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天下雜誌網站-郭台銘解碼鴻海經營學



出處: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 ... rticle.jsp?AID=2218
作者:作者:熊毅晰譯者:謝明玲 2006.06.21/ 第349期

挺直的腰桿、自信的講話、強勢的風格,還有對效率的講究,在今年股東會上,除了見到郭台銘一路走來的始終如一,在他難得地在公開場合的暢談中,更可以感受到隨著企業版圖的成長,郭台銘思考格局的不同。

 而在去年一年經歷喪妻、小弟郭台成(鴻準董事長)罹患癌症等打擊下,今年股東會還可以見到郭台銘鐵漢柔情的一面。

 例如,郭台銘回憶起在三月十一日晚上,妻子逝世週年的前一晚,他想到墓園為妻子獻花,但因為土地糾紛,墓園被砌了一道牆阻隔出入,最後郭台銘是帶著手電筒,與兒子和女兒翻牆進入墓園祭拜,「我就是要去送這花,」郭台銘掏出手帕哽咽地說。郭台成的病情,也讓這位企業強人難得離開工作崗位。「我現在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忙我弟弟的事情,」他透露。「因為我弟弟的事情,有幾個(購併)案子擺在我桌上,我還在思考,不過我們下半年一定會有動作,所以將來我們成長,有很大一部份來自併購。」

 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灰濛濛地籠罩郭台銘,例如他最近當了爺爺。這件樂事甚至讓郭台銘在企業經營上也有所體悟。

 在今年股東會上,郭台銘開宗明義地表示當前「科技的鴻海」,未來將朝「多元產業整合發展的鴻海」前進,他強調各事業單位「均衡的成長」的重要。「我們不會落在只有單一的產品線,或是只依賴單一客戶,像這種公司長期的成長都有危機,」郭台銘說,就跟小baby的成長一樣,「你看那個小手很可愛,雖然他小,但他成長是一起的成長,不會今天只有手的成長,明天只有頭的成長。」

 談話興致一來,郭台銘甚至展現過去他在公開場合少見的機智與幽默。

 在股東會後依然坐在台上座位,被底下三十多位記者圍繞著問了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問題,郭台銘一人分飾多角,除了是回答者,也是爭相舉手發問媒體的點名者。

 當他點到一位舉手發問的記者,問道,「你是哪家媒體?」「《蘋果日報》,」記者答。「下一個!」郭台銘毫不考慮地說,情節與「全民大悶鍋」節目裡的著名短劇「國台辦發言人張明清記者會」情節如出一轍,笑翻全場。

 重申將在二○○八年退休,郭台銘在今年股東會上還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劃一連串的目標,例如,除了要寫書外,他說他還要成立一個基金,與索羅斯他們不一樣的是,他的基金要從產業結構來看問題,而不是單從財務面決定投資。

 以下,就是現在一言一行都足以牽動全球科技業神經的郭台銘,在今年鴻海股東會上的現身說法……。

解讀鴻海優勢:
 「台灣有一句成語『俗擱大碗』,我們就是這種公司,買的東西便宜又大碗,但還是有錢賺。」

 鴻海有一個很正確的business model。我們是一個有價值的公司。而不是一個便宜的公司,這是兩回事。台灣有一句成語,俗擱大碗,我們就是這種公司。買的東西便宜又大碗,但還有錢賺。如果我們是犧牲了利潤,爭取業務的成長,那這種公司沒有價值。

 我們對客戶價值的提升來自於五點:來自於速度、來自於品質、來自於工程服務、來自於彈性,來自於成本的競爭力。

 在價值的提升方面,尤其是消費性電子,速度愈來愈快。鴻海今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把新產品開發出來,在最短的時間提高它的生產數量,在最短的時間把它運到客戶要的手上,這些東西是鴻海對客戶價值的提升,是我們產品逆向垂直整合,水平產品線的擴張下,所獨創出來的business model。

 「我要均衡的發展,我不一定要每一個都是第一名,我十項全能,有的是第二名,有的是第三名,可是加起來,在製造代工業,我們是世界第一。」

 我們有全世界幾萬副最佳的模具軟體。我們開發任何一個新手機的模具,可以在一個禮拜之內就開出來,甚至我現在的目標,是在四十八小時內把模具開出來。

 在很多獨特的專業整合技術,加上供應鏈配合下,我相信未來的鴻海,在五年內,每年都能照著計劃,有三○%的成長,我們有能力做到,因為鴻海公司是健康的、組織是健康的、人員是健康的、客戶調配比例也是健康的。

 因為我要均衡的發展,我不一定要每一個都是第一名,我十項全能,有的是第二名,有的是第三名,可是整體加起來,在製造代工業,我們是世界第一。

  「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別人要花三個月,我三個小時就一切搞定了。」

 我當初在杭州投資的時候,我用腳步踩,我走了半個小時,回來說,就是這塊地,多大,放幾個廠房,別人問我,你怎麼那麼快,我說,這是我在中國大陸蓋的第七個工業園區,我只要踩過的地,我就曉得多大,怎麼擺放,什麼位置。

 別人說,一般公司,設計師光來丈量跟規劃要三個月,我哪有那麼多時間,別人要花三個月,我三個小時就一切搞定了。

 大者恆大的時代確定來臨,今天鴻海有五千部沖壓機,以及各種加工的機器,普通一家模具廠每次買一台、兩台,我們每次買是算千的,我們進一步整合的效果,相乘的效果,鴻海本身的體質已經就像模具一樣,硬梆梆的。

 鴻海公司在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不把景不景氣當作問題,因為不景氣要拚價錢,景氣要拚速度,兩種我們都有。

 「今天我們學的是看問題跟別人不一樣,看問題如果跟別人一樣,那我看報紙就好了。」

  我最近看了《天下雜誌》一篇報導,大前研一講的,主要談你怎麼有效的做資源整合,日本、台灣、韓國,跟中國大陸的資源,再加上印度,我覺得他講得很不錯。

 我們現在有超過一百個印度工程師在我們公司裡面受訓,我們不但到印度發展零組件,還要到印度做研發,因為它的工程師滿好用的。

 我所做的決策都必須是領先的。譬如在印度的清奈,包括財稅的規劃、土地的取得,在我後面去的人,土地成本已經比我貴一倍以上了,但還是很多台灣廠紛紛表示要跟在我之後去清奈。

 過去大前研一有個「三極理論」(指將全球經濟體分為美、歐、日三大塊的「三極勢力」),每一個主要的洲,它一定會帶一個副極,每一個極帶一個副極,美洲一定有中南美洲,亞洲一定有東南亞、南亞,歐洲一定有非洲,都有一個副極。

 由此來看,將來印度會崛起,所以板塊會從三塊,變成四塊或五塊,這跟地震一樣,經濟的地震也是因為板塊的移動。

 所以,今天我們學的是看問題跟別人不一樣,看問題如果跟別人一樣,那我看報紙就好了。

面對鴻海的挑戰:
 「人才永遠是所有菁英組織最大的挑戰。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怎麼樣拒絕成長的誘惑,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我們的挑戰,第一,人才的成長跟不上業務的成長。人才永遠是所有菁英組織最大的挑戰。

 人才,不是單純只有接班的問題,而是當鴻海成長這麼大,每年要成長三千億的時候,今天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是老員工本身的能力要相對成長,可是成長三千億,相對零組件掉價的速度更快,以量來講,成長三千億的金額,其實是要成長五千億的量。所以問題來了,老員工的生產力有沒有辦法每年增加五○%?沒有的話。這就是個挑戰。而在既有員工的成長外,還有第二個就是引進新人的協調問題。

 第二個挑戰,是全球製造資源的整合。

 同樣一個產品線今天在台灣或在大陸,研發出來以後,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在全球五個生產據點,能夠同時生產,並且是在不同的人種、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溫度下。

 第三個挑戰,來自於抑制對成長的誘惑。每一行業都有成長的空間,每一行業都有成長的趨勢,但從這波趨勢跳到那波趨勢的時候,什麼行業可以進去,什麼行業不能進去?

 在成長的過程中,怎麼樣拒絕成長的誘惑,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獨門經營哲學
 「沒有景氣問題,只有競爭問題。拿自己的錢做事情,每一個錢都看得很大,拿別人的錢,或跟銀行借來的,做成功了,他是英雄,做失敗了,怪景氣。」

 所有人今天都要來問我景氣的問題,我還是一句話,沒有景氣的問題,只有競爭的問題。

 鴻海公司過去二十年來,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成長速度倍增,去年我們整個增加了將近三千億的營業額,各位,翻開《天下雜誌》的一千大企業排名,三千億的營業額可以排進一千大的前十名,等於說一位母親養幾個兒子好了,一個兒子三十歲,他每一年要生一個三十歲的兒子,非常的困難。

 我常講,拿自己的錢做事情,每一個錢都看得很大,拿別人的錢,或跟銀行借來的,做成功了,他是英雄,做失敗了,怪景氣。所以才會有景氣的問題出來,對不對?任何市場都是經過激烈競爭之後才有產業,而產業永遠處於風雨中的寧靜,沒有任何寧靜,是離開風雨還能夠存在的。所以競爭永遠存在。

 「我是『郭三點』,任何事情有三個理由我才做,反對,要有三個理由;贊成,也要有三個理由。」

 我是從結構看問題的人,看的東西和別人絕對不一樣,所以我是郭三點(笑)。任何事情有三個理由我才做,反對,要有三個理由;贊成,也要有三個理由。

 例如當初我做面板就有三個理由,第一,我在大陸有很大的投資,我在台灣也必須要投資,我對台灣要有所承諾。

 第二,我們做desktop(桌上型電腦),怎麼可以沒有monitor(監視器)?還有我們做手機,可以不要display(顯示螢幕)嗎?

 第三個理由的話,將來鴻海一定要走上光機電整合,沒有光的這一塊行嗎?

 「有人來跟我們爭第一名,我不能說他們自不量力,但他們絕對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我花了三十幾年的時間才建立這麼一個基礎。」

 我常講,第一名有錢賺,第二名、第三名是賺小賠大,第四名、第五名是有時賺,有時賠,六名以後,是等著被收購。今天要比的是在產業中的名次,不然乾脆講電子二十哥算了。

 為什麼我只提電子五哥?奧運得獎牌的選手也是前三名,而且,就算第一名跟第二名差零點幾秒,可是回到美國以後,大家只記得第一名,沒有人記得第二名,每個人要記的東西太多了。面對全球化,台灣要走國際化,今天不是參加土城鄉運會,而是在全球經濟的Olympic(奧林匹克)。

 有人來跟我們爭第一名,我不能說他們自不量力,但他們絕對要花很長的時間,因為我花了三十幾年的時間才建立這麼一個基礎。

 「人成功不在你做對的事情,在於你少做錯的事情。中國有句老話,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沒有媽媽怎麼會有兒子?」

 人成功不在你做對的事情,在於你少做錯的事情。

 例如,我們在中國大陸做的channel(通路),我們也犯了一些錯誤,但是也在學習,任何事情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經驗只有四個字——時間、金錢。

 我是用時間和金錢才買到這麼多經驗,而且嘗試過很多失敗,才有成功的經驗,我比很多人都願意承受失敗,去try(嘗試),所以我經驗很多。

 中國有句老話,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沒有媽媽怎麼會有兒子?

 在通路,鴻海只做零組件的品牌,不可能去走整機的自創品牌。我覺得,自創品牌是一條對的路,但它是一條非常艱辛的不歸路,台灣本身沒有足夠的marketing(市場銷售量)讓你來練活,在台灣再怎麼練,也是就這麼小的市場。

 所以品牌是相當難琢磨的,尤其做全世界的品牌,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工作,我不是說不能成功,是說這個要負擔一個比較長的背景,所以我不做。

 「我認為員工分紅是台灣一個很優良的制度,別人都要來學的好制度,我不懂為什麼要把它閹割掉?你自己的強項,因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把他割掉,那為什麼鹿不把牠的角割掉?大象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鼻子割掉?」

 前陣子我拿自己的股票出來信託,這些股票,對我來講,一點都不重要,可是有很多員工,尤其新進的員工,我願意把這些股票分給他們,我犧牲我自己的,給員工。

 有錢並不代表快樂,真的,其實我這兩年來,我很不快樂,股價漲到兩百,我都是事後看晚報才曉得,漲到三百又如何?並沒有像我在球場上推個birdie (博蒂,低於標準杆一杆進洞)那樣快樂,所以我看破名利,今天做這工作是不得不,因為我還是董事長,假如我現在連董事長都辭掉了,我就遠離媒體。

 可是政府對於員工分紅制度有不同的觀念,我認為這是跟黨派沒有關係,是一貫留下來,對優良的制度,你自己的強項,因為跟別人不一樣就把他割掉,那為什麼鹿不把牠的角割掉?大象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鼻子割掉?因為這樣牠就不是大象了嘛。

 其實連Microsoft等很多美國公司,現在反而是在跟台灣學。但在台灣,別人都要來學的好制度,我不懂為什麼要把它閹割掉?
 

 「哪一家公司沒有接班人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有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鴻海今天,沒有接班的問題,只有經驗傳承的問題。我相信台塑也好,我們也好,我們的責任就是盡量把經驗的傳承做得很好。

 接班人對企業來說當然是一個問題,可是,哪一家公司沒有接班人問題?所以,每個人都有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鴻海現在已經把經驗變成系統化、制度化,所以我確保在接棒後的三到五年,經驗會繼續傳承。

 當我在經驗傳承的過程中,不能讓底下的人不敢犯錯。最近有很多事業群主管來問我問題,我就跟他講,你這樣做會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但是,決定要靠你自己做,我支持你的決定,我是這樣在教他們做事情。但當我認為這件事情動搖國本,我就會出來干涉,大部份的事情不動搖國本,我盡量讓他們犯錯。

 去年被富士康買下來的奇美通訊創辦人池育陽就講,以前在奇美時,許文龍非常授權,但池育陽跟我說,我是分權,不是授權,因為我根本看都不去看他,這是因為他們專業經理人都做得很好,在鴻海購併下來的無線通信和寬頻網路這兩塊,國碁跟奇美通訊都是台灣最強的。

 現在我在鴻海只做重大決策。我鼓勵學習、容許犯錯,只有愈年輕的時候學習,愈年輕的時候犯錯,他的錯才是小錯,他的錯有機會更正,如果年紀愈大,犯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所以鴻海的接班大家不要把它從負面來看,要從正面來看。

分析未來科技趨勢
 蘋果的CEO,賈伯斯(Steve Jobs)真是一個天才。他把公司專注在軟體,把business model改變,因此,他贏就贏在business model的改變,贏就贏在軟體,贏在將來的數位內容。所以,他根本不必花那麼多時間自己製造硬體。

 而鴻海,其實是跟Apple一樣,Apple有它的價值,我們有我們的價值,這兩個價值是不相衝突、不相違背的。

 什麼叫網路經濟來臨,新經濟時代的來臨,重點就是你做的預測準不準確。

 預測是很難的,尤其對消費市場行為的預測,因為對新的東西,別人也會在變,你既然預測不準,你就不能把供應鏈拉得太長,就是要把需求市場的供應鏈縮得愈短愈好,因為愈短的話,對於變動的彈性接受度愈高。今天如果預測得準,那麼供應鏈可以長,但預測愈來愈不準時,供應鏈一定要短。

 鴻海的工作就是要縮短供應鏈,所以我們投資通路,我們不是要去掌握品牌,我們對通路的投資是要掌握供應鏈,掌握消費者行為。

 「將來,手機就像嗎啡一樣,吃飯一樣,用上了就不能沒有,所以手機的發展還處於青年時期。」

 而根據我的預測,未來科技業還有很好的光景。

 今天大家說手機不再成長,數量不再成長,我認為這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因為,現在中國大陸還有很多人沒有手機,更何況印度市場,將來,手機就像嗎啡一樣,吃飯一樣,用上了就不能沒有,所以手機的發展還處於青年時期,還沒到壯年時期,更別說是步入老年的衰退期。

 還有,wireless(無線網路)跟寬頻一定會走下去,last mile(最後一哩)的問題最近很快會解決,這解決的話,對人類的生活,是會產生很大的改變,我想,在這領域將來也一定會有成長。

 手機沒有成長,是因為內容不夠。最近我有在了解數位內容,我就問過一個香港的製片,他是李安、張藝謀後面最大的投資者,他說,日本有家最大電信公司跟他買電影和電視的內容,因為日本這家電信業者沒有內容,結果我這位朋友就提供三分鐘的電影片段,就是霍元甲最後被日本人殺死的那一段,因為,日本人就要看霍元甲被日本人殺死。

 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整個媒體數位內容正在改變,今天技術存在,市場存在,是數位內容沒有到位,所以數位內容到位以後,市場就會起來,因為人的通訊,從耳朵、嘴巴,一直到眼睛,眼睛看的東西愈來愈多,所以絕對會成長。

 現在因為整個3G內容沒有成長,所以廠商回頭促銷低價手機,低價手機是量的成長,但3G的smart phone是質的成長,現在是兩個平行線,分頭成長,有一天會合併。

 看任何產業和市場,要看廠商是否真要把餅做大,降低margin,用低價刺激市場成長,還是大家維持high margin,從以前到現在,Intel有這個問題,Microsoft有這個問題,宏達電也有這個問題。

 所以不管看任何問題,你都要觀察細微,洞穿未來,假如觀察不夠細微,你就不能洞察未來。(謝明玲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