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不退失行菩提心的因就是修學六度萬行,我們自從發起了願行菩提心以後,就必須修學願行菩提心的學處,願菩提心的學處已經宣講完畢。行菩提心的學處,儘管有浩瀚如海的佛子行,但這一切歸納而言,就包括在六度當中。六度再進一步概括,佈施等前五度是有緣福德資糧或者方便行為分,後面的智慧是無緣智慧資糧或者見解分。
“度”(即波羅蜜多)的含義,成為能到達涅槃彼岸的方便,為此稱為“度”。它包括到達聲聞緣覺地的寂滅涅槃彼岸和抵達圓滿佛地的涅槃彼岸。具體來說,如果六度以出離心攝持、以證悟無我的智慧攝持而沒有以空性見攝持,那就是相似的六度,是獲得聲聞緣覺寂滅果位的因。佛果不住二邊,因此獲證佛果的方便是以見解制止三有之邊,以大悲制止寂滅之邊,能到達不住有寂二邊的彼岸,為此稱為六度。換句話說,如果方便智慧不相脫離,以方便大悲和智慧空性攝持,就是以方便制止寂滅邊,以智慧制止三有邊。修學六度的行者,凡是入于勝解行道者所行持的六度就叫假立的六度,原因是:在當時還不能夠做到直接佈施頭顱肢體等,只能在心裏觀想佈施,行為上加以護持,空性方面,僅僅是以總相的方式證悟空性,而沒有直接現見。所以,在當時只能是誠心誠意觀想佈施頭顱等、行為上予以護持,否則如果直接佈施,就會成為墮落的因。對於佈施等和智慧只不過是以勝解行持,為此是假立的六度。
真正的六度:現見見道法性真諦、以智慧現量見到、得見真如、現前真實際,這些都是同一個意思,只是不同名稱。從證悟見道的所證時起,到十地相續末際之間,入定是離戲的境界,後得需要圓滿十度。作為一地菩薩,在佈施等方面,能夠直接施捨頭顱肢體,呈現出現空無別的境界,以入定無現境界與後得八幻喻的形式足能圓滿一切度。到那時,佈施等並不是單空,儘管本體是空性,但從行相的角度,能起到呈現佈施持戒等相的空性作用,這些都是空性的遊舞、是現空無別,依此能圓滿從暫時的十地之果直至究竟的佛果,所以從一地到十地之間的一切度均是名副其實的真正度,是二資雙運,入定無現,後得如幻的遊舞,因此是真正的波羅蜜多。
六度,必須依靠遠道、近道和捷徑來修學才能使圓滿、成熟、修行功德達到究竟。通過六度能圓滿如海二資糧,借助六度能把一切有情安置在三菩提道中進而成熟如海有情,要依靠六度修行如海刹土。修行刹土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根據自己的願望,以此六度的善根,“願我未來在自己想修成的清淨不清淨這樣的刹土中出世”,這需要以善根作為因、以發願作為緣來修行。清淨的刹土,就像文殊刹土、極樂世界一樣,不清淨刹土,諸如我等大師的娑婆世界。
對於這樣的六度,作為初學菩薩,需要在日常生活實際行動中,不離開佈施等範圍而行持,在心態上屢屢修煉,在行為上從小到大,循序漸進,量力而行。尤其是,有吝嗇心的一類人,先把東西從右手移到左手並觀想佈施,一步步串習,漸漸地,直接施捨葉子、蔬菜等,逐步修行到最後佈施頭顱肢體。
從初地到十地之間的菩薩,心態和行為中,主要是以行為學修六度。身為初學者,要著重行持見解,其原因是,我執和我所執能把我們束縛在三有之處,對治它的道就是三學,道中居於首位的是道諦,憑藉證悟無我的智慧來觀察人我與五蘊是一體還是他體,從而認識到人我無基,再觀察設施處五蘊是微塵和刹那的自性,由此決定蘊無自性。而分析法無我和人無我,主要進行觀察修。見道依靠現量的見解證悟真如,從修道開始串習它的相續。在初學階段,樹立見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六度分為本體和分類兩個方面,這裏所修的都是修本體,所有分類是在座間思維。
修行時分為入座和座間,入座的前行與其餘引導相同。在虔誠祈禱時,要觀想上師心相續中修行佈施等六度的功德在自相續中生起,思維自己的心與上師的智慧渾然融為一體,心盡可能入定安住。
布 施
入座的正行,修施捨心,所佈施的事物,是身體、受用、三時所積累擁有的一切善根。首先,對一切眾生,修知母、念恩,生起想要報恩的念頭。再思維:我從今天起到沒有獲得究竟佛果之前,把這個一尋四肘之軀、受用及一切善根合而為一、綜合起來施捨給老母有情,成為成辦他們暫時究竟樂因及樂果的順緣、遣除一切痛苦的順緣。這是佈施,是回向。佈施給誰呢?佈施給一切眾生。佈施什麼呢?佈施身體、受用及善根。為了什麼目的而佈施呢?為了獲得暫時增上生和究竟佛果。以怎樣的方式佈施呢?以不求今生回報和來世果報的方式佈施。不管是對我的身體進行毆打等心懷惡意、行為粗暴,以貪嗔癡結惡緣,還是對它信心十足等,以信心清淨心結善緣,但願凡是結緣者全部受益。入座裏要在心態(即意樂)上反反復複修施捨心。
座間階段身體力行,開始的時候,行為上從小到大,逐漸逐漸來修學。
上供下施這兩者都屬於佈施度。先以財物之類的東西為例,當看到乞丐前來,作為菩薩,內心感到無比歡喜,當聽到乞丐的呼喚聲“行行好吧、給點東西吧”,要喜不自禁地拿出自己一樣要佈施的東西給他。當時,如果有吝嗇的苗頭出現,就要想到吝嗇的過患,憶念“吝嗇轉生餓鬼處,投生為人亦貧窮”[1],這樣對治了吝嗇之後慷慨解囊。如果自己所佈施的食品等有優有劣,施捨其中劣質的物品,那很明顯違背了佈施戒。所以,不管物品大小,都要以一顆純淨的心施捨優質的東西。把自己財物中的某件東西放在完好無損的容器裏,心想:雖然現在我只有這件物品,除此之外再沒有什麼可佈施的,但以後再將身體受用及善根奉獻給這個乞丐為主的一切有情。在心態上調整母子之想的動機,先面帶微笑,再雙手奉送。如果對方再次乞討,要心平氣和,假設條件允許,就根據經濟狀況施捨;倘若經濟條件不允許,就實言相告、以誠相待。之後,應該像母牛後面跟著牛犢一樣,把佈施的因果回向給接受者為主的一切有情並發願。
供養時,僅僅把佛像作為所緣境,明明了了觀想如海的皈依境,哪怕只是供一盞燈,都要具足加行、正行、後行作供養。
正行,引生出所佈施的對境、佈施的事物、佈施的目的三輪現而無自性空性的定解。
作這些上供下施,都要是在不求自我今生回報和來世報應的情況下進行,懷著慈心、悲心,以悅耳溫和的話語來佈施。佈施成為吝嗇的對治,不求回報的財施是在資糧道的階段;大佈施在加行道;極大佈施是在見道的階段。作為初學者,對於身體,要在心裏觀想佈施,行為上加以保護。受用方面,凡是對治吝嗇心的受用盡可能佈施,還要施捨善根及果報。法佈施的界限:以法佈施直接饒益眾生是從一地菩薩開始,在這之前,無力做到以法佈施直接利益有情,就去往高高的山頂等處,調整清淨的發心,誦經、燒熏煙焦煙、修施身法,以這些作為隨法佈施,觀想使不可估量的鬼神相續得以解脫,這就代表初學者的法佈施。
持 戒
持戒:務必做到不分入座和座間而不離開戒律。
在修行時,首先將入座的前行法完成。戒律被承許是斷罪的心相續及種子,如果在心上具有斷罪的心,那就是戒律。假設心上面沒有斷罪的心,即便斷了十不善,也不是戒律。所以,如果心裏具備了斷心,那就有戒體,倘若心裏沒有斷罪之心,就不具備戒體。因此,我們必須要具足斷心(即第一個誓願鐵鉤),並用誓言(也就是指不舍斷心誓願)的第二個鐵鉤鉤住。
入座的正行:從十不善開始到大圓滿的誓言之間,每一項都要具備“不造罪業”的斷心,並用“寧死不舍此誓願”的第二個誓言鐵鉤鉤住。首先對一切有情,知母、念恩、生起想要報恩的念頭,這一切修法在此與下文都要應用。
1、不殺生:心裏想:為了使一切有情獲證圓滿佛果,我從今天起直至沒有證得圓滿佛果之間,寧死不殺眾生!甯死不唆使別人殺眾生!寧死不隨喜殺生!必須具備這一分斷心,並且用“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捨棄此誓願”的第二個誓言鐵鉤鉤住,下文所有內容依此類推。我們不僅要守不殺生的戒,而且還要行持其同品——救護生命。
2、不偷盜:心裏發誓:即使我饑餓而死,也絕不偷盜!發誓絕不唆使別人偷盜!發誓不隨喜別人偷盜!
3、不邪淫:發誓絕不行持非梵行!進而奉持其同品梵淨行。
4、不妄語:斷除妄語以後說真實語,具體而言,當和某人交談時,心想“我絕不能說妄語”,要詳細觀察自相續而說真實語。或者,認清自己妄說以後,發誓從今以後,即使我舌頭被砍斷也絕不說妄言!
5、不兩舌:斷除離間語而調解糾紛,心裏發誓:寧死也不在關係和睦的兩者之間挑撥離間!如果想說離間語或者酬勞別人說,那就用巴掌搧自己的嘴巴,用拳頭捶自己的胸口,以這種方式予以斷除。
6、不說粗語:斷除粗語而說愛語。
7、不說綺語:斷除綺語而精進念咒。附帶講一下,在去做經懺等法事的時候,如果杜絕無關的廢話,以清淨的儀軌進行四部清淨懺悔、四精的清淨酬補,就能圓滿施主的資糧,也能清淨自己享用信財的障礙。所謂的四部清淨懺悔,身部的懺悔,頂禮膜拜;語部的懺悔,念誦百字明;意部的懺悔,處於了悟的境界中懺悔;三門平等部的懺悔,在見解的證悟境界中懺悔。所謂的四精,身體的四精是指脈、白明點、紅明點和風,用良藥、血、食子和酥油燈相對應而作供養。此時此刻,要努力守護根門、默然禁語、使心的分別憶念不散他處。
8、不貪:心裏發誓:縱然我鮮紅的心臟被掏出來,也絕不對別人的資具、三寶的財物起貪婪之心!在此基礎上還要修施捨心。
9、不嗔或不害:發誓甯死也不對眾生有加害的歹意、粗暴的行為,絕不懷有惡毒心態!進而還要修悲心。
10、不持邪見:發誓甯死也不對因果正法起邪見!而具備誠信因果的信心。
前面皈依時我們就受了居士戒,作為居士,所要守護的四根本戒加上酒,共五戒,發下“不犯五戒”的五種誓願,並用“寧死不舍此誓願”的五種第二個誓言鐵鉤鉤住。
沙彌、比丘、菩薩、密宗瑜伽行者,在飲酒的問題上,如果真正已獲得了依靠念誦三字咒語就足能轉變酒的色、味、效力等禪定暖相境界,到了就算是毒物也能夠轉變其色、香、味食用絕不會受害的時候,喝酒也不會有害。否則,作為沙彌、比丘等人,誰貪愛酒的氣香味美而飲用,也就斷絕了本師和你之間的師徒關係,佛陀親口說過:“飲酒者非我弟子,我非彼之本師。”
對於沙彌的四根本戒,加上酒,一一要發誓“縱遇命難也不再犯”;支分的細微惡作有三十種,要發下“不犯惡作”的三十種誓願。對於比丘四根本戒,一一發誓不犯,十三僧殘發十三種誓願,三十舍墮發三十種誓願,九十墮罪發九十種誓願,四向彼悔發四種誓願,對於一百一十二種惡作,要有一百一十二種斷心。
作為菩薩,按甚深見派的觀點,有二十條根本罪,要具足二十種斷心,支分的惡作有八十條,要具備八十種斷心。廣大行派中有四根本罪,對此要有四種斷心,對四十六惡作要具備四十六種斷心。這兩派的關鍵性要點就是願行菩提心,因此我寧可斷掉頭顱,也絕不捨棄眾生,有兩個誓言鐵鉤[2]。如果沒有能夠守護行菩提心六度,那我寧可去死,有兩個誓言鐵鉤。如果沒有斷除六度的六種違品,我寧願去死,有兩個誓言鐵鉤。
[1] 吝嗇轉生餓鬼處,投生為人亦貧窮:這是《般若攝頌》中的頌詞。
[2] 兩個誓言鐵鉤:發誓“不舍願菩提心的斷心”和“寧死不舍此誓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