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金剛乘的誓言,瑪哈約嘎裏有五種根本誓言,要具備五種斷心;對於十種支分誓言,要具備十種斷心。阿努約嘎身語意三種根本誓言,要發三種誓願;對於二十五支分誓言,要具備二十五種斷心。大圓滿中,對於有守護的次第誓言——上師身語意分出的二十七種根本誓言,要具備二十七種斷心;對於二十五支分誓言,要具備二十五種斷心。對於無守護的四種頓悟誓言,要具備四種斷心。對以上所守護的誓言、能守護的行者和守護的功德引生出三者均是現而無自性的定解以後,在座間階段嚴禁惡行……
首先,菩薩乘自宗,有別解脫戒和菩薩戒。別解脫戒包含在菩薩戒中,而密乘戒不包括在別解脫戒與菩薩戒中。得受三戒的人,必須要嚴禁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的一切惡行。歸納而言。斷除害他的一切事,即是別解脫戒;成辦利他的一切事,為菩薩戒;了知三門是三金剛的自性,就是密乘戒。身體毆打、口出惡語、意懷害心等,總之身口意的微細損害事也予以斷除,就是嚴禁惡行戒;儘管攝集善法戒的本體是修學六波羅蜜多,但作為初學者,身語意精進奉行包括微小之事在內的一切善法,就是攝集善法戒。當見到佛像、佛塔等三寶所依的時候,立即脫帽等,包括身體一次作禮等、口中一次懺悔等、心裏瞬間的善念等以上的善法,都勤勤懇懇去行持,這全部屬於攝集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當現見見道法性真諦之際,以四攝攝受一切所化眾生,把他們安置於成熟解脫的正道中。
如果把以上三戒在一個蝨子上來安立,一開始抓住一個蝨子,心裏便想:為了等同虛空際的一切有情獲證佛果,不殺這個蝨子,這是嚴禁惡行戒;在沒有弄死它的基礎上還救護它的生命,就是饒益有情戒;將這一善根為利他而回向,即是攝集善法戒。
簡而言之,三戒就包含在盡己所能斷除十不善、成辦一切利益的事以及了達三門是三金剛之內。
在所有後得階段,即便身語意的一分一毫不善業,也予以捨棄,對於善事,從一點一滴做起,一切的一切均以三殊勝攝持,引生出現而無自性的定解。
安 忍
安忍的本體是心不煩亂,嗔恨是一種心所,它是在心上安立的,忿怒是在身語中表露出來。世間俗人的口裏常說“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資。”《入行論》中所說的“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到底能被什麼焚毀呢?能被嗔心焚毀。焚毀的是什麼呢?是隨福德分的善根。而具足三殊勝的善根不能被摧毀。
世間的所有善根,甚至對柴燼起嗔心就會摧毀掉。
小乘隨解脫的善根,聲聞緣覺相互之間,如果一者對另一者嗔恨,將焚毀善根。假設聲聞緣覺對普普通通的凡夫心生嗔恨,不會毀滅善根,會使善根衰損。
如果菩薩對聲聞緣覺生嗔,單單是衰減善根,而不可能毀滅,就好比草坯不能砍斷鐵。如果菩薩對菩薩生起嗔恨,那就像以鐵斷鐵一樣,將摧毀一切善根。倘若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對得地的菩薩起嗔心,所有的善根將焚毀無遺。
再有,資糧道一開始要發心,因為“罪惡莫過嗔……”。那麼,嗔心能摧毀什麼呢?摧毀千劫之中所積累資糧的佈施持戒的善根。《入中論》中說(“若有嗔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一刹那頃能頓壞”,)焚燒百劫期間累積的佈施持戒的一切善根。嗔恨心能將菩提心驅逐出境並斬草除根,就如同一個容器裏水火不容一樣,有了嗔心,就不會有菩提心,如果菩提心存在,嗔心就蕩然無存。嗔恨自身的果報終趨地獄,安忍自身的結果終得佛果。因此,我們認識到安忍的功德和嗔恨的過患以後一定要修安忍。(《入行論》中說:)“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眾理,努力修安忍。”安忍是一切難行當中位居第一的,修安忍,首先必須要消滅嗔恨,當遇到不稱心、不悅意的事時[1],就要千方百計修安忍。
在座間的階段,觀修安受苦忍、安受害忍、諦察法忍等所有類別。修行安忍的界限,就是遇到不稱心、不悅意之事的時候。
精 進
精進,包括本體和分類。
精進的本體,就是所謂的“進即喜於善”。對塵世間的不善瑣事,興味盎然、滿懷歡喜,屬於懈怠,所以喜樂善法才是“喜於善”的含義。將身體、語言的一切下等善法拋開,以最大的歡喜致力於心的善法,就是精進。
發起精進的方法,需要念念想到善法的功德和罪業的過患。有關善法的功德,諸如《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的功德利益能使無間罪業得以清淨、不被嗔恨所毀等等功德利益,還有皈依的功德、菩提心的功德。如果生起了這樣的菩提心,那麼名稱、意義都有所轉變,而且通過護送勇士的比喻說明它能壓制定罪,以劫末火的比喻說明能根除不定罪,以妙樹果實的比喻說明其果不盡,這是願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不僅果增上而且因也與日俱增,是說明行菩提心的利益,想到諸如此類的功德,必然會精進不懈。
精進的分類有披甲精進、加行精進和不滿精進。
首先發起世人誰也不曾想過的廣大意樂,心想:我把佛菩薩在盡恒河沙數大劫之中所行持浩如煙海的圓滿(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這一切合而為一,在每一刹那間修行,這種心願就是披大盔甲精進。“一切事情即模仿”,佛菩薩是怎樣行持圓滿、成熟、修行的,我也要依此修行,當聽到前輩持明者是如何歷經苦行等感人事蹟時,心裏暗想:我縱然不能更勝一籌,也不該更為遜色。在一切眾生沒有證得佛果之前,我要為眾生一一宣說大乘法,千方百計使他們發起菩提心,行持菩薩學處,即使經久曆劫兢兢業業,也不生起一刹那厭煩之心。這就是自輕淩懶惰的對治法。這一切綜合起來,即是《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所有海(如:“普盡十方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動海……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以及“我于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恒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廣大等同虛空際,相續久遠乃至輪回未空前渴求修行的意樂就是指的這一點。
如果有人認為:在三有沒有空無之前一直修行實在無能為力。
其實那並沒有痛苦,誠如寂天菩薩所說:“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依靠有現的福德資糧暫時獲得如娑羅樹般的國王種姓、婆羅門種姓、施主種姓等增上生高貴種族、榮華富貴的果報,身體無有痛苦,得到痛苦轉為安樂的禪定。憑藉證悟無我的智慧,在三有勝義離戲、世俗如幻的自性中照見一切生死苦樂,因此內心沒有自相的痛苦,為了利他縱使住在輪回中也不會生厭煩悲傷之情。
加行精進,(包括恒常加行精進和恭敬加行精進。恒常加行精進:)在沒有證得究竟佛果之前,還有上上的所證需要證悟,仍有上上的所斷需要斷除,為此,必須修學六波羅蜜多。我們要以這樣的意樂和行為,白天不閑、晚上不眠,身語意三門一刹那間也不停留在沒有正法的狀態中,時時刻刻修行善法。
恭敬加行精進:我們要對外攝持的上師善知識、他所開示的大乘法以及自相續的菩提心,油然生起恭敬之心和喜悅之情。所謂的“加行”就是不離開的意思。換句話說,如果在傳法的過程中產生厭煩之心,那就要發揮捨棄助緣的作用。助緣包括恭敬的助緣、穩重的助緣、歡喜的助緣和捨棄的助緣四種。其中的捨棄,有暫時放下和永遠捨棄兩種,這裏指的是暫時放下。永遠捨棄,是指暫時所行持的法已經完成,諸如傳法已經完畢,對此,上師和弟子,上師已經完成正法,而弟子並沒有完成,因為他還需要依照所講的法義加以修行。
不滿精進:對於佈施等不能懷有滿足感,在沒有獲證佛果之前,所斷還有待於逐步斷除,功德還有待於逐漸生起,所以在這期間要持之以恆長久發起勇猛精進。
禪 定
禪定度:要修禪,一開始禪定的因緣要樣樣俱全,需要依止兩種遠離。是哪兩種遠離呢?一是身遠離憒鬧,二是心遠離妄念。
身體遠離憒鬧,塵俗世間今生今世大大小小的瑣事,通通拋之腦後、置之度外,全然放下現世當中的一切事。
心遠離妄念:捨棄謀取塵間今生的一切心態和行為,所想所念只有佛法,所修所行唯有正法,除了獨一無二的正法以外再別無所思,這兩種是共同乘的遠離。而作為不共乘的菩薩,要遠離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態,如果沒有離開一己之私的心念,那就如同《般若攝頌》中所說“五百由旬之深山,佈滿蛇處住億年,不知遠離之菩薩,得增上慢雜而居”。
想做到寂靜,身體就要遠離憒鬧,心要遠離妄念,其中身體遠離憒鬧就是捨棄世間[2],捨棄世間有兩種,一是去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二是斷除對內在有情的貪戀。要想去除對身外之物的貪戀,就必須念及其過患。怎樣憶念它的過患呢?想到積累、守護、增長或者積累、守護、毀滅三種禍患。首先就積累方面來說也有修行人和世間人兩種情況。世間人,夏天當土匪、冬季做盜賊,受苦受難、為非作歹來積財累物;修行人,起初從學習字母時就口口聲聲說“如果懂得知識,就可以養活自己”,動機一直專注著現世,上師和僧人憑著自己的能力,拿佛法和普通財物做交易,來謀得俗世財物。
接著是守護財產,白天當人,晚上當狗,不分晝夜一直小心提防怨敵盜賊猛獸……
增長財產,人們往往當有了一分財產就看能否達到十分,有了十分就著眼於百分上,有了百分又盯著千分。我們要心心念念想到諸如此類的痛苦。
對內在有情斷除貪戀的方法,如果廣修,就是四種厭世法,倘若略修,就觀修無常四際(即生際必死等)。
如果從自身來考慮,自己最初產生時,是孤單單一人,前世追隨而來的財物受用一無所有,親朋好友等都必然留在身後,無有一人會隨你而去往後世。既然初生時、命終時自己是獨來獨往,那麼現在也應該隻身居於靜處。
我們斷除了對身外之物和內在有情的貪執,棲身于寧靜的深山,在依於靜處期間,生活資具萬萬不要墮入兩邊。住所簡陋山洞中……衣食菲薄,以化緣維生,所得微薄,穿著屍林糞掃衣便可,不能墮入縱情享樂的一邊,也不能過分疲憊不堪,歷經危及生身性命的嚴重苦行折磨。千萬不要落入這兩個極端。
[1] 首先必須消滅嗔恨,當遇到不稱心、不悅意的事時:藏文原義用擬人的手法說,要活活把嗔恨餓死,當它得到不稱心不悅意的食品時。為了便於理解,翻譯時進行義譯。
[2] 此段內容藏文原詞句的意思是,做到身遠離,包括身體遠離憒鬧、心遠離妄念等,其中第一分為捨棄世間與放下忘念。按照意義,似乎稍有出入,所以略作改動,是否合理,請諸位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