作為因的青稞滅亡以後,長出綠芽的果,綠芽逐漸長成禾苗等。不單單是因,而且秋天的果實,如果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因,而果是獨立自主的法。倘若如此,就將遠離一切毀壞,由此便不能充當能生所生的因果。同理,如果邪見、嗔心等是本體成立、自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就有邪見等一開始就必然是恒常獨立的法、不觀待對境,不被其他分別念中斷、不能產生苦果這一系列的過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它是現而無有自性的,在觀察勝義的理證面前,邪見等不善業自體性無生,所以說“業即是空”。由不是一切的空性妙力中呈現出緣起不滅的自性,這就叫“空即是業”。由於空性緣起不可分割、無二無別,因此是以顯現遣除有邊、以空性遣除無邊的現而無自性,猶如水中月一般,也就是“業不異空、空不異業”。我們應該以這四種空性雙運的道理加以探究。作為因的信心等三菩提道如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就無需觀待對境,也不會被他法中斷,也不能起到產生菩提果的作用。如果三菩提果是自本體成立、自法相成立的一個成實的法,那麼修行因不能生出果。

遣除二邊的道理,由於因沒有遷移到果上,並且是無生,因此遠離常邊,依靠先前過去的因,使它的果不泯滅,由此遠離斷邊,從而建立起萬法皆空、空性緣起、空性緣起不可分割。

那麼,究竟是誰積累這所有業的呢?佛陀的經藏中說:“是由分別念中生而非由無分別中生。”《菩提心釋》中雲:“俗惑由業生,業即由心生,心以習氣積,離習則安樂,樂心寂滅性。”《楞伽經》中說:“取受之識深又細,一切種子如河流,如若思我則非理,我於凡夫未宣此。”偉大的全知無垢光尊者說:“行於有寂……”

這樣的四諦是一種緣起,那它是由什麼產生的呢?它是由勝義諦中產生的。是怎樣產生的呢?法性本體本來清淨的真諦中產生出世俗無欺因果的一切法,就像空中起雲、水中起浪、太陽發光一樣,就這樣起現世俗的萬法。它們之間只是無則不生的因果,而不是真正所生能生的因果。如果認識到這樣的世俗和勝義無二無別,就會通曉智慧的見解,對迷亂者來說有因果取捨,從而必然能做到取捨因果。鄔金蓮花生大士說:“見解縱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依靠取捨因果的方便行為,以二資雙運或二諦雙運方能獲得二身雙運的果位。

作為初學者務必要明確,勝義中不存在並不代表沒有,因此必須取捨善惡。取捨的方式,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首先不忘失取捨道理的正念猶如門,觀察身語意三門的正知好似哨兵,謹慎取捨之處的不放逸就像新媳婦一樣,我們應該以這三個監護者審視自己三門的行為,尤其是這顆心,到底是善、不善還是無記的分別念,如果生起不善的念頭,必須做到“豬鼻用杵撞擊,絨火指尖掐滅,妄念立即剷除”。

這以上業因果已講解完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