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發殊勝菩提心-4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世俗菩提心必須依靠儀軌生起。儀軌有中觀和唯識或者甚深見派和廣大行派兩種,不管按照哪一種儀軌,都包括加行前行法、正行立誓和結行自他歡喜三個步驟。

第一、加行前行法:先積資淨障,按照寂天菩薩的意趣,要施捨自己擁有執取的身體、受用、善根這三種事物。中觀宗承許世俗菩提心由積累資糧中產生;唯識宗認為它是由澄清的心中所生。也就是說,通過七支供積累資糧,隨後修四無量心,接著再施捨三種擁有執取的事物,對這三種事物斷掉執著,就是斷派的實修法,也是這裏講的修心法。

正行立誓:在沒有祈禱三垂念之前,要從虛空遍及之處充滿眾生……知母、念恩、想要報恩,具備以悲心緣有情和以智慧緣菩提這兩點而觀修。再進一步歸納,就是為了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珍貴的圓滿佛果,我發殊勝願菩提心,盡己所能修學行菩提心,隨之祈禱三垂念,即“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十地菩薩摩訶薩眾及諸位大金剛持上師垂念我”,接著是具有三種特點的皈依,念誦“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以三皈依作為基礎。
以上這兩者是加行法。

第二、正行立誓包括三個步驟,念誦:“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其中第一頌的前兩句是說佛菩薩往昔如何發殊勝願菩提心,後兩句講發殊勝行菩提心,所以指明了我們所效仿的對境。接下來的一個頌詞是說我也隨學佛菩薩發殊勝願菩提心並盡己所能次第修學作為其因的六度。一邊觀想一邊念誦以上兩頌三遍,結尾時觀想諸佛菩薩說“此乃方便”,自己回答“善哉”。這時心裏想到已經得到戒體。

得戒體的界限,“得界[1]三次念誦際”說明是在念誦三遍剛剛結束時生起戒體。
第三、結行使自他生歡喜,“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吾當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就在今天的此時此刻,我所擁有的人身有了價值,獲得了人身,並不是罪得,是善得。到底是怎樣的呢?今天我的相續中生起了佛種姓的珍寶菩提心。成為佛陀之子身的繼承人、受持語寶藏者、持受密意者,也成了能救度剩餘所化眾生的佛子菩薩。現在我無論如何,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噁心歹意玷污沒有自私自利過失唯是功德莊嚴的這一尊貴種姓,必須要著手於合乎殊勝種姓的事業——菩薩行。一旦相續中生起了這種珍寶菩提心,那就好似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在垃圾堆裏得到了如意寶而萬分慶倖一樣,想到我的相續中生起了珍寶菩提心,真是喜不自禁。

令他生歡喜:“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飧成佛樂,普願皆歡喜。”我在今天的日子裏,也就是“此年此月此日此時”,于佛菩薩面前,以暫時的人天果報和究竟圓滿佛果的安樂來宴請一切有情作為上賓,但願天、非天、人、非人等六道眾生您們皆大歡喜。隨後觀想:山神、樹神、林神等等直至色究竟天之間輾轉相告說:“在某某地點、某某人說是要把我等都安置在暫時人天果位和究竟圓滿佛果,但願普皆歡喜”。所有眾生都已聽聞。既然如此,倘若以後仍舊出現犯墮罪等情況,那勢必成了慚愧之處,被人所恥的對象。自從發起殊勝菩提心到沒有出現根本墮罪之間,名稱上也轉變成“即刻得名諸佛子”,意義上轉變為(“世間人天應禮敬”),不僅僅成為包括天等在內的眾生之主,而且也是本師佛陀應禮、應供的對境。金剛手菩薩扛在肩上作為本尊、護白法的梵天等淨居天神吉祥怙主七十尊[2]等等予以保護,居於何處消除貧困諸如此類的所有功德會一舉而得。這樣的菩提心雖然容易發起,卻難以生起。因此,我們一定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從四無量心或慈心和悲心或者唯一的悲心開始修。如果自食其言,背棄承諾,那並不是像破了別解脫戒騙一騙五六位親教師、軌范師,一旦退失了菩提心,那麼相續中同時犯下四黑法,也就是欺騙了應供,欺騙了所有佛菩薩,以諂誑的行為欺騙一切有情,總而言之就像騙狗一樣欺惑所有聖者和凡夫,犯下非常嚴重的彌天大罪。

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如雲:“若有成佛彼足矣,若無成佛無計施,成佛無誤之種子,勝菩提心願生起。”意思是說,如果具備了菩提心,那麼成就佛陀的條件一切齊全,如果沒有菩提心,那就無計可施了。其中的“種子”是指佛性,佛性有自性住佛性和隨增長佛性兩種,自性住佛性是指一切有情相續中所擁有的如來藏智慧,隨增長佛性(即修行生佛性)是指世俗菩提心。在修行佛果的過程中,自性住佛性是因,隨增長佛性是緣,因此佛性猶如種子。

相續中生起這樣的一顆心,正如前文所說,就擁有名義轉變的功德、以妙樹果實比喻的所有善根都趨入大乘的功德、勝過有被菩提心攝持的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之果實只是享受一次樂果就會窮盡的功德,有這三種功德。哪怕僅僅是供一盞燈,但如果緣佛果來供養,那麼善根將因為佛陀的功德數(不可思議)、眾生的數目(無量無邊)而與日俱增。積累了無間罪定業的人,相續中如果生起了珍寶菩提心,只需要線上團彈起般短暫的時間裏墮入惡趣。殺人奪馬、放火燒宅之類的所有不定罪業,在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一瞬間就如同劫末火焚燒草堆般一掃而光。所以,它能將業和煩惱的障礙從根本上剷除,逐漸去除所知障。有關此類的詳細功德利益,在《華嚴經》中有闡述;不詳不略的功德,在《入行論》第一品有說明;簡略的功德,誠如彌勒菩薩所說:“阻塞惡趣道,顯示善趣道,引至無老死,頂禮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隨時隨地憶念菩提心的功德,就不會退失菩提心,也不會出現犯根本墮罪等情況。為此,在發心開端和結尾令自他歡喜時都要憶念。

“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分別是願菩提心的學處和行菩提心的學處。已生不退失的方便是願菩提心,能失毀菩提心的因是謀取自私自利的意樂和它的助伴嗔恨心,這兩者能使菩提心退而不增。如何退失呢?如果失壞了願菩提心的兩個條件中任何一個,就已經犯了根本墮罪,即使支分的其他墮罪沒有失毀,也無濟於事,就像樹根已斷樹枝自然傾倒一樣。如果失壞了根本,則難以恢復,假設失壞了支分,則容易恢復。怎麼才算失毀兩個條件呢?也就是捨棄有情和捨棄遍知。

捨棄有情:對於加害自己或者殺害父親的兇手,或者雖然不是兇手,卻是自己不喜歡的某人說“你對我如此這般……”,當時終歸是由自私自利心念所引起的。當生起嗔恨心之際,就會互相捨棄。可見,自私自利的心態和嗔恨心這兩者能失毀以悲心緣有情這一條件,比如從許多捆在一起的棍棒中取出一個,那其餘所有的棍棒自然東離西散。同樣,捨棄了一個有情,即便沒有捨棄其他有情也於事無補,已經犯了根本墮罪。

捨棄遍知佛果:就拿一個佈施為例,所佈施的事物頭顱、肢體,佈施的對境一切眾生,時間是在輪回未空期間,數目是每一位元眾生沒有不得到盡微塵數頭顱肢體的。依此類推,持戒等也需要如此成就。我等大師曾經在菩提樹下就佈施過超過大地微塵數的頭顱肢體,在其餘地方就不言而喻了,佛陀是這樣修學六度萬行的,我們也要效仿而學修。在積累資糧的過程中,資糧道、加行道者,也會因為害怕魔障而歎息道:唉!我實在修不了如此大的成就,還不如修行聲聞緣覺阿羅漢的果位呢!沒有領受見道的所證萬法如幻境界而捨棄遍知佛果,歸根到底也是從資糧道加行道起首先就謀求私利的心行所導致,顯宗的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也會依靠這一己私欲的念頭而失掉。與密宗的上師和道友發生矛盾而破誓言,歸根到底也是由謀求自我欲望的心行所致。所以,我務必要念念想到前面所說的謀求私利的過患和珍寶菩提心的功德。

簡而言之,就是寂天菩薩所說的“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能仁圓滿佛陀出有壞全心全意追求的是利益他眾,結果證得了圓滿佛果,而所有凡夫俗子從無始以來一直成辦自我利益,結果仍舊停留在成辦一己私利上面,到頭來還是沒完沒了地流轉。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快樂是由利他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所得,誠如月稱菩薩所說:“聲聞中佛能王生,諸佛複從菩薩生,大悲心與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今生後世大大小小的痛苦,也就是三界輪回的一切痛苦通通歸結于成辦私利的心行。為此,把這個自私自利取名為厲魔。就算是母牛的奶沒喝到嘴,人們也會習慣性地認為那是妖魔在作怪,那麼自私自利的這種心念使暫時佛子菩薩地的功德和究竟遍智果位的一切功德到不了我們自相續中,它才是真正的大魔頭。要驅逐這個厲魔,就該把菩提心立名為驅魔的儀軌。那要怎麼驅逐它呢?就是修煉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和自輕他重的菩提心,從而能達到不退失菩提心並把成辦私利的魔王驅逐出境的目的。

其一、修自他平等:正是由於從無始以來沒有做到自他平等,才導致對我和我方貪戀,對仇敵和敵方憎恨,現在必須要對我和我方放下貪愛,對他和他方放下憎恨。這兩者的根本實際上就是牟取一己私利的心態和行為。所以,認識到它的過失以後,就絕不能再一如既往,而務必要做到自他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如何做到患難與共、風雨同舟呢?心裏思維:天邊無際的有情是我的母親,我作為孩子,我們之間是獨母獨子的關係,我們母子二人該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如果想到這一點,就不會有成辦自利的心念,自私自利的心態自然銷聲匿跡。

一切有情都是我的家人,我們母子平等渴求快樂,同樣不想受苦,要懷著大慈心一起成辦我和一切有情的安樂,心裏務必具備“有福同享、同難同當”的願望,行為上必須一起成辦快樂。一切有情雖然都希求快樂,可是卻對修行快樂之因的善業和正道一無所知,也沒有如理宣說的善知識,即便是有善知識,他們也不依教奉行。我如今有幸得見善知識,遇到大乘法,與瞭解取捨道理的上師善知識善友朝夕相處,也算得上是個修行人了,如果能做到,那我一定要去成辦一切有情的快樂。



[1] 得界:是指得戒全的界限。
[2] 吉祥怙主七十尊:藏文中說是七十尊,但在《大圓滿前行》中說是吉祥怙主七十五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