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藏文創製聖者—— 吞米桑布扎的傳說



藏文創製聖者─  吞米桑布札


聽說西藏歷史上著名人物、創造藏文的聖賢學者吞米桑布扎就出生在尼木,這使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一種強烈地瞭解其身世傳說的慾望在我心頭萌生。
一次,我借工作機會來到了吞米桑布扎的故鄉——吞巴區。在這裡我訪問了幾位老人,他們向我繪聲繪色地講述了有關吞米桑布扎的生動故事。
  他們都自豪地認為,吞米桑布扎是他們地道的老鄉,他出生在果星白吞地方(今尼木縣吞巴區吞達鄉魯日桑珠村)。他的出生十分神奇,一種說法是:一位農民在果星白吞地方耕地時犁出了一個乖俊玲瓏的小男孩,這就是後來的吞米桑布扎。
另一種說法是:一位農民在耕地時,從土地中犁出一隻五彩繽紛的蟲子,農民從來沒有看到這樣神奇的蟲子,倍感蹺蹊,便小心翼翼地將彩蟲放進一支牛角里帶回家中,將這一奇遇細細告訴了妻子,並讓妻子拿一「羅麻」(盛奶渣等物用的竹編籮)養好。
第二天一早,倆口子一覺醒來後,突然發現彩蟲變成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小男孩,夫妻倆十分驚詫,但又非常高興,便把小孩精心地撫養起來。不久,這一奇聞頓時傳遍了鄉里,也同時傳到了當地一位地方官員桑珠頗章的耳朵裡,桑珠頗章很想看看這個神奇的小男孩,於是便派管家到魯日桑珠村把小孩帶來。
小孩跟管家出村後看到一座小山,便對管家說:「這山像一根柱子」。從此這山便叫「柱子山」(藏語:「嘎日拉」)。他們走了一程又爬上一座稍大的山,小孩爬到山頂上說:「我的心臟好難過呀!」這山從此便叫「痛心山」(藏語:「絞塞拉」)。
他們走著走著,小孩看到一座高山上站著一隻兇猛的禿鷲,這座高山從此就叫「遇鷲山」(藏語:「拐土拉」)。管家帶著小男孩翻過「拐土拉」之後,一座小村莊出現在他們眼前。小孩指著村莊說:「我看到這村莊很舒暢」這村莊從此使命名為「見樂村」(藏語:「通萬」)。
他們走了一程,又來到了另一座村莊,他們實在走累了,便決定在此梢事休息一下。村民看到這一老一小汗流滿面,又渴又累的樣子,便給他們端來了頭道青稞酒,小孩看到這酒又清醇又乾淨,十分滿意地說:「這酒很乾淨」。於是此村便叫「乾淨村」(藏語:「臧巴」)。小男孩踏著一路風塵,走出一路神奇,終於到了桑珠頗章家。

  小男孩到了桑珠頗章家之後,桑珠頗章看到孩子長得聰明伶俐,心中十分喜歡,便留下盡心培養,孩子也很乖巧聽話,長大之後果然才氣非凡,便被任命為管理全尼木的官員,從此稱為吞巴家族,繁衍世襲不斷,直至今世。

  吞米桑布扎,藏語「吞」是地名,「桑布扎」是賢人、學者之意,但當地群眾也稱他為「薩布察」,藏語的意思是土裡的花蟲子,這也許是為扣合上述傳說而附會出來的名字。

  吞米桑布扎到底出生在何處,史料記載也諸多矛盾。《賢者喜宴》中說吞米桑布扎生在尼木吞地的洛惹喀,他的父親名叫吞米阿惹加達。而覺頓大師則認為他是洛卡倫孜宗(現山南隆於縣)人,父親名叫襄扎,他叫阿努,或稱薩保惹。「薩保惹」是藏語凸地的意思,他的出生地有凸地,因此而得名。敏珠爾班欽則認為吞米桑布扎出生在蹺波域格之圖氏(山南涅地)。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吞米桑布扎出生於山南地,而尼木吞地則是他的食邑。其根據有二:一是吞米桑布扎是松贊幹部的寵臣,山南地區是雅隆部落的發祥地,松贊干布即崛起於山南雅隆河谷地區,無疑這一地區的有志青年和先知先覺都看到松贊干布不斷強盛起來,便趨之追隨,而松贊干布也樂於使用自己勢力範圍之內的人,這都是常理。
吞米桑布扎還只有十六七歲的時候,松贊干布就發現了他的聰敏智慧(也許是官僚推薦給松贊干布的),所以《賢者喜宴》中稱他為聰慧小人。這裡的小人不是貶意的小人,而是指少年。
其時尼木一帶還屬蘇毗部落,若吞米桑布扎出生於尼木,在少年時期即被發現並受器重可能性很小。二是尼木吞地方作為吞米桑布扎的食邑非常可能。因為吞米桑布扎去印度留學七年,據說學習了364種文字,研讀聲明學等各種知識,學成返回吐蕃,奉松贊干布的指示創造文字。
吞米桑布扎參照印度文的50個字母篩選創造了共34個字母的藏文,一直沿用至今。松贊干布首先成為吞米桑布扎的第一個學生,在拉薩西北郊的瑪如堡(現稱為帕邦卡)學習藏文,現在帕邦卡的上方有一塊石頭,上刻有六字真言,據說是松贊干布學成藏文後留下的真跡。
  由於吞米桑布扎創造了藏文,使整個西藏社會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極大地促進了政治、經濟、司法、軍事、文化、內外交流等的發展,不言而喻,吞米桑布扎的歷史功績是巨大的,因此受到丁松贊干布的崇敬和獎勵。

  以什麼方式獎勵,史書上沒有詳說。我想,除金銀以外,獎給其食邑作為有功之臣的俸祿,是歷史上通常的作法,在西藏歷史上也有獎勵和賞賜官員莊園的做法。這時西藏已經統一,尼木吞地方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氣候、物產相對較佳,離拉薩也不遠。因此,松贊干布獎勵吞地作為桑布扎的食邑完全可能。
此後桑布扎的名字冠以吞地方名或房名,也是西藏的傳統習慣,他的後裔便成了吞巴家族,由於西藏實行兄弟不分家制度,家族和財產得以長期維持。西藏有很多大貴族延續幾百年,有的則是自吐蕃時期延續至今。
  民改前吞地方稱為「吞巴豁卡」(即莊園),民改後改為吞巴。
  過去的「吞巴豁卡」在尼木縣特別顯眼,大樓高五層,突兀宏偉,赫然矗立於濤濤雅魯藏布江畔。
  公元1751年(藏歷金羊年)和1778年(藏歷土狗年),吞巴家庭曾先後出過兩位噶倫,前者叫吞巴·斯齊次頓,後者叫吞巴·斯齊旺堆。吞巴家族擁有大量土地和牲畜,在舊西藏是四大貴族之一。
  吞米桑布扎雖然創造了藏文,卻沒有給自己留下文字傳略,於是便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傳說,而後人們只有憑借這些傳說來瞭解這位功蓋千秋的先聖先哲了。
吞彌·桑布扎是藏文的創製者和藏文文法學家。也稱通密·散佈刺或土彌·桑布札。生年卒不祥,無法可考。公元七世紀,他降生於涅地(雅魯藏布江南岸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也有說是出生於尼木縣吞彌家族中)。吐彌為地名,(也有說吐彌為氏族名,原名阿努)桑布扎是梵音,意為西藏賢哲,是印度人對他的尊稱。其父親叫吞彌阿努,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御前大臣。母親名叫阿孥。
  根據藏族史籍記載,吞彌·桑布扎是吐蕃王朝贊普松贊干布(617—650)時七賢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曾奉命帶領16名藏族青年,攜許多黃金,途經異國的奇禽猛獸禁區,克服熱帶氣候的不適,堅持前往天竺,拜師訪友,受業於天智獅子和婆羅門利敬,學習古梵文和天竺文字。敬重佛法,精研佛學。
  吞彌·桑布紮在天竺學業期滿返藏後,根據藏語實際,從梵文的26個元音中挑出(i)(u)(e)(o)4個創製了符號式的藏文元音字母。又從梵文34個輔音字母中,取掉了5個反體字和5個重疊字,又在輔音字母中補充了元音「啊」字,補充了梵語迦、哈、稼、夏、恰、阿(音譯)等6個字,制定出4個元音字母及30個輔音字母的文字。又根據梵文蘭查字體創製藏文正楷體,又根據烏爾都字體創製草書體,被藏族人民奉為「字聖」。
  藏文史料記載,吞彌·桑布扎創製藏文後,即獻藏文頌詞一首給吐蕃王松贊干布。他很高興,讚賞不止。為了帶動全臣民們學習文字,贊普首先拜他為師,在瑪如宮閉門不與外界接觸,潛心專習藏文聲明學與其它文化三年之久,松贊干布十分崇敬吞彌·桑布扎,但有些大臣則認為贊普不應該如此敬重他,於是吞彌·桑布扎反言道:「在雪域之地,除我外還有誰是首位宿學造字?」從而說服了某些大引導的不滿情緒,使在全藏區上下掀起學習藏語文之高潮。
  吞彌·桑布扎創製藏文後又著有《三十頌論及相轉論》即《文法根本三十頌》、《文字變化法則》即《文法性別用法》等語言文法著作8種,今倖存《三十頌》和《性入法》兩種,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經典,又是今天必讀之教科書。吞彌·桑布扎不僅在語言學、文字學和文法學上頗有建樹,獨樹一幟,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他翻譯了《二十一顯密經典》、《寶星陀羅尼經》、《十善經》、《般若十萬能頌》、《寶雲經》、《寶篋經》等二十多部梵文經典,開了藏譯佛經的先河。有很多譯經後來被人收入在《大藏經·甘珠兒》中。譯自天竺、漢地、尼婆羅、克濕彌羅和於填等地的佛教經典著作和各種文化論著被譯成藏文,使之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知識。
吞米·桑布扎創製藏文   在松贊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經濟一天比一天發達,實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過有一個大問題讓他非常惱火,就是吐蕃當時沒有文字,沒有辦法發佈政令,沒有辦法書寫法律,沒有辦法翻譯佛經,也沒有辦法和周邊鄰近的邦國進行書信聯繫。不少國家派來使節,送來豐厚的禮品,還有用各種文字寫的書信。吐蕃王臣們也給他們準備了回禮,不過沒有辦法寫回信,只好通過翻譯口頭回答幾句,就把使節們打發走了。
  其實,松贊干布從繼位開始,就想創製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後派出過幾批大臣,帶著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亞、西亞學習文字的創製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強盜殺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熱病死亡。剩下幾個,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了。
  後來,松贊干布想起了一個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從小聰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贊干布特意把他召進紅山宮,鼓勵又鼓勵,囑咐又囑咐,說我們吐蕃沒有文字,好比一個人沒有眼睛,一個武士沒有刀劍,走夜路沒有燈。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學回來,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情。他給吞米滿斗金砂和金粉,讓他帶著作為拜師求學的禮金;又給他充足的龍腦、冰片、檀香木等藥片,準備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發以後,松贊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熱溝口修築了一座9層樓的宮堡,取名叫工噶瑪如,準備吞米·桑布扎學成歸來後,住進裡面安心創製藏文。
  再說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離開了吉雪沃塘,經歷千辛萬苦,翻過冰雪覆蓋的喜馬拉雅山,騎著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沒的森林,走遍南亞各地,最後找到了精通聲明和文字學的大師婆羅門李敬,獻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創製文字的請求。婆羅門李敬被他的熱誠和意志所打動,答應收他為徒。吞米·桑布紮在李敬身邊整整3年,學會了梵文、烏爾都文等南亞文字,又學習了文字的創製方法,最後帶著寶雲經、寶篋經、大悲蓮花經等經書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贊干布熱烈歡迎吞米·桑布扎學成歸來,親自把他送進北郊的工噶瑪如宮堡,讓他在裡邊集中精力創製文字。吞米·桑布紮住進去以後,從此閉門不出,像喇嘛修禪一樣,獨自一人在裡邊待了很多個夜晚和白天。
終於有一天早晨,他派人報告:藏文已經創製出來了!松贊干布像撿到馬頭那樣大的金子一樣高興,立刻帶領各位大臣騎馬趕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經把創製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書寫在周圍的岩石上。
他說,我倣傚蘭扎文創製了藏文楷書體,倣傚烏爾都文創製了藏文草書體,藏文字母共有30個輔音,4個元音,能拼寫出藏人所有的語言,表達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贊干布說,感謝大臣吞米·桑布扎,他為我們吐蕃立了大功,他給我們吐蕃人民帶來了大恩大德。不過,文字只有吞米一個人會寫會念會使用不行,它要在我們整個吐蕃範圍裡流行,特別是我和大臣們要帶頭熟悉和使用。今天我當著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為師,第一個學習和掌握藏文。
  從此以後,松贊干布把王政委託給幾位大臣處理,自己住進工噶瑪如宮堡跟吞米學習文字,據說這一學就是整整4年。在這期間,松贊干布不但學會和精通了藏文,還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這是用吐蕃文字寫成和頒布的第一個法律條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規範。
  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歡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種歌舞戲曲,慶祝藏文的創製和十善法的誕生。松贊干布親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紹給全體臣民百姓,稱讚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賢臣。藏文古史《賢者喜宴》中這樣寫道:
  藏人之中七賢人,
  吞米高為第四賢,
  七賢絕非一般高,
  首位當推大譯師,
  藏人總抱大恩情,
  焚香頂禮理應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