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發殊勝菩提心-6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下面通過念誦來修煉:“樂時安樂回向眾,但願利樂滿虛空,苦時承擔他痛苦,但願苦海悉乾涸。”“但願等同虛空諸有情,離苦苦因成熟我相續,但願我之利益善資糧,為母有情悉得而成佛。”

在吃飯、睡覺、走路、安住等一切行為舉止中,依靠這種念誦來修煉。

再者,“三境三毒三善根”,如果擁有樂因及樂果、遇到苦因及苦果,尤其是出現破誓言等情況時,要斷除這些不幸的念頭,而依靠菩薩的善巧方便把一切轉為道用。也就是說,在擁有快樂之因和快樂之果的時候,要道用為菩提心的本體,以大慈心施捨樂因及樂果。在遇到苦因及苦果時,非但不成為菩提道的違緣,反而以大悲心取受,我們要千方百計努力通過這種方式把快樂痛苦轉成道的本體。也就是說,把樂因及樂果奉獻給一切有情,施捨世間八法的四種同品,取受苦因及苦果,坦然接受世間八法的四種違品。

抑制妄想[1]:當自己身體感到不適的時候,包括遭受一點頭痛之類不足掛齒的痛苦在內,都要想到:但願一切有情三有三界輪回的所有痛苦都承受在這上面,從而依靠我的這次頭痛代替一切有情所感受的苦楚;但願以我的疾病替代眾生的疾病;但願以我的疼痛替代眾生的疼痛;但願以我的死亡替代眾生的死亡。在感受苦果和萌生貪嗔癡分別念的苦因時,如果能夠以菩提心攝持,那真正是落到了實處。自相續的貪欲等分別念起初萌生、引發以後,就要想到:但願我的貪欲等這種分別念替代一切有情相續中的貪嗔癡等不善分別念驅使下的不善業等一切痛苦之因,一切有情的貪欲妄念成熟於我的相續,一切有情的嗔恨、愚癡分別念由我的這個分別念所替代,成熟於我的相續。但願一切有情離開苦果及貪嗔癡等苦因,所有苦因及苦果都成熟於我的相續,以此替代一切有情的苦因及苦果;但願以我的疾病承擔起眾生的疾病;但願以我的疼痛承受起眾生的疼痛,但願以我的死亡替代眾生的死亡;但願以我的苦楚代受眾生的痛苦。這樣觀想取受到自相續中。

再者,凡是與菩薩結緣者無不獲益,結善緣者即生成佛,即便是結惡緣者,也必然不再流轉輪回。在前面施受法的基礎上,要慷慨佈施自己所執著的(身體、受用和善根)三種事物,使它們成為一切眾生得樂的資本、離苦的條件。

首先是佈施身體:心裏這樣思維:我以往的所有身體都是毫無價值枉然空耗過去了,從今天起到證得究竟圓滿佛果之間,大到巍巍梵天帝釋,小至區區螻蟻在內,但願我所受生的上上下下的任何身體,不管是以信心、清淨心結善緣還是以貪嗔癡結惡緣的一切眾生,無論是眼見色相、耳聞聲音、身體接觸、心裏憶念,甚至僅僅領受到腐爛屍體的氣味,也願他們當中有病的病癒,著魔的除魔,身痛的消痛,內心痛苦的解除痛苦,意願有違緣的消除違緣,總之願消除三有三界輪回的一切痛苦,也但願能滅除作為痛苦之因的貪嗔癡等煩惱及煩惱引發的一切不善業,簡單一句話,但願能使一切有情離開苦因及苦果!再者,但願凡是眼見、耳聞、憶念、接觸我身體的眾生相續中產生增上生人天之樂直至圓滿佛陀之間的大樂——樂果,以及萌生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樂因。

接著是施捨受用,心裏思維:以往的一切受用都是毫無意義白白浪費掉,從現在起,從今日起,凡是我所擁有的下至乞丐手拿的木棒直至最終虛空藏的受用之間大大小小的一切受用,不管是以信心、清淨心結善緣還是以貪嗔癡結惡緣,凡是結善緣、惡緣的眾生以六根見聞覺知等,但願都能滅除他們的苦因及苦果,有病者病癒,著魔者除魔,消除身體的疼痛,去除內心的痛苦、解脫意願的違緣,消除貪嗔癡分別念的苦因,獲得增上生直至佛陀之間安樂的樂果,相續中萌生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的樂因。但願一切受用成為見解脫、聞解脫、觸解脫。願依靠三寶諦實力加持使這些發願能得以實現。

再有,三時積累的一切善根也是同樣,從小至微乎其微的隨福德分善直到究竟一切種智浩如煙海的無漏善之間的善根,不管是以信心、清淨心結善緣,還是以貪嗔癡結惡緣的眾生,凡是他們以六根結上緣,都如前一樣發具有實義的大願,虔誠祈禱三寶。

這以上自他交換的內容已經講解完畢。

接下來修自輕他重,在思維自他交換的基礎上,進一步屢屢串習,達到純熟程度以後,就要在付諸實踐上行持自輕他重,處在凡夫位也有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就像仁慈瑜伽上師那樣,這來自於世俗菩提心修煉達到純熟的力量。而真正的自輕他重,(登地以上才能做到,)證悟見道的智慧同時現前四平等性義,也就是證悟到自他勝義離戲平等性、證悟世俗如幻平等性、證悟佛與眾生平等性、證悟我與佛陀平等性,在那時,才到了能直接成辦他利的開端。如果頭顱被砍斷帶走,也只是視為糞土而別無他想,因此到了那時真正能做到自輕他重。在初學者的階段,必須通過修煉世俗菩提心來實現自輕他重。

斬斷我執的方法,包括以方便斬斷和以智慧斬斷兩種,首先要以方便斬斷我執,也就是通過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的途徑,最初依靠方便來斷掉自私自利的分別念,隨後憑藉依靠方便的方便生證悟勝義的智慧把我執斬草除根。起初,反反復複修行、抉擇世俗菩提心,然後要著重修煉勝義菩提心。對於一己之私的心念,是通過世俗菩提心壓制、依靠勝義菩提心根除。作為一個行人,畢生當中的實修法僅此菩提心就已足夠。

我們要清楚,不管享樂受苦都要轉為道用。身為一個人,絕不會永恆快樂或恒常痛苦,都是偶爾快樂偶爾痛苦,苦樂交織。當我們擁有快樂或遭受痛苦的時候,要把它變成菩提道的本體。倘若痛苦沒有成為行道的障礙,那就是菩薩的善巧方便。因此,身為菩薩,如果自己幸福安逸,會看成是不歡喜的事。當我們自相續萌生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這些安樂之因時,不可執此不放,要想到:這些會因為我一念之嗔而毀於一旦,所以為了使之永不失毀,提前就要佈施給有情。當處於痛苦之中,受到麻風、天花等疾病折磨,著魔中邪,被晦氣所逼,諸如此類的不幸此起彼伏,也要像在修皈依時那樣,認識到這是三寶的大悲所致,心裏想:我生生世世當中所積下的不善因、後世所要感受的一切業果,依靠三寶的大悲,在今生今世就得以成熟,但願以我一人的這種災難替代天邊無際一切有情感受的所有苦楚。當生起貪心嗔心等苦因時,也要想到這是三寶以大悲警告暗示我還有要捨棄的煩惱,但願依此承擔起一切有情的貪心等所有煩惱,從而使一切眾生的貪欲等所有煩惱和業成熟於我的相續。這樣一來,不管是苦因還是苦果,都轉為道用,成為菩提道的助伴,進而使無數劫的罪惡得以清淨,使資糧得以圓滿。
再者,當目睹破戒等惡劣的修行人時,要對他修施受法,而且要意識到自己的守戒必須依靠對治,好比烏鴉不敢吃活蛇一樣,如果我們沒有喪失正知、正念、不放逸的對治,就不可能導致彌天大罪之因的墮落。又如當碰到死蛇時,就連烏鴉也會如同大鵬鳥一般為所欲為。同樣,如果我們離開了對治,那麼微故細過也會成為墮落的因,由此可見必須要增強對治力。作為追隨雄師般如來圓滿佛陀出有壞的菩薩我,好似幼獅,對於一切所對治的墮落,要提高心力,堅忍不拔。如果對於自己嚴守戒律等進而使別人守戒等心懷耽著、傲慢、實執,那就是魔業了,因此務必予以斷除。就這樣發自內心自他相換。

在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菩提心的基礎上,獲得不為八風所動的威力以後再修自輕他重,心裏思維:我從今天起,不管獲得解脫也好,沒得解脫也罷,地獄、餓鬼、旁生等六道眾生的痛苦理當由我來承受忍耐,我的幸福安寧快樂的事等博施給一切有情……

對於上從有頂下至地獄之間的一切有情,修知母、念恩,萌發想要報恩的念頭。在希望他們離苦時念念想到:但願所有眾生遠離三苦的苦果及貪嗔癡等煩惱的苦因,以及由它所引發出的十不善業、五無間罪、近五無間罪、四重罪、八邪罪等苦因及苦果;如果他們遠離了苦因及苦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隨後虔誠祈禱三寶。即便這樣也無濟於事,但願速在當下一切眾生的苦果及苦因都成熟於我的相續,以心態和行為來取受眾生的苦因及苦果。如果有一個必定能成熟的辦法,那我甘願代替一切眾生的血肉、骨骼、病痛、死亡等,如果墮落到地獄之處,那麼地獄一切眾生的痛苦都由我來感受。

或者觀想:根據眾生一一的數目,我的身體也變得多如其數,而作為某某眾生的替身,感受所有痛苦也甘心忍耐。

或者觀想:我的身體變成龐然大物,遍及三界六道一切處所,上身感受普及善趣的行苦變苦為主的一切痛苦,從而使善趣的所有眾生離開痛苦。再觀想:下身主要感受三惡趣的苦苦,從而使三惡趣的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從地獄等分門別類的一一痛苦開始細緻入微加以思維,把這些痛苦承受在自相續中,使淪陷那裏的眾生遠離所有痛苦,享受人天善趣果報直至圓滿佛陀之間的一切安樂,一一眾生悉得成佛。到最後,一切眾生成佛時,想到那些眾生是依靠我的善根而得以成佛的,我實在喜出望外。

我們還要生起這樣的想法:在漫漫歲月裏,就算是為了一個有情需要在盡恒河沙數劫裏安住,也甘心情願忍耐。心裏要想:但願一切眾生的痛苦成熟於我的相續;行為上,我僅僅以意願和嚮往但願一切有情的痛苦成熟於我身心上。作為痛苦之因的所有業和煩惱成熟於我身心上,我的幸福安寧快樂的事通通為眾生的利益而回向,奉獻給眾生。以大慈心施捨:從今天起,我的身體、受用、三時積累的一切善根無不奉獻一切眾生,其數量盡大地的微塵數、極其可觀,是以想佈施的意願奉獻、回向。既然佈施了這一切,那就不能再出爾反爾,對於這個身體,一切眾生把轡頭放進口裏,把鞍子韝在背上,諸如此類,不管做什麼不樂意的損害,都是理所當然的事,一切都取決於那些眾生,如果再說“我的身體……”把它執為我所,那顯然不是菩薩的風範。如果把身體受用以及善根,毫不吝惜、毫無貪戀地施捨給一切眾生,那麼直接是利益眾生,間接是利益自己。
以上這些是不退失願菩提心的方便法。



[1] 抑制妄想:也就是說,在遭受痛苦時,要轉為道用,不能顛倒執為不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