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速記是一種用符號快速記錄語言的方法,通過速記符號記錄的音節信息,並利用縮略符號提高記錄效率。速記完成後,需要將速記內容翻譯成正常的文字。速記的速度一般可達到每分鐘160-400字,因此在許多需要現場記錄語言的場合都有過應用案例,例如法庭記錄、會議採訪、課堂筆記等。在1990年代之後,傳統的速記技術逐漸被錄音和電腦技術所取代。
最早的速記大約起源於古希臘,普遍認為是寫作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傳記的歷史學家色諾芬是最早使用速記的人。速記在羅馬帝國時受到普遍的應用,公元63年,太羅設計編纂了一套太羅速記符號詞典,以記錄拉丁語言。後來許多人使用自己的方法進行速記,莎士比亞和蕭伯納都是使用速記法撰寫劇本的,可以快速記錄自己的靈感。
1588年,布萊特發明了英文速記法,基本繼承了太羅的方式,用直線、半圓和圓圈等符號記錄英文單詞。1837年艾薩克·皮特曼(Pitman,又譯「必文」)創造了一套新的英文速記系統「超速記法」,以正圓和正米字形框架為基礎,並帶到了美國。1888年,約翰·羅伯特·格雷格發明了一種「細線表音速記法」,以橢圓和斜米字框架為基礎,寫的更快,成為在美國最流行的速記法,大約90%教速記的學校都採用這種方法。
1896年蔡錫勇按照漢字的拼音編寫了《傳音快字》,本來是作為漢字文字改革方案,實際是一種速記符號,是中國最早的速記法。1912年他的兒子蔡璋正式編寫出版了《中國速記學》,基本原則和「細線表音速記法」一樣,是以橢圓和斜米字方位框架為基礎,以漢語聲母、韻母為基本單元設計的,用不同角度的斜線、橢圓和半圓代表各種複合的聲母、韻母,是中國最早的速記著作。後來出現的各種漢字速記法基本以此為根據。
現代社會由於快速打字機和錄音機的發明,速記法開始逐漸退出應用領域,只是有人記日記或某些備忘錄時還偶爾應用,很少有人再繼續學習速記法。但目前由於手機發簡訊和網上聊天的需要,又出現一種打字速記,即用各種縮略語代表單詞,漢語中的網上略語也可以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速記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