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流行歌曲 解放大陸30年

八○年代流行著這樣的口頭禪:「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在改革開放初期,鄧麗君是怎麼「穿透鐵幕」,風靡大陸,贏得十億人的掌聲,眾說紛紜。究竟是廣州盜版工廠的功勞?還是台灣軍方電台的心戰廣播滲透?各有論證,莫衷一是。
鄧麗君的歌聲,穿透敵對防線,無遠弗屆地滲透到千家萬戶,從城市到農村,從知識分子到工農群眾,剛走出文革歲月的大陸社會,突然間,被來自寶島的甜美歌聲所徹底解放了,更喚醒了億萬人久被禁錮的傷痕心靈。
熟悉兩岸音樂學術交流的大陸著名作曲家,廈大藝術研究所特聘教授鮑元愷認為,這是對當時「文化專制主義」的反叛,反映社會對人性化音樂的渴望。同時,「這是伴隨著經濟改革、思想解放,與港台交流的必然產物。」
一九八○年,正是大學生的專欄作家馬玲就說:「鄧麗君的歌聲,像一夜春風,讓人心像花兒綻放啊!當時,中國正處於文化飢渴的真空狀態,聽到這麼柔美的歌聲,就像是在沙漠裡發現了綠洲,人心馬上獲得填補。」
著有《胡錦濤傳》,學生時期就擁有錄音機的馬玲,長期關注大陸在急遽變遷過程的文化現象。「當時我們就不斷反思,台灣不是水深火熱嗎?怎會有這麼柔美的音樂?反覆想像著哪種生活樣態會出現如此甜美動人的歌聲?」
卅年來,從鄧麗君、羅大佑、費翔、李宗盛、侯德健、蔡琴、費玉清,以至周杰倫,蔡依琳、S.H.E.等來自台灣的歌星,對大陸社會的影響巨大,滲透在生活,滲透在心靈,輻射力所及,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已。
馬玲說,費翔八七年上了春晚,唱了《冬天裡的一把火》和《故鄉的雲》,不得了了,隔天全大陸都在仿唱一把火。「費翔的熱情、奔放,把中國年輕一代的心,全攪動起來了,連當年大興安嶺的那場大火,都和費翔扯上了!」
如果說,鄧麗君的歌聲對中國是跨越世代的文化震撼,那費翔翻唱台灣著名的歌曲,則是另一波的「餘震」。八七年在雲南念高中的資深新聞記者王堯說,「費翔的打扮相當洋氣,風靡全大陸,簡直像橫空出世的偶像巨星!」
王堯說,鄧麗君的柔情似水,完全顛覆傳統的革命歌曲,聽了鄧麗君才猛然發現台灣女人說話,原來可以如此溫柔甜蜜。同樣的,費翔青春洋溢的勁歌熱舞,也為新生一代開啟了新視窗。「這是台灣歌星帶來的另一波衝擊。」
面對持續湧現的流行潮,大陸官方對鄧麗君曾出現「靡靡之音」、「精神汙染」、「資產階級的糟粕」等批判,但絲毫沒有阻絕民眾對她歌聲的癡迷與嚮往。隨後席捲而來的台灣校園民歌潮,更浸透了莘莘學子的青春歲月。
在高中時期即曾收聽「敵台」(台灣中央廣播電台)短波的《人民日報》駐台記者吳亞明就說,文革十年把中國多元的精神面貌變成荒蕪的沙漠,教條式的東西,缺乏對人心的撼動力,鄧麗君的歌聲一下就喚醒了久被禁錮的心靈。
長期關注中國流行文化現象的吳亞明認為,從鄧麗君、羅大佑到周杰倫,台灣流行歌曲清新脫俗,歌詞詩情畫意,曲調旋律優美,經常打動人心,容易傳唱,久而久之就形成文化生活的內涵,更成為龐大文化產業的基礎了。
吳亞明全家都是周杰倫的「鐵桿粉絲」,每逢周杰倫北京演唱會,絕少缺席,他說:「三張票,三千七百五十元,還要買螢光棒,全家還得外出吃一頓,一個月工資去掉了一大半,但小女孩喜歡啊,花這些錢還是值得的!」
台灣歌曲對大陸的文化衝擊與啟發,歷久不衰。神舟七號升空時,在太空人可隨選隨聽的「電子手冊」,就收錄了鄧麗君的《明月幾時有》、周杰倫的《千山萬水》。鄧麗君甜美的歌聲,周杰倫豪情的音樂,不僅撫慰了不同世代的心靈,還將永遠流轉於浩瀚穹蒼之間了。
本則新聞由中時電子報提供 2008/12/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