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發殊勝菩提心-3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修悲無量心:按照華智仁波切和阿底峽尊者的觀點,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如果依照持明無畏洲的意趣,那就觀想羊只等待宰的眾生,或生病的患者或是痛苦者,把他當成自己或者自己的母親來觀修。不管按照哪種方式修都可以。就初學者從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觀修而言,把母親的身體了然觀在自己的前面。首先知母,她不只是一次而是許許多多次當過自己的母親,對我有生身、賜命之恩……而且,給予我財產:深情的母親含辛茹苦,歷經萬難,不分晝夜(白天當哨兵,晚上當巡邏)撫養呵護……教世間知識:我不會說話母親教我說,不會走路教我走,不會吃飯教我吃,不會穿衣教我穿。從我孩提時代、少年時代、青春美滿……凡是她會的懂的都通通教給我。

從佛法方面來說,難得的暇滿人身也是母親所生……生起想要報恩的渴望,對我恩重如山的母親有什麼所求、她想要什麼呢?她所求的想要的無非是快樂,可是她卻不知道修行快樂的因——信心、出離心、菩提心,也沒有宣說的善知識,即便是有一位法師,可她也不會依照其言教修行,而把快樂之因的一切善法視為不共戴天的敵人一般摧毀無餘。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儘管她不想受苦,但是卻糊裏糊塗地造痛苦之因的不善法。如雲:“眾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不願意感受三有三界輪回的一切痛苦,甚至微微火星落在身體上或者紮小小刺兒之類微不足道的痛苦也不想遭受,可是卻屢屢造作痛苦的因不善業,身體所行是不善業,口裏所說是不善業,心裏所想是不善業,如此一來,心中所想與實際所行背道而馳,直接受著苦諦損害,間接受著集諦危害,今生的痛苦作為護送者,後世的痛苦作為接應者,中陰的痛苦作為連接紐帶。

母親她不僅僅是具足這樣的苦因及苦果,而且單單為了我,也是和人廝打、和狗拼打,甚至僅僅因為弄死我頭上蝨子的果報就要漂泊在地獄那漫無邊際的痛苦中。對痛苦之因的不善過患一無所知,對善法的功德利益也全然不曉,夜以繼日連續不斷遭受痛苦的大恩母親真是悲慘!實在可憐!這是悲心的所緣或者對境。但願母親離開三有三界輪回的苦果;如果母親能離開三有三界輪回的苦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離開三有三界輪回的苦果;為了使她離開苦果,虔誠祈禱無欺的皈依處三寶,願您以大悲關照。但願母親離開一切業和煩惱的苦因;如果母親能離開一切業和煩惱的苦因,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離開一切業和煩惱的苦因;為此虔誠祈禱三寶。就這樣,觀察、安住輪番來修。

隨後,從父親、姊妹……父族親屬……逐步觀修,最後普及到虛空所遍的一切有情,這所有眾生都充斥著三苦,也就是遍及三惡趣的苦苦、遍及人天善趣的變苦、遍及色界無色界的行苦,尤其是人類被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及生老病死等等今生的痛苦所追趕著,被後世的痛苦等候著,由中陰的痛苦銜接著。但願一切有情都遠離這樣的苦因及苦果;如果一切有情都遠離了這樣的苦因及苦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一切有情都遠離這樣的苦因及苦果;為此而祈禱三寶。

修無緣的悲心,就是引生出三輪現而無自性的定解。

修喜無量心:首先也是對自己的母親,從知母、念恩、想要報恩開始修,再修希望她具足安樂的慈心和希望她遠離痛苦的悲心。接著,再觀想自己的母親,有吃有穿、有住宅有臥具,有財產有受用,有權有勢,有地位有名聲,擁有點點滴滴的幸福快樂,這是所緣或者對境。行相或心態:把這看作是值得歡喜、大有必要、不可缺少的,修歡喜心。但願母親所擁有的微乎其微的樂果及善業的樂因,永不失去、永不衰落而蒸蒸日上,永不離開善業的樂因及樂果;如果母親不離開善業的樂因及樂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不離開這一切;為此虔誠祈禱三寶。但願母親不離開如此所擁有的一切樂因及樂果,蒸蒸日上,直至暫時增上生人天果報、究竟決定勝解脫及遍知佛果之間與日俱增;如果能夠與日俱增,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其與日俱增;為此虔誠祈禱三寶。就這樣,觀察、安住輪番交替而修。
無緣的喜心:就是引生出三輪現而無自性的定解。

在座間階段,隨時隨地對凡是幸福安寧的有情不生嫉妒,而滿懷欣喜。對於具備聞思修行的道友等眾人,也但願他們不離開這樣的所有安樂功德,但願他們永不離開這些功德而蒸蒸日上,如果他們不離開這些功德那該多好。這般修喜心,有使自相續聞思修行不衰不退的必要。一切有情是母親,我作為孩子,本來,母親的一切安樂該由子女來實現,對於不需要我去成辦而有情各得其樂,只能是滿懷喜悅之情,而根本不會有嫉妒之心。

第二、發殊勝菩提心。

發殊勝菩提心包括本體、分類、發心方法三個部分。
其一、菩提心的本體:具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就是發菩提心的本體,正如補處彌勒菩薩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第一個條件或第一層含義就是心想: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以悲心緣眾生。後一個條件或後一層含義就是心想: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而獲得珍貴的圓滿佛果,這是以智慧緣正等菩提。具全這兩個條件,必須具備既不雜有只想到眾生離苦而沒有想到獲得佛果的一般悲心,也不雜有沒有緣眾生痛苦而只是想到要獲證佛果的慈心這兩個條件或兩層含義。

其二、菩提心的分類:依靠心力的差異有三類,這三類在以悲心緣眾生的條件上沒有差別,而是在後一個條件(以智慧緣佛果)上安立的,一是希求我先成佛,這是大希求或者如國王之發心;二是希求我與眾生同時成佛,我不先成佛不把眾生遺留在後一起成就佛果,即是如舟子或妙智慧之發心;三是我從無始以來一直在作意自利、牟取自利停滯不前,導致漂泊至今,如果仍舊牟取自利,那必然無有盡頭地漂泊下去。所以現在不管我何去何從,先要將一切有情安置在圓滿佛位,我不管獲不獲得佛果都可以,以珍寶菩提心降伏作意自私自利的這個妖魔鬼怪而希望其餘眾生獲得佛果,這是無喻之發心或如牧童之發心。所有的比喻都簡明易懂。如此一來,下根者在三十三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中根者歷經七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上根者歷經三大阿僧祇劫證得佛果。

按照地的界限來分,在資糧道和加行道,稱為信解行發心,因為儘管相續中生起了真真切切的世俗菩提心,可是對於勝義菩提心,只是以總相的方式理解或領受,而並沒有現量證悟,為此叫做勝解行發心。從一地到七地之間,稱為增上清淨意樂之發心,入定時滅盡染汙意而在後得時偶爾萌生細微的我執,然而不會成為道的違緣,所以叫做增上清淨意樂之發心。三清淨地的階段稱為異熟之發心,先前資糧道、加行道時所發的一切願現在得以實現,就像秋季莊稼成熟一樣,是成辦廣大他利的時間,為此稱為異熟之發心。佛地稱為斷障之發心,因為煩惱障所知障連同習氣通通斷盡,雖然以前發世俗菩提心“乃至菩提果”的承諾之時已過,可是由於勝義發心以得而不失的方式上具存在,另外還因為是令無量有情發心的開端,由此才叫發心的。

資糧道加行道,雖然有清淨的世俗發心,但勝義發心,作為資糧道者只是瞭解,加行道者只是領受。本來,見解有現量的見解和比量的見解,在資糧道、加行道階段屬於比量的見解,為此是勝解行發心。加行道勝法位是無間智慧,相續中生起它的後一刹那就步入見道,如果按照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從資糧道到見道之間需要一劫,見道就是現見法性真諦的第一“極喜”地,自利方面現量證悟智慧,他利方面等持神變運用自如,依靠劫轉變成刹那、刹那變成劫的自在神變能成辦廣大他利,為此稱為極喜。在不清淨七地時,直接斷除煩惱障,間接減少所知障,所以在七地以前並沒有斷除染汙意,由此叫做不清淨七地,在後得時會出現個別細微的自利分別念,但它自然而然清淨或者消失,行為上並沒有成辦自利,為此是增上清淨意樂發心。

所謂的三清淨地,由於刹土、行境清淨,在三清淨地,煩惱障無一遺留,從第七地已經斷完,在三清淨地階段,斷除所有粗細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續末際,無餘斷除殘餘的習氣障,這是異熟發心。其中第一刹那依靠對治法——金剛喻定的智慧無餘斷除剩餘的習氣障,接著在第二刹那轉依成一切種智,即是斷障之發心。此處說它是刹那並不是以自本體來講的,是從對對境起作用方式的角度而言的。關於二障,自宗的觀點,《寶性論》中說:“吝等分別念,許為煩惱障,三輪分別念,許是所知障。”貪心等煩惱是煩惱障,對三輪耽著實有,承許是所知障。新派認為,煩惱障和所知障是同體存在的,實執是煩惱障,如此一來,煩惱障變得越來越細微,就是所知障,所知障變成越來越細微就是習氣障,比如,麝香(表示煩惱障),裝麝香容器上的氣味(表示所知障),容器上的氣味變得越來越微弱(表示習氣障)。

從本體的角度來分,有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如雲:“世俗勝義別,二種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在分別念上發起並收攝於分別念中。勝義菩提心,是分別念的運行隱沒於法界的智慧。

世俗菩提心又包括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類。首先為得果位而立誓,是願菩提心;想要修行得果的因或方便的六度之心願,在因上立誓,是行菩提心。我必須要以這兩種誓言的鐵鉤鉤住。

世俗菩提心需要依靠儀軌生起,勝義菩提心,雖然密宗裏說依靠儀軌生起,但那是指勝解道用,而並不是指真正的勝義菩提心。真正的勝義菩提心,必須借助三殊勝而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關於三殊勝,《經莊嚴論》中說:“令佛生歡喜,積累福慧資,不分別法智,生故許殊勝。”[1]殊勝包括攝持殊勝、隨修殊勝和證悟殊勝三種。

其中攝持殊勝包括內外兩種,外攝持殊勝是從加行道開始至見道之間,常常令上師和圓滿佛陀滿懷喜悅之情,而不令其心生厭煩。內攝持殊勝,是以大悲、智慧攝持。隨修殊勝,即積累資糧,也就是積累有現福德資糧和無現智慧資糧。證悟殊勝,生起不分別其邊的智慧,是指現見見道的智慧。可見,勝義菩提心必須憑藉真正修行的力量才能生起,也就是依靠攝持殊勝、隨修殊勝和證悟殊勝來產生。



[1] 唐譯:親近正遍知,善集福智聚,於法無分別,最上真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