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業因果-1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當斷集諦”指的就是這裏的因果引導。三有六道的處所各不相同,身體各不相同,苦樂各不相同,壽量各不相同,諸如此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業因果所導致的,我等大師世尊的見解法印(緣起咒)是“誒達瑪”,它的開頭加上表示吉祥的“嗡”,結尾加“索哈”,首尾的這兩個詞其實是諸位班智達考慮開光和祝願吉祥才放上的。

這一緣起咒翻譯過來,就是“諸法由因生,彼因如來說[1],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開頭的“諸法”是多數詞,這樣的多法到底是指什麼呢?就是所知——輪回、涅槃和道位所囊括的一切法。按照內道佛教的觀點,因和業所生、緣起的一切法,即“諸法由因生”。

對此,外道承認非因生或者無因生的邪見有三百六十種。所有這些邪見歸納起來包括在論議五派當中,再進一步概括,就攝集於常見、斷見二派之中。其中斷見派認為:佛教和常見派的觀點都是錯誤的,萬法是由本性而生。就拿現在這個身體來說,它就像空中出現的彩虹或者草地裏長的蘑菇一樣,身體好似雪,心宛若狼的腳印,當雪融化的時候,狼的腳印也就不復存在了。

單單是今生今世一次顯現,而前後世、解脫通通不存在,人在死時,身體消失在四大種界中,心也隨之消失在四大當中。《黑自在書》中說:“猶如日出水下流,豆圓荊棘長而利,孔雀翎豔諸苦樂,誰亦未造自性生。”

常見派認為佛教的觀點是錯的,他們承許,儘管前後世是存在的,但並不是由因果中產生,而是另外的一個作者造的,是誰造的呢?是永恆常存、獨一無二、自由自在的大自在天創造的。

如果用小孩和黃牛的肉供奉他,自在天就會歡悅,於是賜給世間安樂,如果自在天不悅,就會給世間帶來不安。所以,苦樂是另外者造作的。或者,(數論派承認)所謂的“主物”,痛苦、快樂、不苦不樂或貪嗔癡三者平衡,就取名為主物,從虛空中幻現出塵埃,內在明知計程車夫恒常受用它,最終神識瞭解到這是主物所幻現的時候,為此主物羞愧難當地逃走,主物的一切現象全都隱沒於主物的範圍,當士夫離開了現象之際就獲得了解脫。

他們認為,在解脫時,心裏有一個不可思議、拇指大小的常我。他們聲稱:這個身體就像罐子一樣,心猶如小鳥,一旦身體毀滅時,那個心識在擁有自由的同時可以隨意行去。

內道佛教認為:常見派、斷見派的主張都是錯謬的,輪回、涅槃、道所包括的一切法都是由因所生,關於怎麼由因所生的道理,梵天等天人及魔王波旬不瞭解,影堅王、未生怨王、夏爾巴王等世間的尊主不知道,外道六本師等也不知曉,內道佛子補處彌勒怙主和文殊菩薩也只是隨從佛陀的經教宣講,除此之外也沒有能夠充分洞悉,他們的智慧是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還沒有斷除習氣障。龍樹、無著等二勝六莊嚴等也不通曉,弟子聲聞緣覺不知曉,甚至對他們自己的聖道,也只有隨從佛陀的經教才能了知,聲聞有四種不知因:一是地點隱蔽而不知,二是時間久遠而不知,三是因果無窮而不知,四是佛法甚多而不知。

“彼因如來說”,既然輪回涅槃是由因中產生,它的因是如來所說,(那麼如來為什麼了知呢?因為如來是具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的遍知。)如來通達了萬法的實相——勝義諦法界真實際無過的法性、修行臻至究竟並無餘現前,如理如實洞曉一切法的實相勝義諦,這是如所有智;由於證悟其空性,對於所知輪回、涅槃和道所包含的諸法,如同鏡中映出影像或庵摩羅果放在掌中一樣同時了知,這是盡所有智。

佛陀是遍知,從了知一切所知和了知殊勝必要兩方面來說明。首先講了知一切所知,昔日,提婆達多對城市的所有糧食和陽山陰山的所有草木林苑焚為灰塵以及吉祥草蘸海水的順序,毫不知曉,而這一切佛陀一清二楚。如雲:“孔雀斑斕之翎羽,因之分類各相異,知彼即是遍知者,非遍知智不了知。”講述佛陀了知一切所知,只是為了所化眾生生起信心,除此之外沒有大的必要。

(最關鍵的是,)佛陀了知殊勝必要:也就是指佛陀徹知輪回、涅槃的因果,具體來說,佛陀如理如實了知輪回的因——集諦、輪回的果——苦諦、涅槃的因——道諦、涅槃的果——滅諦這四諦的取捨。

“諸法因緣盡”,關於因滅的道理,外道認為因不滅而果滅,例如,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它的果——疾病。但實際上,這樣是無法滅果的,所以必須要滅因,比如說,如果不曾服毒就不會生病,來世以後的因——業和煩惱的集諦需要滅盡(,這樣一來,就不會感受苦諦)。

滅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種,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解脫道,就必須得到一個殊勝身份,小士道行人認識到三惡趣是痛苦的自性,懷著想從中解脫的心態去追求人天善趣果位,進而斷十不善行十善,在此基礎上修四禪四無色定的不動業,由此獲得人天善趣的果報,他們只有依靠善業來滅不善業,否則無法滅盡煩惱。中士道和大士道的行人需要對三有六趣心生厭惡,從而斷除輪回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

波斯匿王之女(請問佛所出現的)《吉祥鬘獅子吼請問經》中講了有行、無行的兩種四諦。

其一是有行的四諦:中士道的行人雖然認知一切輪回皆是痛苦,但在聲聞緣覺位,卻不知曉非染汙性的無明、俱生和遍計中的俱生無明、意性身、無漏業、不可思議的死歿等細微的緣起痛苦,因此“當知苦諦”是有行的。斷集諦方面,聲聞緣覺位,雖然斷除了業和煩惱,卻沒有斷除所知障,為此“當斷集諦”也是有行的。修行道諦方面,儘管他們證悟了人無我,消除整體法我執而證悟了部分法無我,可是仍然沒有了悟到三大的見解,因而“當修道諦”也是有行的。

果位方面,即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元,可是還需要依靠佛陀的光芒從滅盡定中起定,方可修成佛果,所以“現前滅諦”也是有行的。他們在認識到輪回六趣是痛苦的本性,進而勾起渴求自我解脫的心念,並且瞭解到,能產生輪回的是集諦——業和煩惱,煩惱的根本就是這個我執,它的對治法就是證悟無我的智慧。一開始相續中不具備智慧,為此在出離心驅使下,邁入別解脫(共同乘)之門,以清規戒律守護相續,在此基礎上,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再進一步增長智慧。

他們觀察所謂的“人我”到底居於何處,與五蘊是一體還是他體,通過不存在一體和他體的方式加以修行,依此現量見到無我,證得預流果,相當於見道,一來果、不來果是修道。業的根本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一旦證悟了無我,那就像殺了魔術師,他所幻變的東西自然消失一樣,能產生我執的業和煩惱就會去除,進而獲得有餘無餘阿羅漢果位,也就是無學道。

大士道行人對整個輪回和聲聞緣覺寂滅邊心生厭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當知的痛苦,因此“當知痛苦”是無行的。當斷的集諦也就是業、煩惱、所知及習氣,除此之外再沒有所斷集諦,為此“當斷集諦”也是無行的。道諦方面,證悟萬法實相勝義諦二無我的自性,因而“當修道諦”也是無行的。果位方面,就是獲得了佛陀法身,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所得,所以“當現前的滅諦”也是無行的。

大士道行人對輪回、寂滅心生厭離,在大出離心驅使下,以遠道因相乘等顯宗密宗的戒律護持相續(,即是戒);修行四禪四無色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即是定;在此基礎上,證悟三大的見解,即是慧。

憑藉聲聞緣覺至阿努約嘎,以分別念調伏分別念。依靠阿底約嘎護持離戲本來清淨唯一的見解本來面目,從而使好壞的一切分別念解脫于大智慧界中,自此無餘摧毀煩惱障、所知障及習氣障獲得佛陀法身。由法身中,依靠不滅顯現報身和化身——色身來利益有情。

這樣的四諦道理,就是我等大師圓滿正等覺出有壞、無與倫比的釋迦獅子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這些是佛教的總綱。



[1] 另譯“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