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盛世修志",继往开来.从保存遗产来说,我国速记从1896年以来,迄今已有一百年历史,出现过近300种速记方案,也办过许多速记学校,不但为社会培养一批专业速记员,为时代作记录,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也出版过一批速记书刊,向社会普及速记知识,使速记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中外交流来说,我国速记从产生到发展,是吸取了各国的成果。英国的皮特曼、史龙速记,美国的凌士礼、葛锐格速记,日本的田琐纪纲、熊崎健速记,苏联的国家统一式速记,对我国速记的床按与研究,都有一等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中国的速记要走向世界,有助于参加国际速记打字联合会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正确对待中外速记文化交流,有助于正确处理借鉴和吸收社国外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
从培养人才来看,速记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彰往昭来,推陈出新。速记技术要发展,里不扩前辈速记员速记事物的经验的总结与的传授;速记科学要创新,也少不了前辈速记学者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继往才能开来,知旧才能创新,后来才居上。
从民族文化来看,速记市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速记,是在及其艰难条件下进行速记创案、速记研究、速记教学、速记应用的,前辈学者蔡锡勇、沈学、张才、唐亚伟等人,为创制速记方案,奠定速记了论基础,贡献了青春与才华。蔡彰、赵雅庭、宋桧华、赵政、等人,为普及速记教育,培育速记人才,作出了自己的先。白陈群、罗常培、等人为时代作记录,为历史作见证,为速记的作出贡献,使速记这们新技术得以享誉社会。
速记不等于音标;速记不等于文字。我国速记按书写方式分,有手写速记、机械速记、电脑速记。
我国古代是否已有速记?有人说,我国唐代已有速记,不但能记录汉语,而且还能记阿拉伯语;也有人说,汉代的草书,就是我国最早的速记。这些说法意在弘扬中华文化,但是否科学?
从中外交流来说,我国速记从产生到发展,是吸取了各国的成果。英国的皮特曼、史龙速记,美国的凌士礼、葛锐格速记,日本的田琐纪纲、熊崎健速记,苏联的国家统一式速记,对我国速记的床按与研究,都有一等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与开放的扩大,中国的速记要走向世界,有助于参加国际速记打字联合会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正确对待中外速记文化交流,有助于正确处理借鉴和吸收社国外先进经验与研究成果。
从培养人才来看,速记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科学彰往昭来,推陈出新。速记技术要发展,里不扩前辈速记员速记事物的经验的总结与的传授;速记科学要创新,也少不了前辈速记学者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发展。继往才能开来,知旧才能创新,后来才居上。
从民族文化来看,速记市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速记,是在及其艰难条件下进行速记创案、速记研究、速记教学、速记应用的,前辈学者蔡锡勇、沈学、张才、唐亚伟等人,为创制速记方案,奠定速记了论基础,贡献了青春与才华。蔡彰、赵雅庭、宋桧华、赵政、等人,为普及速记教育,培育速记人才,作出了自己的先。白陈群、罗常培、等人为时代作记录,为历史作见证,为速记的作出贡献,使速记这们新技术得以享誉社会。
速记不等于音标;速记不等于文字。我国速记按书写方式分,有手写速记、机械速记、电脑速记。
我国古代是否已有速记?有人说,我国唐代已有速记,不但能记录汉语,而且还能记阿拉伯语;也有人说,汉代的草书,就是我国最早的速记。这些说法意在弘扬中华文化,但是否科学?
唐代速记是否存在?
唐朝末年,"丝绸之路"畅通。传说我国有位学者在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住了一年多,学会阿拉伯语。在这期间,他和一位阿拉伯医师(炼丹士)拉齐结为好友。公元650年,他奉命回国,想把阿拉伯的一部经典传回祖国。在回国前一个月的一天,他请拉齐给他念盖伦的著作他记录。无论念多快,他都能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使拉齐惊叹不已,但拉齐给念的盖伦的著作,一定是用阿拉伯语记录,当然不是汉字。这个快速书写的故事,被巴格达人纳丁记入《科学书目》,后却又被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博士录进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的确很能说明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中国人已能创造一种速记法,可以快速记录阿拉伯语可算是"世界第一";可惜由于学习困难据说需要二十年,后继乏人而失传了。
速记不等于音标。速记都是按本民族语音特点而配制音符的,所以英语速记不能记录法语或德语,因此粤语速记也不能记普通话,当然普通话速记也无法记录粤语;美国葛锐格速记也不能用来记录汉语。同样中文亚伟速记,也无法记录美国英语,因为语言不同,速记符号也难通用。唐代中国能否发明一周铺记外国语言的中文速记,按常理来说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可能是一种"音符符号"用来记录阿拉伯语。晚清学者沈学,当代学者李思元,都曾设想用一周速记符号来记录世界各国语言,他们误把速符当音标用。"设想"虽好,可惜无法变成现实;更不可能在3000多年前的唐代实现拼音速记法。
怎样看待外国速记对中国速记的影响?科学家有祖国,但科学技术本身却无国界。在古代,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向西方。在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的速记术传向中华。
早在3000年前的古代埃及,就有人感到象形文字书写不能适应语言的发言速率,便创造出一种用简单线条符号来追踪语音的快速书写法-速记。每样东西或每个概念,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带表示
唐朝末年,"丝绸之路"畅通。传说我国有位学者在巴格达(今伊拉克首都)住了一年多,学会阿拉伯语。在这期间,他和一位阿拉伯医师(炼丹士)拉齐结为好友。公元650年,他奉命回国,想把阿拉伯的一部经典传回祖国。在回国前一个月的一天,他请拉齐给他念盖伦的著作他记录。无论念多快,他都能准确无误的记录下来,使拉齐惊叹不已,但拉齐给念的盖伦的著作,一定是用阿拉伯语记录,当然不是汉字。这个快速书写的故事,被巴格达人纳丁记入《科学书目》,后却又被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瑟博士录进他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这个故事如果是真实的话,的确很能说明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中国人已能创造一种速记法,可以快速记录阿拉伯语可算是"世界第一";可惜由于学习困难据说需要二十年,后继乏人而失传了。
速记不等于音标。速记都是按本民族语音特点而配制音符的,所以英语速记不能记录法语或德语,因此粤语速记也不能记普通话,当然普通话速记也无法记录粤语;美国葛锐格速记也不能用来记录汉语。同样中文亚伟速记,也无法记录美国英语,因为语言不同,速记符号也难通用。唐代中国能否发明一周铺记外国语言的中文速记,按常理来说是不可能的,充其量可能是一种"音符符号"用来记录阿拉伯语。晚清学者沈学,当代学者李思元,都曾设想用一周速记符号来记录世界各国语言,他们误把速符当音标用。"设想"虽好,可惜无法变成现实;更不可能在3000多年前的唐代实现拼音速记法。
怎样看待外国速记对中国速记的影响?科学家有祖国,但科学技术本身却无国界。在古代,我国的四大发明传向西方。在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的速记术传向中华。
早在3000年前的古代埃及,就有人感到象形文字书写不能适应语言的发言速率,便创造出一种用简单线条符号来追踪语音的快速书写法-速记。每样东西或每个概念,都用一个特殊的符号带表示
公元前10世纪,腓尼基人为了向海外殖民和贸易的需要,曾创造一周速记。这种速记也25字母符号,刻作黏土制成的小牌上,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拼音速记。
公元前350年,古代希腊人也曾经创造出一种速记方式,用于记录演讲,历史学家色诺芬就是用这种速符记录他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回忆录的。
卑贱者最聪明。古罗马 拉丁语速记是由一个名叫马尔卡斯.大利乌斯.泰罗(Mareus Tullius Tiro公元前103-40)(奴隶)于公元前82年创造的。用作秘书。记录它的讲演,得以传流后世。公元前83-76年间,苏拉执政,实行军事独裁,因政见不同,西塞罗逃亡雅典、小亚细亚一带,他的许多演说均是他的门徒泰罗速记下来的。
公元前63年,西塞罗为罗马执政官,与卡提兰展开争权斗争,卡提兰企图发动政变;西塞罗采取紧急措施,逮捕在罗马境内的卡提兰分子,由元老院指定法官审判。
公元前63年12月5日,大法官康顿指控和判决卡提兰阴谋叛变的言词,是由泰罗的门徒用速记符号作蜡版上记录下来的。这是泰罗速记在法庭公开使用的例证。泰罗速记的符号是从草体拉丁字母中分割出来的,是一种草书体系速记。他不但在古罗马流传很广,而且使用时间甚长以后在动乱中长期泯没。
1588年,英国学者提摩太.布赖特(Timothy Bride1550-1615)到罗马考古,泰罗符号,以之改编成正圆体系的英语速记,写成《符号学》一书,献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给他这本著作15年专利权,使长期泯没了的速记又复兴起来。继英国以后,法国在1651年、德国在1796年、美国在1844年、俄国在1858年、日本在1882年,中国在1896年,相继创造出本民族语言的速记。在19世纪,形成近代三大代表性的速记方式,即1834年草书斜体体系的德国戈贝尔速记、1837年正圆体系英国皮特曼速记、1888年流线椭圆体系的美国葛锐格速记。后来德国草书式斜式速记被欧洲大陆各国采用,又船如俄国,1919年以索柯洛夫速记为基础在1933年成的苏联国家式速记也是一种草书斜体式速记方式。这些体系速记方式对我国速记都有过影响。
我国早期的流线椭圆体体系速记方式如(张)兆云速记、(唐)亚伟速记,是受美国葛锐格速记的影响。我国草书式斜体体系速记方式,如颜廷超的《人民新速记》、唐亚伟的《工农化速记》、速记月报社创研组的《斜体式中国速记》等都是受苏联国家统一式速记的影响。
公元前350年,古代希腊人也曾经创造出一种速记方式,用于记录演讲,历史学家色诺芬就是用这种速符记录他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回忆录的。
卑贱者最聪明。古罗马 拉丁语速记是由一个名叫马尔卡斯.大利乌斯.泰罗(Mareus Tullius Tiro公元前103-40)(奴隶)于公元前82年创造的。用作秘书。记录它的讲演,得以传流后世。公元前83-76年间,苏拉执政,实行军事独裁,因政见不同,西塞罗逃亡雅典、小亚细亚一带,他的许多演说均是他的门徒泰罗速记下来的。
公元前63年,西塞罗为罗马执政官,与卡提兰展开争权斗争,卡提兰企图发动政变;西塞罗采取紧急措施,逮捕在罗马境内的卡提兰分子,由元老院指定法官审判。
公元前63年12月5日,大法官康顿指控和判决卡提兰阴谋叛变的言词,是由泰罗的门徒用速记符号作蜡版上记录下来的。这是泰罗速记在法庭公开使用的例证。泰罗速记的符号是从草体拉丁字母中分割出来的,是一种草书体系速记。他不但在古罗马流传很广,而且使用时间甚长以后在动乱中长期泯没。
1588年,英国学者提摩太.布赖特(Timothy Bride1550-1615)到罗马考古,泰罗符号,以之改编成正圆体系的英语速记,写成《符号学》一书,献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给他这本著作15年专利权,使长期泯没了的速记又复兴起来。继英国以后,法国在1651年、德国在1796年、美国在1844年、俄国在1858年、日本在1882年,中国在1896年,相继创造出本民族语言的速记。在19世纪,形成近代三大代表性的速记方式,即1834年草书斜体体系的德国戈贝尔速记、1837年正圆体系英国皮特曼速记、1888年流线椭圆体系的美国葛锐格速记。后来德国草书式斜式速记被欧洲大陆各国采用,又船如俄国,1919年以索柯洛夫速记为基础在1933年成的苏联国家式速记也是一种草书斜体式速记方式。这些体系速记方式对我国速记都有过影响。
我国早期的流线椭圆体体系速记方式如(张)兆云速记、(唐)亚伟速记,是受美国葛锐格速记的影响。我国草书式斜体体系速记方式,如颜廷超的《人民新速记》、唐亚伟的《工农化速记》、速记月报社创研组的《斜体式中国速记》等都是受苏联国家统一式速记的影响。
怎样看待汉语速记的民族形式?
长期以来,速记界有个困惑难解的问题,在西方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速记应用普遍、广泛;我国使用方块汉字,汉字笔划繁多,结构复杂,书写缓慢,按理说速记更有用武之地。但实际情况速记却应用不多,推广困难,学习也不容易,其中固有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不容否认的,也有个速记与汉语、汉字的关系、速记的民族形式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
速记是一门快速记录言语、转抄文字、表述思想的实用技术。索柯洛夫著的《苏联国家统一速记学的理论基础》一再指出,一种合理的速记方式,必须"采用普通书法的笔划","适合普通文字的书写习惯","照顾到普通文字的特点。"
中国速记的发展,必然的要走向民族形式的道路。1952年《速记月报》为此开展的关于速记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唐亚伟指出:"由于中国文字体系与苏联不同,因而便产生了民族形式的争论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讨,研究民族形式指的是什么?是符号的形状呢,还是语言的结构?"在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速记的民族形式既是速记方案符形的民族化。因而主张采用汉字中合理的笔划作为新方案的符形基础。"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中国方法,必须与汉字的书写习惯密切结合起来,使速记符号的书写方法与汉字的书写方法趋于一致。"(阳春喧、赵匡仁:《中国速记民族形式问题》)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速记的民族形式主要是指速记方式是否合乎本民族语言的结构与特性。"我认为民族形式应当语言结构而不是符号形状。但必须指出,采用外国符号也不是完全照套的,是应该加以研究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考虑的。"(李中平:《我对于速记民族形式问题的看法》)"速记无所谓民族形式不民族形式,只要达到易学、易写、易译就行了。因为速记研究是一种技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它。"(冯克勤:《我对速记民族形式的意见》)"讨论中国速记的民族形式问题目的何在呢?那就是为了要创制一个易学、易译的,能够迅速、完整的记录语言的速记方式出来。"(何蔚:《试论中国速记民族形式》)"一个民族形式速记方案,它与本民族语言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所以对民族形式速记方案的要求是:整个的符形配制、拼音规律,必须是为本民族最熟悉的。一个书写工具的应用,光靠基本符号是不能满足迅速书写的要求的,所以也必产生一些规定的略法。这种略法的规定,必须与本民族的语言特性相结合,任何搬套外国速记的略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的特性。"(陆士龙:《我对中国速记民族形式的认识》)"照我们看来,所谓符合汉字的特性和结合汉字的速写方法这两项原则是应该分别来看待的,前者是绝对的、不可移易的,违背语言特性的速记法决不能视为民族形式的速记方式,后者则只要求速记的笔划合乎日常的书写习惯,以便与学习和达到使用的目的,是不能看作绝对的条件的","写法毕竟只是写法,它不能够改变一种速记法根本性质;而一种速记法的根本性质,应该从速记法是否合乎语言特性来考虑的。"(《速记月报》编委会:《讨论速记民族形式问题小节》,见《速记月报》1953年10月号)
总之,汉语速记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即使同一方式对各声、韵符的标音也不同,但都必须遵循同一法则,就是必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只有在速记方案中能市汉语的语音、音素、语法、造句、结构等的设计与汉语的特殊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使用的速记方式。切合汉语实际的速记方式当然便是民族化的方式。任何一过的速记方式都具有其民族化的特性。这不决定与速记符号的形式,而是速记符号所表现的该民族语言的特征。当然,速记的民族形式除了符合民族语言特点外,也要顾及民族文字的书写习惯。忽视民族文字书写习惯的速记方式,不易养成对速记符号的"视觉习惯"与"条件反射",很难普及推广。科学内容、大众方向、民族形式、是汉语速记创案原则。
长期以来,速记界有个困惑难解的问题,在西方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速记应用普遍、广泛;我国使用方块汉字,汉字笔划繁多,结构复杂,书写缓慢,按理说速记更有用武之地。但实际情况速记却应用不多,推广困难,学习也不容易,其中固有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不容否认的,也有个速记与汉语、汉字的关系、速记的民族形式问题,未能很好的解决。
速记是一门快速记录言语、转抄文字、表述思想的实用技术。索柯洛夫著的《苏联国家统一速记学的理论基础》一再指出,一种合理的速记方式,必须"采用普通书法的笔划","适合普通文字的书写习惯","照顾到普通文字的特点。"
中国速记的发展,必然的要走向民族形式的道路。1952年《速记月报》为此开展的关于速记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唐亚伟指出:"由于中国文字体系与苏联不同,因而便产生了民族形式的争论问题,我们应该深入研讨,研究民族形式指的是什么?是符号的形状呢,还是语言的结构?"在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与看法。一种意见是认为速记的民族形式既是速记方案符形的民族化。因而主张采用汉字中合理的笔划作为新方案的符形基础。"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系统。中国方法,必须与汉字的书写习惯密切结合起来,使速记符号的书写方法与汉字的书写方法趋于一致。"(阳春喧、赵匡仁:《中国速记民族形式问题》)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速记的民族形式主要是指速记方式是否合乎本民族语言的结构与特性。"我认为民族形式应当语言结构而不是符号形状。但必须指出,采用外国符号也不是完全照套的,是应该加以研究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考虑的。"(李中平:《我对于速记民族形式问题的看法》)"速记无所谓民族形式不民族形式,只要达到易学、易写、易译就行了。因为速记研究是一种技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它。"(冯克勤:《我对速记民族形式的意见》)"讨论中国速记的民族形式问题目的何在呢?那就是为了要创制一个易学、易译的,能够迅速、完整的记录语言的速记方式出来。"(何蔚:《试论中国速记民族形式》)"一个民族形式速记方案,它与本民族语言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所以对民族形式速记方案的要求是:整个的符形配制、拼音规律,必须是为本民族最熟悉的。一个书写工具的应用,光靠基本符号是不能满足迅速书写的要求的,所以也必产生一些规定的略法。这种略法的规定,必须与本民族的语言特性相结合,任何搬套外国速记的略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的特性。"(陆士龙:《我对中国速记民族形式的认识》)"照我们看来,所谓符合汉字的特性和结合汉字的速写方法这两项原则是应该分别来看待的,前者是绝对的、不可移易的,违背语言特性的速记法决不能视为民族形式的速记方式,后者则只要求速记的笔划合乎日常的书写习惯,以便与学习和达到使用的目的,是不能看作绝对的条件的","写法毕竟只是写法,它不能够改变一种速记法根本性质;而一种速记法的根本性质,应该从速记法是否合乎语言特性来考虑的。"(《速记月报》编委会:《讨论速记民族形式问题小节》,见《速记月报》1953年10月号)
总之,汉语速记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即使同一方式对各声、韵符的标音也不同,但都必须遵循同一法则,就是必须与汉语实际相结合。只有在速记方案中能市汉语的语音、音素、语法、造句、结构等的设计与汉语的特殊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使用的速记方式。切合汉语实际的速记方式当然便是民族化的方式。任何一过的速记方式都具有其民族化的特性。这不决定与速记符号的形式,而是速记符号所表现的该民族语言的特征。当然,速记的民族形式除了符合民族语言特点外,也要顾及民族文字的书写习惯。忽视民族文字书写习惯的速记方式,不易养成对速记符号的"视觉习惯"与"条件反射",很难普及推广。科学内容、大众方向、民族形式、是汉语速记创案原则。
怎样看待作为拼音新文字设计的速记方案?
我国早期的速记方式,不论是沈学的《天下公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还是王炳耀的《拼音字谱》、力捷三的《闽腔快字》,都是作为喷因新文字方案设计的,都认为自己在创造新文字。
第二,速记不等于文字。从古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正式用速符作为文字的。为什么呢?文字是社会公认的书面交际手段,他必须约定俗成或由国家统一规定,才能通用。为了传远留久,文字必须定型、明确、规范、易懂。因此作为法定、社会公开传递的工具,只能是文字。速记市快速书写的技术,为了快,符号及其简单,略法众多;间接、灵活,只求便于快速书写并不要求统一方式、方法,所以不能作为正式的拼音新文字。
第三,在我国速记界,有人把速符设计成拼音新文字,近代有,现代也有,如30年代的汪怡,40年代的金长风;当代也有,如陈有章还在设计速符现代化汉字方案,直至1987年,四月学者李思远还把他的速记方案定名为《世界(汉语)线点文字》。其实,早期作为拼音新文字设计的《传音快字》、《天下公字》、《拼音新字》等等,就是速记,而不是文字。历史事实证明,凡用速记符号设计的种种拼音文字方案,都是速记方案,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怎样看待历史上我国手写速记的类型划分?由于时代的局限,我国速记方式有许多提法,严格说来缺乏科学性。比如汪怡的音节直陪式速记自称"一字一线式"速记。金长风的音节直配式速记自自称为"一线一音式速记"。一线,单线条;带钩或带圈的硬是复线不能算一线。这一点日本速记严格区分单线和复线的。"一字一线"或"一线一音",只有部分符号可以做到,大部分拼音符号是不可能做到的。
又如椭圆体速记自称"流线",正圆体系是"非流线"的,其实,"流线"又称"轻线",1888年葛锐格首创椭圆体系速记,因无符号粗细写法区别,书名《轻线记音学》;可见"轻线"、"流线"是针对粗细线而言;凡符号部分粗细,不论正圆体系、椭圆体系、叶子体系,都称为"流线"或"轻线"。又如,过去把几何式速记仅指正圆体系而言,这也是不科学的,椭圆、叶子、正圆均是几何图形,均属几何式速记。
我国速记从音符配制上严格说来只有声韵拼音式和音节直配式两类。音节直接配制传统上自称为一线一音式速记,其实带圈符号是复线,只有单线才能可称"一线一音"。
我国早期的速记方式,不论是沈学的《天下公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还是王炳耀的《拼音字谱》、力捷三的《闽腔快字》,都是作为喷因新文字方案设计的,都认为自己在创造新文字。
第二,速记不等于文字。从古至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正式用速符作为文字的。为什么呢?文字是社会公认的书面交际手段,他必须约定俗成或由国家统一规定,才能通用。为了传远留久,文字必须定型、明确、规范、易懂。因此作为法定、社会公开传递的工具,只能是文字。速记市快速书写的技术,为了快,符号及其简单,略法众多;间接、灵活,只求便于快速书写并不要求统一方式、方法,所以不能作为正式的拼音新文字。
第三,在我国速记界,有人把速符设计成拼音新文字,近代有,现代也有,如30年代的汪怡,40年代的金长风;当代也有,如陈有章还在设计速符现代化汉字方案,直至1987年,四月学者李思远还把他的速记方案定名为《世界(汉语)线点文字》。其实,早期作为拼音新文字设计的《传音快字》、《天下公字》、《拼音新字》等等,就是速记,而不是文字。历史事实证明,凡用速记符号设计的种种拼音文字方案,都是速记方案,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怎样看待历史上我国手写速记的类型划分?由于时代的局限,我国速记方式有许多提法,严格说来缺乏科学性。比如汪怡的音节直陪式速记自称"一字一线式"速记。金长风的音节直配式速记自自称为"一线一音式速记"。一线,单线条;带钩或带圈的硬是复线不能算一线。这一点日本速记严格区分单线和复线的。"一字一线"或"一线一音",只有部分符号可以做到,大部分拼音符号是不可能做到的。
又如椭圆体速记自称"流线",正圆体系是"非流线"的,其实,"流线"又称"轻线",1888年葛锐格首创椭圆体系速记,因无符号粗细写法区别,书名《轻线记音学》;可见"轻线"、"流线"是针对粗细线而言;凡符号部分粗细,不论正圆体系、椭圆体系、叶子体系,都称为"流线"或"轻线"。又如,过去把几何式速记仅指正圆体系而言,这也是不科学的,椭圆、叶子、正圆均是几何图形,均属几何式速记。
我国速记从音符配制上严格说来只有声韵拼音式和音节直配式两类。音节直接配制传统上自称为一线一音式速记,其实带圈符号是复线,只有单线才能可称"一线一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