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首先發願:但願一切有情具足增上生人天果報直至圓滿佛陀之間的快樂——樂果和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等樂因。隨之希求:如果他們能夠具足樂因及樂果,那該多好。接著發誓:我一定要使他們具足樂因及樂果。然後虔誠祈禱三寶。首先緣於增上生等快樂之果而具備三種關聯並虔誠祈禱,隨後緣于信心等快樂之因而具足三種關聯並虔誠祈禱。從今日起,就必須依靠意樂和行為來平等饒益我和一切有情。
心裏想著“我和眾生一起成就佛果”,實際行動上,也一同修行佛果,也要一起遣除痛苦。虛空遍及之處充滿有情,有情遍及之處充滿業感痛苦,被業感痛苦逼迫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做過父親、母親等,從更親密的關係而言,未曾當過母親的眾生一個也沒有。當母親的次數不僅僅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議次。假設把這個大地的土摶成棗核大小的丸子,當整個大地的土已經用完,可是作為一一眾生母親的邊際還沒有到頭。作為母親,全部是以深情養育我。接著需要感念母親的恩德:一是生身之恩,二是賜命之恩,三是給財之恩,四是教世間知識之恩。從而生起想要報答恩德的念頭:這些有情雖然所求的就是快樂,可是對快樂之因的善法和正道全然不知,也沒有指引宣說的善知識,即便是有,他們也不如理奉行善知識的言教,以至於快樂之果的增上生人天安樂直至圓滿佛陀之間的一切安樂,他們一無所有。儘管所有眾生都不想受苦,可是卻遭受著三界輪回三苦的苦果直接危害、集諦業和煩惱間接危害,緣于這一切眾生而平等觀作母親,這是舍無量心;緣于不具備快樂的眾生希望他們具足樂因及樂果,這是慈心;緣於具足苦因及苦果的眾生希望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這是悲心;我和一切有情是母子關係,作為孩子的我必須要關注母親的疾苦,如果不需要子女關注,作為母親的有情各得其樂,那麼我絕不會悶悶不樂而大發嫉妒,必然感到歡喜,而不會無動於衷,會滿懷喜悅之情,這是喜無量心。
以上四無量心入定後得時,知母、念恩必須一一修行。隨後,再想到,這些有情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我的頭痛那是天人的痛苦;喉嚨痛,那是非天的痛苦;心臟痛,那是人的痛苦;腹部等下身疼痛,那是三惡趣眾生的痛苦。為此痛苦是一定要去除的,正如腳痛需要用手來消除一樣,有情所求的是快樂,而不想受苦,所想所行背道而馳的有情真好似徘徊在空空荒野中舉目無親的盲人一般,我如今遇到了大乘上師和大乘佛法,由此明曉利害關係,但願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如果他們遠離了苦因及苦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為了使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虔誠祈禱三寶。心裏要想到一起遣除自他的痛苦,行為上必然一起去解除痛苦。如果眾生的頭痛,作為菩薩必然會痛心疾首。
行為上,比如,當在雪裏行走時,我自己有一雙鞋,如果另一人沒有鞋,那就要把一雙鞋分給他一隻,自己一隻,(他的一隻腳和我的一隻腳)兩隻腳同時在感受痛苦,另兩隻腳在一起享受安樂。所以,有情的快樂我必須要成辦,有情的痛苦,我必須要遣除,不需要我關注,他們各享其樂,就如同我的幼子在享受增上生的快樂,中子在享受聲聞緣覺的安樂,長子在享受佛陀的安樂,無需我兢兢業業,無需我下功夫,對於眾生享受的快樂之果要滿懷歡喜之情。對於眾生得到的信心等快樂之因要滿懷歡喜。心裏想:如果他們的這種幸福安寧永不失去、永不衰落與日俱增,那該多好。從心態方面這般修歡喜心。從行為上,也需要這樣一起去成辦快樂。如果廣修,那就完整無缺地修四無量心。或者,如果略修,就修慈心與悲心二者,或者只是修希望離苦的唯一悲心。
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引生出三輪現而無自性的空性定解。
簡而言之,華智仁波切親口說過:“如果快樂,同樣做花喜鵲,如果痛苦,同樣當黑烏鴉。”意思就是說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修自他平等是道位時從心態和行為兩方做到平等和果位時證悟自他一切法為等性的方便。因此,自他一切的一切從法性空性的側面是平等,從空性顯現的側面是平等,從世俗顯現的側面是平等,從現空雙運的角度是平等,這是修行顯宗的等性義。如果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已經修行很成功,那就該修自他交換菩提心。
[1]華智仁波切這樣講道:打個比方來說,成群的牧童如果只有一個氊子,那在自他平等的時候,就相當於自他一起來蓋這個氊子的階段。到了自他相換時,就要把那個氊子給其餘所有人蓋,自己跑到外面呆在雨裏。所以,在修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時,如果有什麼過失災難,主要由自己來承擔。現在必須要驅逐我執這個厲魔,就把自他交換的意樂,取名為驅魔儀軌。修行自他交換時,最初,先要知母、念恩、生起想報恩的心念,一直觀修達到標準為止。這位母親,起初在我無衣可穿時,她得到一件衣裳也給我,我口中無食,哪怕有一點點兒美食也是給了我。所有財產受用毫不吝惜地給予了我,就算是讓我登上轉輪王位,她也不會覺得給予得太多。一切幸福安寧、快樂的事物通通圍繞著我。苦難罪業惡語等一切苦楚,母親她自己默默承受;所有虧損失敗母親自己承擔,一切利益勝利奉獻給孩子。
現在,該輪到作為孩子的我了,母親的痛苦,務必要由我來遣除,以大悲心來代受,想一想母親有沒有快樂、有沒有痛苦,她無有快樂只有痛苦,她被現世的生老病死的痛苦追逐著,中陰的痛苦連接著,轉生後世的痛苦在等候著,她正被三苦之果所折磨著,還有貪嗔癡和它所產生的十不善的痛苦。但願她遠離這樣的苦因和苦果。如果她遠離了苦因和苦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她遠離苦因及苦果;要遠離苦因及苦果必須虔誠祈禱三寶,通過念誦“奇哉三寶大悲尊……上師如來眾生怙……勇士您具大悲力”來祈禱心想事成。當然,只是遙遠地呼喚起不到有利的作用,但願深恩母親的苦因及苦果,速在當下、就在此地、就在此坐墊上成熟於我身;如果能成熟於我身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她的苦因及苦果成熟於我身;為了做到這一點,虔誠祈禱無欺皈依處的三寶,願您以大悲威德力關照。但願我現在微乎其微的快樂直至暫時佛子菩薩的安樂和究竟圓滿佛果之間的一切安樂,速在當下、就在此地、就在此坐墊上,成熟于大恩母親的相續中,如果能得以成熟,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之成熟,為了做到這一點而虔誠祈禱三寶。
為了便於更容易修成,應該這樣結合呼吸來觀想:老母的苦因及苦果,以黑氣的形象向這邊呼過來,與之同時和我自己的氣一併從鼻孔吸進體內,如此一來,我就具有了苦因及苦果,老母離開了苦因及苦果,如同太陽脫離了羅睺羅的危難一般,母親的痛苦要由我來承受。心裏要想:母親的痛苦我要承受,在行為上,母親的痛苦我來遣除。反反復複加以思維。
之後以大慈心施捨:但願母親具足增上生決定勝之間的安樂;如果她具足這些安樂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具足這些安樂;為了使她具足安樂,虔誠祈禱三寶。但願母親具足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這些樂因;如果她具足這些樂因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她具足安樂之因;為了使她具足樂因,虔誠祈禱三寶。僅僅是這一點也不能饒益她,還要觀想:我身體的快樂、內心的快樂等增上生決定勝之間的樂果和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的樂因一併奉獻給慈母,回向給慈母。在觀修“我來奉獻、母親獲得”的時候需要結合呼吸來觀修:我的福壽榮華、身體受用、幸福安寧一切快樂的事物以白氣的形象就如同香、煙冒出一樣,從鼻孔中出來,氣向外排散運行的同時,母親一併向內吸氣,由此我離開了樂因及樂果,母親如同身上穿衣一般獲得、擁有了樂因及樂果。心裏要想:為老母謀取樂因及樂果,行為上必須從細微的快樂起為老母成辦。
之後對自己的父親、同胞兄弟等等,逐步修行慈心,希望他們具足暫時增上生等直到究竟決定勝之間的安樂;如果他們能具足這些安樂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具足這些安樂;為了使他們具足這些安樂,虔誠祈禱三寶。但願他們具足信心、出離心、珍寶菩提心這些快樂之因;如果他們具足這些樂因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具足這些樂因;為了使他們具足這些樂因,虔誠祈禱三寶。再觀想自己的身體受用及善根施捨給他們。在結座時修三種關聯:但願遍佈虛空際的一切有情身體的病痛、心裏的痛苦、意願的違緣、墮落的罪業、一切障礙速在當下成熟於我的相續;如果能夠成熟於我的相續,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的所有這些罪業、痛苦成熟於我的相續;為了能做到這一點,虔誠祈禱三寶。隨後觀想:眾生的一切墮罪以黑氣的形象從自己的鼻孔而入,滲透融入到內心中愛重執著我的這個厲魔當中,就好似氆氌放在染料中一樣,它具足了苦因及苦果。對一切有情愛重、珍惜,把他們看作至關重要、至珍至愛、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最終,為了容易修成,結合呼吸等觀修法都與前面是相同的。
接著修喜心,心裏想:我們母子二人中母親的快樂,作為孩子絕不會心生嫉妒,因此心中滿懷喜悅,行為上只會為她去謀取快樂,而絕不會以嫉妒心驅使給她造成痛苦,所以必須要成辦快樂。把牟取一己私利的心態和行為,看成是不足愛重、無足輕重、不值珍惜、不足為喜、無關緊要的,務必要驅逐牟取自利心行的這個厲魔。但願一切眾生具足安樂;如果他們具足安樂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具足安樂;為此虔誠祈禱三寶。心裏觀想:我的福壽榮華、身體受用、幸福安寧所有快樂的事都回向給一切眾生,佈施給一切眾生,施捨給一切眾生,但願他們獲得;如果他們能夠獲得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們獲得。為此虔誠祈禱三寶。在觀想時也結合呼吸來修,以上修法必須從心態和行為兩方面來修行。
自他交換歸根到底就包括在“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當中。既然它是菩提心,那必然具備兩個條件。所以,以大悲心取受(虧損失敗),是以悲心緣有情的第一個條件,以大慈心施捨(利益勝利)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
交換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執著相交換,一切眾生是我,三善趣是身體的上身,三惡趣是身體的下身,必須把眾生執著為我。或者,一切眾生是我的母親,我作為孩子,“一切眾生是我的母親”是把眾生執為我所。
二是愛重交換,要放下以往愛重自己的心態,現在要珍視一切眾生,把他們看成是至關重要、至珍至愛,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
三是苦樂交換,以往,一切利益勝利通通圍繞著自己,所有虧損失敗都圍繞著他眾,一切溫暖自己去取受,所有寒冷給予別人。現在,也就是從今天起,要將一切利益勝利通通奉獻給他眾,所有虧損失敗全部自己取受,一切溫暖奉獻給別人,所有寒冷自己面對。總而言之,凡是幸福安寧快樂的事都給予其他眾生,其他眾生的所有痛苦由我來承受。結合呼吸等觀修法依然如前。
(四是自他交換[2],)本來無有自己,我們卻執為自己,原本無我反而執為我,這種執著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我的心是前世在天界等漂泊不定的神識,如果想到身體的因,那就是因和緣,因是前世之因,也就是善不善的因,緣是父母的精血,風心進入父母精血之間使身體得以形成,這顆心也是其他的心,這個身體也是將其他的身體執為我,將以前、現在、以後執為我的這種我執從無始以來一直串習,為此世間八法同品方面的利、稱、譽、樂始終圍繞著自己,以至於利益勝利都是歸屬於自己,虧損失敗給予他眾,而世間八法違品方面的衰、譏、毀、苦圍繞著別人,其實就是以這種過失造成我們漂泊至今。所以,現在絕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要把牟取私利的過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懂得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把他人當作自己,設身處地推己及人,進而做到“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依靠這所有眾生的恩德,生生世世能獲得具足十八暇滿的人身,究竟證得圓滿佛果。我自私自利的心久經熏習,以它的過患導致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一直漂泊,現今仍然要沒完沒了地漂泊下去。為此務必要深思愛重他和珍惜自己的功過。
[1] 本來,藏文此處,有一句“在涉及到自他交換之際”,但根據上下文似乎不合適,因為華智仁波切所說的內容涉及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換。
[2] 自他交換:本來上面說是四個交換,但藏文中沒有提到第四個。根據意思,以下這段內容似乎是講自他互換位置,本人如此理解,合理與否,請諸位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