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速記的概念



轉貼

一、速記的定義
 顧名思義,就是快,就是記錄。簡言之,速記是一門快寫實用技術。 
 
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人們時常埋怨自己寫得太慢,沒有辦法把聽到的東西立即完整的記錄下來。其實你寫得不一定很慢,而是因為對方講得太快,寫和說不同步。一般來說,正常的說話速度和正常的書寫速度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距,而解決這個矛盾的有效方法是使用速記。速記可以一字不漏地記錄講話、報告乃至電臺電視臺播音內容,使語言的發音速度與人們的書寫速度實現同步。 
 
速記誕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滿清末年從西方傳入中國。速記在日本曾被稱為寫言術旁聽筆記法。在英、美叫做shorthand(縮略字)。在其他國家,如德、法、俄等國,對速記的稱謂中大都包含有快、簡、短的意思。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一些文字改革的先驅,為了改革漢字,把外國速記符號介紹到國內時,也曾採用了各種不同的名稱,有的把速記稱作字或字母,如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天下公子,力捷三的閩腔快字,張才的漢文快字全書;有的把速記稱作記音符號,如,沈學的盛世母音,李良材的簡易記音法;還有的把速記叫做識字新法,如唐穗田的識字新法等等。當代速記學者陳有章還在設計速符現代化漢字方案,直到1987年,四川速記學者李思元還把他的速記方案定名為《世界(漢語)線點文字》。 
 
對速記的定義各個流派均有各自不同的見解,至今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統一表述方法。《美國大百科全書》(1978年版第24卷)給速記下的定義是速記是簡潔而迅速的書寫方法 中國大型工具書《辭海》(1979年版)給速記下的定義是用特別簡單的記音符號和詞語縮寫符號迅速記錄語言的方法;中國當代發行量最大的辭書《新華字典》(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給速記下的定義是一種用便於書寫的符號記錄口語的方法。由清華大學、中國文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四川聯合大學、武漢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湖南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全國53家著名學府集體編寫的權威性高等學校語言學概論教材《語言文字原理》(彭澤潤、李寶嘉主編,1995嶽麓書社出版社出版)在文字一章的速記符號和文字代碼一節中,對速記的解釋是速記就是用不同於文字的專用符號快速記錄語言。一般的速記符號是拉丁字母的簡化,很接近阿拉伯字母的原理和形狀,通過最簡單的直線和曲線的變化表示輔音,通過附加符號表示原音。
    
以上各家對速記所作的的解釋均局限於記錄口語,實際上,速記的用途不僅僅是記錄口語,而且還廣泛應用于記錄思維(如起草文稿、記日記等)和抄錄文字資料。顯然,《辭海》和《新華字典》以及《語言文字原理》給速記所下的定義和表述是不全面的。 
 
關於速記的定義問題,在國際速記打字聯合會第31屆、32屆和第33屆大會上曾經多次進行過討論:速記是指單一的手寫方式,還是指包括速記機、速錄機在內的多種方式?大多數人認為,不妨把速記的定義理解的寬泛一些,不管採取什麼方式,凡能達到快速記錄目的的就叫速記,其中包括傳統的手寫速記方式,也包括速記機、速錄機和語音機。綜合中國速記界各種觀點的說法,速記的定義是否可以表述為: 
速記是用簡便易寫的特殊符號(或編碼),借助科學的縮略方法,記錄語言和思維的快寫方法。 
二、速記、速記術與速記學 
 
速記本身就是一種技術,所以,我們平常所提到的速記,主要是指速記術。速記術和速記學是完全二個不同的概念。 
 
速記學是與語言、文字、中文拼音有密切關係的一門學科,可以說是語言文字學裏的一個實用學科。它研究速記術的原理結構,使書寫與口語等速。速記是應解決語言發音速率與文字書寫速度的矛盾而產生的。世界上不管哪一種文字,用它來記錄瞬息萬變的語言是不可能的。這是速記學存在的原因。 
 
速記學的內容通常包括速記史(速記產生與發展的歷史)、速記原理(速記的理論)和速記術(速記的技巧)三個部分。 
三、速記與文字的關係 
 
中國早期的速記方式,如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天下公字》,王炳耀的《拼音字譜》都是作為拼音新文字方案設計的,都認為自己在創造新文字。雖然速記和文字(包括中文拼音)都是語言的書面表現形式,從分類學的角度看,速記學也屬於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枝,但是,嚴格起來說,速記並不等於文字。 
 
文字是人類社會交往的工具,為大家所公認,所以具有嚴格的社會性(全民性)、定型性(規範性)和明確性(易辨認)。而速記的作用是迅速撲捉語言和大腦資訊,主要要求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速記必須具備符號簡單性,表現敏捷性和運用靈活性的特點。速記的傳閱範圍比較窄,物件是個人或少部分人。因此,在一種語言中,允許有多種速記方式存在,其縮略方法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由個人隨意制定。作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經過長期運用已經約定俗成,並且用法律手段固定了下來,不能隨意變動。速記只能是文字的一種輔助工具。 
四、速記的特點 
 
速記的特點就是快.快是速記的靈魂。 
 
漢字結構複雜,筆劃多,書寫慢,難以適應人們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的需要。據統計測試表明,平時人們講話的速度,一般都在每分鐘100個字左右,廣播、電視的播音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80—200個字,快速宣讀報紙、文章,激烈辨論場合的語音速度更快,有時高達250個字以上。但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人書寫漢字,每分鐘只能寫30—40個,快的最多也超出不了六、七十個字。太快了,就會潦草不清,無法辨認。這樣看來,用普通文字記錄語言,只能記下七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內容;但是,用速記作記錄,就能達到一字不漏。會速記的人一分鐘一般都能夠寫到80—120個字,用這種比漢字快2—4倍的速度記錄講話、報告,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基本上能夠滿足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書寫鍛煉和實際應用,甚至可以達到每分鐘200個字左右的高速度。 
 
速記之所以寫得快,關健是符號結構簡單,筆劃少。據分析,漢字的平均筆劃(例如高頻漢字字)一般都在7筆以上,而速記的音節符號(相當於一個漢字)平均筆劃卻只有一筆左右。例如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這句話,用漢字寫11個字總共80筆,平均每個字為73筆,用速記寫僅有8筆,平均每個字還不足一筆。
 
手寫速記:借助特別簡單的記音符號和詞語縮寫符號用手迅速記錄語言(音)資訊的一種速記方法。
 
電腦速記:電腦速記是隨著會議產業的蓬勃發展興起的,它是借助電腦和先進設備將會議發言者的聲音資訊,即時轉換為可編輯、大眾化識別文字的記錄過程,是一種新興的速記方法。它以每分鐘200-500字的高速度把會議發言者的語音資訊,將稍縱即逝的口語即時轉化成書面語言。隨著競爭的加速,利用速記這種新技術整合資源成為會議產業的必由之路。--<返回>

速記的基本原理及其分類:
一、速記的基本原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速記可以說是一種記音符號。速記根據中文拼音文字的原理,把數萬個漢字按照音同字不同的規律,歸納合併為三、四百個音節,然後為每個音節配置上一個簡單易寫的符號,這樣就解決了漢字難寫的問題。但是,從記音入手,光靠音節符號簡單,還不能使書寫速度完全趕上語言速度。為此,速記還根據語言的特點和速符的書寫規律,制定出了一整套詞語簡化縮略方法,從而使書寫速度與語言的發音速率達到完全同步。
二、速記的類型
世界上凡是有自己獨立語言和文字的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相對應的速記方式.甚至有的國家同時有幾種、幾十種速記方式,例如日本這麼一個小國,就曾出現過80多種速記方式,其中比較流行的就有8種。除了德國、匈牙利和前蘇聯少數幾個國家用行政手段統一了速記,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速記方式都不統一。中國速記誕生以來的一百多年間,就曾出現過數百種速記方案,現在比較流行的速記方式也不下幾十種。
速記有各式各樣的類型,速記的分類方法也多式多樣。從時間上劃分,速記可分為古代速記,近代速記,當代速記和現代速記;從地理位置上劃分,速記可分為外國速記和中國速記;從書寫方式上劃分,速記可分為手寫速記和機械速記(包括電腦速記);從服務對象上劃分,速記可分為黨政速記、科技速記、外事速記、財經速記、軍事速記和通用速記;從符號配音方式上劃分,速記可分為拼音式速記和音節式(又叫作一音一線式)速記;從音節的載體劃分,速記可分為字母速記和符號速記。符號速記又劃分為幾何式速記、流線式速記和草書式速記。
 拼音式速記和音節式速記
 拼音速記
拼音式速記採用世界通行的拼音文字方法,首先為少數聲母和韻母配置符號,然後再通過聲母和韻母拼寫出所有的音節。拼音速記只有三、四十個基本符號,容易記憶。
 音節速記
音節速記是逐一為每個音節配置符號的一種速記方法,漢語有三、四百個音節,就要設計三、四百個符號。但音節式速記也有其獨特的優點,雖然學習這種速記需要死記硬背數百個音節符號,但由於它省略了拼合過程,比較直觀,適合那些不會拼音或者拼音基礎較差的人學習。
 字母速記和符號速記
 字母速記
字母速記採用拼音文字的字母或普通文字的筆劃作為基本載音實體,例如:唐亞偉的《中文拼音簡易筆記法》、陳越的《ABC簡易速記》,陶沙的《人腦、電腦速記》,陳立群女士的《簡易速成速記》、魯黎明的《現代漢字快寫》等。字母速記的符號來源於拼音字母或漢字的變形體,由此註定了這種速記不可能達到理想的高速度。但這種速記的符號在某種程度上還保留著漢字與字母的特徵,所以它的優點是便於聯想和記憶,比一般符號速記容易學習。。
 符號速記
符號速記的基本符號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從幾何圖形中分解出來的點、線、圈等簡單圖形,而且實現了符號的繁簡程度與音節頻率之間的合理搭配,是古今中外普遍採用的一種速記方式。
 符號速記的三大系統
符號速記是現代速記的主流。由於符號選擇和設計上的不同,從而形成了速記的各種體式和流派。總的來說,符號速記可以分為下邊的三種類型或者說是三大系統。
幾何式――正圓系統
幾何式速記的基本符號來源於正園體和正米字形。它的所有符號,都是從這種正園體和正米字圖形中分解出來的。
正園體速記是英國的伯特勒博士受古羅馬秦羅音符的影響,於1588年創制的,流行於英、日、美、法等國家。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英國的皮式速記、法國的巨龍式速記、美國的淩士禮式速記、日本的田鎖記綱式速記。
中國的早期速記受皮式速記和淩士禮式速記的影響,大都採用正圓體拼音式方案,近代和現代有所改進和完善。比較著名的有沈學的《天下公字》和蔡錫勇的《傳音快字》(1896)、蔡璋的《中國速記學》(1912)、張才的《漢文快字全書》(1917),汪怡的《中國新式速記術》(1919)、居正修的《張才速記》(1952)、李思源的《點線式速記》(1968)、趙劍平、趙立壇的《漢音速記》(1975)、郭大新的《簡易速記》(1983)、徐培訂的《現代速記基本教程》(1983)、韋俊謀的《中文速記》(1991)、周成翼的《聯想速記》(1992)、趙一鳴的《現代經濟速記》(1993)、王雪芹的《中文速記技術》(1994)等。
《皮特曼速記法》(簡稱《皮式速記》)是世界上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一種幾何式速記方式,這種速記是由英國一個教會學校的教師依撒克.皮特曼創立的。皮特曼集幾何方式之大成,於1837年寫成《點線速記法》一書,符號取之正圓形和正米字形,無比例,筆劃分粗細線。皮式速記有24個輔音(相當於中文拼音中的聲母)符號和10個母音(相當於中文拼音中的韻母)符號,母音符號在詞語連寫時常常是被省略的。皮式速記對歐美各國影響很大,至今還很流行。
流線式——橢園系統
流線式速記的符號來源於方向不同的二個橢園和一個大寫的斜米字形。
流線式速記的創始人是在愛爾蘭出身,當過律師,後來死於美國的約翰.羅伯特.葛銳格。葛銳格於1888年在英國發表《輕線記音學》,1893年在美國出版《葛銳格速記》。葛式速記有20個輔音符號,12個母音符號,符號三級比例,不分粗細。
葛式速記對中國速記有很大影響。隋北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橢圓體速記引進到中國來的人,19366月他自費出版《張氏華文平線速記術》並開班傳授。
中國最大的速記流派----《亞偉速記》,是唐亞偉先生在1938年參照葛式速記的符號體系,結合中國民族語言的特點創制的。
流線式速記在中國速記發展的中期佔有主導地位,近代和現代又有很大發展。除亞偉速記外,中國比較有名的流線式速記方案還有顏廷超的《超式速記學》(1944)、劉拓的《青年速記學》(1948)、趙政的《實用速記學》(1950)、趙邦典的《大眾速記》(1950)、鄧綱的《紅星速記》(1952)、龐麟的《中國最新速記學》(1957)、王正、葛孚梁的《東風速記》(1968)、張潮、陳新的《漢語速記》(1978)、董增源的《速記教材》(1980)、鮑恩貴的《速記講義》(1981)、趙連山的《速記》(1981)、徐培訂的《簡明速記》(1982)、黎宏基的《漢語速記學》(1982)、廖人群的《人群速記》(1982)、宋檜華、丁存麟的《現代速記學》(1984)、徐國亮的《新時代速記》(1987)、甘城的《甘城速記》(1988)、柳守仁的《北方速記》(1988)、寇森的《大眾漢語速記》(1990)、劉坤如、徐汝淙的《速記詞典》(1991)、張紅春的《簡明自學漢語速記講義》(1993)等。
草書式——斜體系統
斜體速記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速記,符號取之普通文字的手寫體,如漢字草書,以及草體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日本假名等。這種速記的最大特點是符號向右傾斜,符合手寫習慣和力學運動原理。(見附圖):
古羅馬的《泰羅音符》就是草體式速記。德國巴伐利亞邦政府秘書貝爾斯伯格于1834年在慕尼克創制德國草書斜體式速記。貝式速記流行於法國、奧地利、匈牙利、義大利、英蘭和俄國, 1933年蘇聯國家統一速記和1934年法國統一式速記均承龔了這一方式。
前蘇聯國家統一式速記在斜體式速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蘇聯統一速記又叫作索科洛夫速記法,於1933年由蘇聯速記專家尼古拉維奇.索科洛夫創立,1934年被蘇聯教育部正式頒佈為國家統一速記。這種速記具有理論基礎簡單,與正常書寫方式相近似,便於書寫等特點。
50
年代初期草書斜體式速記從蘇聯傳入中國,在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的政治氣氛下,中國曾掀起過一股宣傳、學習斜體式速記的狂潮,就連著名的流線式速記大師唐亞偉、劉拓、顏廷超等人也紛紛投入漢語斜體式速記方案的創建中來。隨後,一批年輕的速記工作者也投入到研究工作中來,從而形成了中國的漢語斜體式速記體系。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斜體式速記方案有顏廷超的《人民新速記方案》(1952)、唐亞偉的《工農化速記方案》(1952)、閻德勤的《斜體式中國速記簡明教程》(1953)、王金梁、蘇文、張洪聲的《實踐斜體速記》(1955)、趙匡仁、陽昌明的《斜體式速記講義》(1958)、王正、葛孚梁的《衛紅速記》(1969)、陳榮濱的《音素化速記》(1976)、唐亞偉、顏廷超、閻德勤的《三Y速記》(1981)、鄧綱的《現代漢語拼音速記》(1982)、王正的《文秘速記法》(1986)、弋義的《現代實用速記》(1990)、盧傳智的《傳智速記》(1994)等。--<返回>
中文速記法的由來
    速記,是用特別簡單的記音符號和詞語縮寫符號迅速記錄語言的方法。由於工作的需要,一般來說,秘書和新聞記者都應掌握這種方法。根據速記的符號,經過整理,就可以轉寫為文字了。
我國中文速記創始於1896年。因為在這一年先後出現了4種用簡單符號拼寫漢字的議案,其中以蔡錫勇的《傳音快字》與沈約的《盛世原音》最具代表性。雖然他們創制的這種符號的主要用意,是作為文字改革的方案,但實質上卻都具備了速記的功能,為中文速記方式的創立打下了基礎。後來,蔡錫勇的次子蔡璋成為我國第一位專業的中文速記工作者。他將《傳音快字》加以增刪修改,於1921年正式出版了我國第一本速記專著《中國速記學》。
蔡璋(1872——1958)是福建人,少年時跟父親學過《傳音快字》,青年時留學日本,並研究過日文速記,對《傳音快字》作了改進。後來他在湖北造幣廠任職。這時,清政府推選君主立憲,設立國會式的資政院,需要速記人才,得知蔡璋精通速記,便聘請他負責籌辦資政院的速記班。到北京資政院後,蔡璋任一等秘書兼速記科長,那年他才32歲。他所創辦的速記班是我國第一個速記講習班。學員由全國各省選派。速記一詞也是由蔡璋創始的。從此,速記便在我國推廣開來。--<返回>
速記的廣泛應用
  速記即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應用技術。黨政機關、人民團體、部隊、學校、企事業單位,不管什麼行業哪種人員,都可運用速記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
一、速記在新聞採訪工作中的應用
用速記作採訪記錄,摘記素材,起草文稿,可以加快工作進度,提高新聞的時效和質量,爭取更多的讀者。國外各大通訊社的記者基本上都會速記,這在新聞同行的競爭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據1993年一份題為中國速記事業亟待振興的〈內參〉透露,中國的記者會速記的不足0.6%)。  
二、速記在外事翻譯工作中的應用
在外事活動中,翻譯人員都用速記幫助口譯,他們一般是先用二種不同語言的速記完整迅速地把當事人的講話內容記錄下來,然後再看著速記記錄稿準確及時地進行翻譯。如果使用普通文字,記得不全,翻譯出來的內容就可能走樣。
1971
年,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作了長達數十小時的會談,拉開了中美建交的序幕。在會談中,美方是基辛格帶來的二位秘書黛安和朱莉作速記工作,用的是葛銳格速記;中方是(現任中國駐南非大使)廉正保和胡鳳仙擔任速記工作。1972年尼克森訪華,美方作速記工作的是白宮速記員伍茲小姐,用的仍然是葛銳格速記,有時,伍茲也用英文速記機。中方作速記工作的仍然是廉正保和胡鳳仙。
中國重要的外事活動,大多有速記員(有時由翻譯兼任)參加。因此,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外交翻譯人員速記技能的培訓,周恩來生前曾多次強調外事翻譯人員必須學會應用速記,既使在文革動亂期間,外交部出於工作上的需要,都沒有停止過對翻譯人員進行速記技能強化培訓。胡鳳仙就是19716月在外交部速記培訓班畢業的。
三、速記在司法工作中的應用
在司法工作中,法庭的調查、審訊和調解工作,當事人、證人、鑒定人、律師的陳述、辯護等,都需要作詳盡地記錄。檢察官、律師、書記員用速記作記錄,可作到輕鬆、自如、毫無遺漏。國外司法工作已普遍採用速記作記錄,法院書記員都具有速記能力,速記記錄的原始資料經簽字後即可存檔,與正式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目前中國法院系統正在推廣使用由中國速記學會會長唐亞偉教授研製發明的一種配有專用鍵盤的雙手並擊式電腦速記機――“亞偉中文速錄機
四、速記在文秘工作中的應用
機關工作人員天天都要跟文字打交道,應用速記,可以使他們的工作得心應手,輕鬆自如,提高效率。
無論何種會議,應用速記,都可以完整準確地把會議內容記錄下來,而且還可以把講話人的風采體現出來。著名的《巴黎公社會議記錄》的完整部分就是用速記記錄保留下來的。
作為高層領導的秘書,擔負著記錄領導的指示、講話的任務。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19241月至8月,孫中山每週一次在廣州高等師範做關於三民主義問題的公開演講,他的秘書黃昌谷擔任速記記錄。記錄稿經鄒魯校讀,最後由孫中山審閱,同年末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這就是著名的《三民主義》一書。
1896
10月,發生了當時震驚世界的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孫中山在事後撰寫的《倫敦蒙難記》一書中,談到他從使館獲釋出來,接受簇擁而來的一群記者採訪時的情況時說餘既入旅館,被圍於眾人之中,有問必答,各訪員(即記者)隨答隨寫,其疾如飛,予觀其書,心竊異之。蓋予當時猶未知其所用者為速記書法也……”這段話真情地表達了孫中山第一次發現西方速記時的驚奇心境。因為他有過這段經歷,相信速記的神通,所以才敢放心地讓黃昌穀用速記去記錄他的重要講話。
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名文章是根據他在延安時期的速記員(河南省委書記)張澍德和(新疆統計局局長)張重的速記記錄成書的。
在辦公室工作中,文秘人員應用速記接轉電話、搜集資料、接洽業務,都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調查研究工作中,秘書人員應用速記,可以捕捉到群眾生動、形象的語言,作為寫調查報告的依據。秘書人員除了用速記記錄有聲的語言之外,還可以用速記起草報告、發言稿,以及決議、通知、總結等各種公文。用速記起草文稿,不但可以減輕繁重的書寫勞動,而且可以加快工作進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五、速記在文藝創作中的應用
在文藝創作中應用速記,文學家可謂如虎添翼,數年巨著一年完成。中外不少知名作家都曾應用速記進行過創作活動。
英國大文豪肖伯納採用速記寫過劇本,《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用速記寫過許多作品。狄更斯在其自傳體小說《大衛.科波維爾》一書中,多次談到自己學習速記和使用速記的情況。俄國革命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入獄後,還在獄中用速記進行寫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著名作家安娜?路易士?斯特郎的許多著作是用速記起草的。史沫特萊根據他的速記採訪記錄稿寫成的《偉大的道路》一書,詳細介紹了朱德一生的光輝業績
中國速記起步較晚,郭沫若先生早年學過日文速記和德文速記,用日文速記搜集過資料並起草過作品。
以上列舉的是作家用速記起草文稿,直接用速記進行文藝創作的情況。至於作家間接使用速記,即作家口述,由速記員記錄而取得重大成就的更不乏其人。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大量著作,特別是他後期的一些作品,大部分是通過口述完成的。他曾說過這樣的話用速記來表達人們的思想,也就促進並加強了他們的思想。可見,速記在托爾斯泰光輝的文學生涯中起過多麼重要的作用。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日日夜夜》也是通過口述,由速記員記錄整理完成的。
1866
年秋天,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妻子和哥哥相繼不幸去世,出版商趁機向他敲砸勒索,逼他限期償還哥哥生前欠下的大批債務,要麼在一個月內寫出一部長篇小說,否則出版商有權無償出版他在今後九年內寫出的一切作品,而不負任何稿費。在困難的緊要關頭,朋友向他推薦了年輕的女速記員安娜,他們二人密切合作,僅僅用了26天的時間就完成了40萬字的長篇巨著《賭徒》,創造了文學史上的奇跡。通過速記這條紅線,這一老一少還結為終生伴侶,成為世界文學史和速記史上的一段佳話。
中國多產譯著作家林紓,一生翻譯出版了近百部各種語言的外國文學作品,而他自己卻對外語一竅不通。原來他的作品是請一個個通曉不同外語的人口譯,自己用速記記錄整理完成的。中國民間文學《評書聊齋志異》和《張壽臣單口相聲集》,也是在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士和、張壽臣演出臺詞速記記錄稿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完成的。
六、速記在科技工作中的應用
科技工作者以科研活動為主,但是他們仍然離不開書寫勞動。例如草擬各種科學實驗報告、科學論文,寫實驗記錄等等。應用速記,可以使科技工作者省出大量的工作時間,用以新的科學探索中去,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就,加快科學技術現代化的進程。另外,速記工作者還可以和科技工作者配合,幫助他們記錄科技講座、學術報告,進行科普宣傳工作。
七、速記在個人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
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人們可以用速記抄錄資料,起草學習心得,寫回憶錄。中學和大學的學生,用速記作課堂筆記,可以避免過去那種顧了聽顧不了記,記了後句忘了前句的被動局面,提高學習成績。用速記記日記,記錄個人隱私和重要情報資訊,還可以保密。這正如英國著名哲學評論家霍克所說的速記一則可以使人敏捷地記下要記的東西,二則可以使人把自己不便公開的事情隱藏起來。
通過以上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速記的用途十分廣泛。在很多書寫場合,速記能彌補文字之不足,甚至可以取而代之,凡是非正式文字資料或正式文字資料形成之前都可以使用速記。速記不受年齡、文化程度和職業特點的限制,不管是領導幹部還是普通機關工作人員,不論是學者教授,還是青少年學生,都可以借助速記提高自己的工作和學習效率。速記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一切人士的得力助手。
八、答錄機、電腦不能代替速記
速記有用,應該學習,應該普及,使之充分發揮其在四化建設中的應有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科學發達了,新聞採訪、會議記錄可以用答錄機錄音,攜帶型電腦打字,沒有必要學習速記。其實,這是一種糊塗認識。
誠然,答錄機、電腦是一種先進的辦公設備,但它們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價格高,使用時還得購買磁帶電池。而速記需要的只是一支筆,幾張紙。另外,也不是任何場合(如中外領導會談)都可以使用答錄機,既使可以攜帶答錄機,在被採訪人嘴邊放上一個話筒,往往會使氣氛緊張起來,遠沒有邊談邊記那麼輕鬆自然。
認為答錄機可以替代速記的人,往往也只是想到會議和採訪時的記錄。其實,速記不但可記錄有聲的語言,還可以記錄無聲的語言,例如起草文稿,記日記等。答錄機錄下的是聲音,可以供人聽,但答錄機無法把聲音變成文字。用書寫的手段來完成可供閱讀的材料,這是人類長久以來文化發展形成的記載表達思想的主要方式。因為書寫的文字將永久的存在,速記法作為快速書寫的手段也就會長久地存在發展下去。速記記下的是語言的符號,可以供人閱讀,而答錄機錄下的是聲音,只能供人聽,無法供人看,因此二者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日本前文部大臣高瀕莊太郎在為《中根式速記基本教程》所作的序言中說過這麼一句話:對速記的功能不十分知道的國民,是文化水平低的國民。未能充分發揮速記效用的社會,說它是文化落後的社會也不算過分。
其實,答錄機、電腦在群眾中普及使用,在中國還是近些年的事,而在經濟發達的西方國家,答錄機的普及比中國早得多,但恰恰在這些國家裏,速記教育比中國普及,速記術的應用比中國廣泛,專業速記工作者比中國多得多。在歐美日本等經濟發達的國家,不但中學、大學普遍開設了速記課程,而且社會上的業餘速記培訓班和速記研究機構比比皆是。
由此可見,速記作為一門實用技術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在當今世界,越是科學文化發達的國家越是重視速記,可以說,速記是一個國家科學文化發達與否的象徵,所謂速記過時了的觀點是沒有任何根據的。--<返回>

手寫速記的起源
   手寫速記,是用特別簡單的記音符號和詞語縮寫符號迅速記錄語言的方法。理論上講最早產生於古代埃及,不過那是原始的,用一個符號來代替一樣東西或一個概念,非死記不可。
西元前83年,羅馬有一個名叫泰羅的奴隸,創造了一種簡便的符號來記錄人們的語言。
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我國文字由隸書演變到草書,就是為了應付急需而創制的一種快速書寫的簡體字體,實際上就是古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