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字相辅而行的一种书写系统。它是在文字书写形式不断演变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通常用比文字简单得多的笔画和一些缩写符号来表示语音或词语,因而又可看作记录语言的一种快速书写方法。
欧洲速记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速记法以词为书写单位,一个词用一个专用符号表示。要学会表示几千个词的词符才能应用。由于学习困难,这种速记没有流传下来。古罗马拉丁文的第一个速记符号系统,是政治家西塞罗(公元前 106~前43)的秘书M.T.太罗创造的。太罗速记以拉丁文普通写法的草书笔画和一些缩写字母为基础,开欧洲草书速记的先河。太罗用他的速记法记下了西塞罗的许多有名的讲演,这种方法在欧洲被沿用了1000多年。太罗速记的符号:
1588年,英国人T.布赖特采用几何图形的直线、圆圈和半圆弧线,设计了一种英文速记法。这个速记系统的创制,使中世纪宗教迫害狂中被摧残的欧洲速记得以复活。布赖特把他的速记系统献给伊丽莎白王后,得到了出版这种速记法15年的专利权。此后英国又陆续出现了几种经过改进的速记系统。 1834年,德国的F.X.戈贝尔斯伯格设计了一种草书式速记,对当时德国的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许多国家的速记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837年, 英国人 I.皮特曼改进了前人的速记系统,出版了一本《语音速记法》。它以几何式的正圆弧线和直线为基础,采用了加粗笔画来区别两个发音近似的辅音,把符号写在不同的位置以省去元音等方法,因而获得了成功。皮特曼速记直到今天在英语国家中仍比较流行。
1888年,爱尔兰人J.R.格雷格(1867~1948)采用几何式椭圆弧线和斜直线,设计了一种完全用轻线的速记法,不用位置变换表示元音,而是用普通写法的拼写原则,一般人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这种速记后来在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20世纪以来,欧美又出现了一种以拉丁字母的简化写法和简单笔画混合使用的速记体系。这种速记法是为了适应非专职速记人员的需要而设计的,不需要花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掌握。对不要求具有高速度书写能力的一般文字工作者说来,有相当的实用价值。
上述的草书速记、几何式正圆体系和椭圆体系的速记系统,不仅对欧美许多国家速记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也先后分别移植到了东方。目前,许多国家的速记系统,有的是多种派别并存,如英国、美国、日本。有的统一为一种,如苏联、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等。
欧洲速记最早用于记录政治集会的讲演,记录文艺集会上的诗朗诵,后来又用于记录宗教团体的讲道,用于文艺作品的写作,用于法庭和议会的发言记录,以及用于机关、商业机构公文函件的起草和指令的口授笔录等。随着拉丁文字母打字机的发明,速记在辅助文字书写活动方面的效率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0世纪初,有人利用小型打字机设计了快速打字的键盘组合,可以直接用打字机记录口授,于是产生了机器速记。专业用途的手写速记,有可能被机器速记所取代。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字书写历史,早在秦代就开始讲求快速书写。隶书和草书就是为了适应快速书写的需要而产生的。就书写速度的功能来说,草书就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速记法。它用数量少而又简单的笔画代替笔画繁多的隶书、楷书,比隶书、楷书的书写速度快1~2倍。只是后来草书走上了向书法艺术发展的道路,作为快速书写技能的要求反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中国最早按语音分析原理设计的速记法,是1896年福建龙溪人蔡锡勇撰写的《传音快字》。蔡氏当时的意图是为创制容易学习的拼音文字。但是,他的符号系统所依据的蓝本正是西方几何式正圆体系的凌士礼速记法。他的儿子蔡璋对 《传音快字》 作了一些修改,改名为《中国速记学》,用这个方案为清政府的资政院和民国初年的国会训练了一批专业速记人员。
《传音快字》的部分声母符号:
此后,中国陆续出现了一些速记系统,其符号大多渊源于前述欧美的几大速记派别。
1949年以前,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速记的应用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速记教学和速记人员的培养,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解放区,自1938年夏天起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先后举办了6届速记训练班,学员200多人。那个时期中央领导人的许多重要讲话,都是专职速记人员记录的。不少速记稿经整理、修改后公开发表,没有发表的也成为极其珍贵的党史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民办速记学校曾一度发展。1956年,由于陈毅的倡议,北京市工农教育局设立了北京速记学校,十几年间曾向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级单位输送了上千名的速记专职人员,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从此汉语速记几乎在社会上绝迹。
1979年11月,全国政协教育组召开在北京的速记工作者座谈会,《光明日报》发表了《速记有用,应当重视》的报道,民办速记教学机构陆续恢复,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单位、文化部门和工会组织纷纷开展速记教学。有的高等院校的系科也开设了速记课。国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八九种符号系统的速记教材。
国内目前部分速记方案的声符:
汉语速记按语音分析的原理,采用了非汉字笔画的符号系统来记录汉语,以词、词组为书写和阅读单位,因此,推广汉语速记不仅传播速记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普及语音知识,推广汉语拼音,对研究语言的信息处理,研究汉语拼音文字的应用,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书目 蔡璋:《中国速记学》,速记传习所,北京,1912。 汪怡:《简式国语速记学》,1936。 蔡锡勇:《传音快字》,文字改革出版社,北京,1962。 H.Glatte, Short Systems of the World, London,1958.
张潮
速记
stenography
与文字相辅而行的一种代用书写系统。快速记录语言的手段,广泛用于会议、访谈和口授场合。古希腊时产生,每个词有一个符号 。通用的速记符号系统分为3种 。①草书式速记。从古罗马M.T.太罗的拉丁文速记系统开始,在欧洲出现过许多方案 ; 较近一个方案是德国人 F.X. 戈贝尔斯伯格1834年创造的。②几何式速记。方案繁多,应用广泛,是速记的主流。其中又分为正圆(弧线)体系和椭圆(弧线)体系两派。前者的代表为几何式开创者、英国人T.布赖特1588年设计的英文速记,及英国人I.皮特曼(又译毕德门)1837年发表的速记法 。 后者的代表为爱尔兰人 J.R.格雷格1888年的方案。中国语音速记的创始人是蔡锡勇,他的方案属于正圆体系。中国应用多种方案。③拉丁字母的简化写法和简单笔画混合使用的速记体系,20世纪以来兴起于欧美,是为非专职速记人员而设计的低速速记术。
速记是一种用符号快速记录语言的方法,通过速记符号记录的音节信息,并利用缩略符号提高记录效率。速记完成后,需要将速记内容翻译成正常的文字。速记的速度一般可达到每分钟160-400字,因此在许多需要现场记录语言的场合都有过应用案例,例如法庭记录、会议采访、课堂笔记等。在1990年代之后,传统的速记技术逐渐被录音和计算机技术所取代。
最早的速记大约起源于古希腊,普遍认为是写作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传记的历史学家色诺芬是最早使用速记的人。速记在罗马帝国时受到普遍的应用,公元63年,太罗设计编纂了一套太罗速记符号词典,以记录拉丁语言。后来许多人使用自己的方法进行速记,莎士比亚和肖伯纳都是使用速记法撰写剧本的,可以快速记录自己的灵感。
1588年,布莱特发明了英文速记法,基本继承了太罗的方式,用直线、半圆和圆圈等符号记录英文单词。1837年艾萨克·皮特曼(Pitman,又譯“必文”)创造了一套新的英文速记系统“超速记法”,以正圆和正米字形框架为基础,并带到了美国。1888年,约翰·罗伯特·格雷格发明了一种“细线表音速记法”,以椭圆和斜米字框架为基础,写的更快,成为在美国最流行的速记法,大约90%教速记的学校都采用这种方法。
1896年蔡锡勇按照汉字的拼音编写了《传音快字》,本来是作为汉字文字改革方案,实际是一种速记符号,是中国最早的速记法。1912年他的儿子蔡璋正式编写出版了《中国速记学》,基本原则和“细线表音速记法”一样,是以椭圆和斜米字方位框架为基础,以汉语声母、韵母为基本单元设计的,用不同角度的斜线、椭圆和半圆代表各种复合的声母、韵母,是中国最早的速记著作。后来出现的各种汉字速记法基本以此为根据。
现代社会由于快速打字机和录音机的发明,速记法开始逐渐退出应用领域,只是有人记日记或某些备忘录时还偶尔应用,很少有人再继续学习速记法。但目前由于手机发短信和网上聊天的需要,又出现一种打字速记,即用各种缩略语代表单词,汉语中的网上略语也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速记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