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一貫堅持“弘揚手寫速記,倡導速錄科技與國際化接軌”的辦學宗旨。手寫速記起源於1896年的“傳音快字”,百餘年的歷史,是古老的民族文化,我國延安時期開始盛行(當時是《汪怡速記》辦了6期學習班,我們緬懷當時的教員、後來是原瀋陽市人大主任張霽中,化名“石磊”老師)毛主席非常重視,說速記符號是“豆牙菜”,黨的“七大”用上速記,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光明日報》發表“速記有用,應當重視”,但目前為止,我國認識和使用手寫速記的人太少了,而且這些人大多年歲已高。如果沒有電腦速錄興起的提醒,人們將對手寫速記更加陌生,應該感謝電腦速錄,感謝我們速記界“五老”之一的手寫速記專家唐亞偉教授辛勤的巨大貢獻。現在我們對速記的概念應該說有兩個內涵:1、手寫速記;2、電腦速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我們統稱為速記速錄。
雖然,手寫速記沒有商用價值,但我們面臨的任務是弘揚傳統的民族文化,傳承老一輩速記工作者開創的速記事業,我們的認識應該提高到這樣的高度,儘管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的價值觀變化了,人們講求實際了。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一直是對手寫速記免費地講授給一些感興趣的愛好者、自願學習的學員,實行公益性推廣,不斷地讓人們認識手寫速記並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去,是我們研究會起的帶頭作用,也是我們傳承老一輩速記工作者開創的速記事業的己任和使命,是回報社會,是我們的樂趣。最使我們值得驕傲的是,2004年8月3日下午,原遼寧省政協副主席、延安時期老速記工作者(曾為毛主席做速記)、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顧問章岩同志及省市有關領導和老速記專家一行來到我們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視察工作,並對我們的教學工作召開現場會。章老看到協會裏這麼多的學員在學習手寫速記和電腦速錄,非常高興,對研究會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至今,章老時刻關心著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的事業。現在,我們的口號是:打造“雙速記”全面人才!
電腦速錄是我國速記界由手寫速記到電腦速錄一次了不得的質的飛躍,與國際速記接軌了(國外早已有電腦速錄了),適應了當今時代的要求和我們電腦普及的現狀,唐老發明的“亞偉中文速錄機”是我國第一台速錄機,從九十年代初(應該追溯到六十年代),速記各流派展開“國標編碼方案”的討論(見《速記學苑》一書),到1993年電腦速錄機的發明成功,特別是國家勞動部《速錄師職業標準》的出臺,催生了一個嶄新的職業,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商機,全國各地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的遍佈,電腦速錄師職業倍受年輕人的青睞,這是我國速記事業的繁榮,古老的速記如今門前是車水馬龍,使我們這些速記工作者非常高興,為之而振奮。
關於手寫速記與電腦速錄(即速記速錄)的關係問題上,應該以哲學的觀點來對待,辯證地看問題。手寫速記以一隻筆和一張紙,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但我國速記近20種流派,即使是會速記的人不是同一流派的,也是看不懂別人的速記符號的,何況沒有學習過速記的人更是如天文數字,就要對速記符號進行翻譯整理,而翻譯速記符號要用1:4的時間來完成,重複的勞動是浪費時間的,與當今人們追求快捷、講究效率不相適應。另外,手寫速記的速度是遠遠不如電腦速錄速度的,最高200字/分鐘,只能堅持幾分鐘,時間長了,頭腦的反應就跟不上了。雖然手寫速記有不足之處,但是,它記錄方便、不受限制,也是一個人的文化素質的標誌,我們可以確切地說,手寫速記是有用的(目前國家外交部在使用),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舉個例子吧,算盤與電腦,電腦的快捷不言而喻的,但人們仍然在用算盤,為什麼,各有利弊,世界上非常完滿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電腦速錄以快捷直觀號稱,不論會否速錄,電腦屏上的文字大家是都認識的,無需翻譯,又記錄速度快,與語音同步,且長期工作不疲勞。但是,“黑匣子”服務隊無論到哪里做速記,都要帶上它,不方便,有時受條件所限制,遇有故障、沒電就會束手無策(當然這種可能的機率非常小,但不是不存在的)。另外,目前速錄機需要一些投資,也是不小的數目,一些人受到限制。
總體說,手寫速記與電腦速錄都是語言與文字的橋樑,把人們的語言轉化成文字資料,電腦速錄《速錄師職業標準》定義是形成電子文本。
好了,我即興寫了這些,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也許會給學習者帶來些啟發,如果不是,看著玩了!
希望全國速記界前輩、同仁、學習者經常交流,經常聯繫,希望朋友們來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作客。
好了,我即興寫了這些,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也許會給學習者帶來些啟發,如果不是,看著玩了!
希望全國速記界前輩、同仁、學習者經常交流,經常聯繫,希望朋友們來瀋陽速記速錄研究會作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