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接著就要念恩,只要是母親,就必然有著深恩厚德,無恩無德的母親是不存在的,哪怕是變成了鷂鷹和豺狼等兇殘猛獸的崽兒,當母親的它們是殺害別的眾生來深情養育自己的孩子。不用說轉生為豐衣足食應有盡有的富家子弟,就算是投生在乞丐之家的時候,恩重如山的母親,以啟明星做帽子,用白霜當鞋子,以畢宿星做鞭子,腳上的血流在地上,手上的血灑在石頭上,臉肉給人,小腿肉給狗。也就是說,母親披星戴月,早出晚歸,孜孜不倦,嘔心瀝血,歷盡艱難,飽經滄桑,甚至不顧臉皮,用痛苦和罪惡換來的乞討食物當中,哪怕有指頭大小的油脂,她會馬上給我,即便只是得到了一個破破爛爛的墊子,她也會把稍微結實的地方給我做成衣服或補丁,諸如此類。母親就是這樣以深情厚愛來養育我的。
現在的這個敵人在作母親時,當我自己徘徊在中陰中的尋香近取神識,聞到食物的香氣而奔去的時候,依靠以往的業力和父母做愛的因緣而入胎,母親她懷胎九個月零十天,忍痛受苦,暗地裏流著酸楚的淚,付出血肉之軀的一切代價,全然不顧滔天罪惡、艱難困苦、惡言惡語。母親享用飲食的營養和身體的所有精華通過臍道來養活我的生命,使我身體得以成長,這是生身之恩。
接著是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是深情的母親,要死的沒讓死,要爛的沒讓爛,要幹的沒讓幹。母親滿懷著生子的最大喜悅,以慈愛心撫育,臉上散發出含笑的光彩,用親昵的愛稱來呼喚,展開雙手摟在懷裏,不讓我死去,這是賜命之恩。
漂泊不定的中陰神識口裏無食、手中無財、背上無衣,不知何去何從,當來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家裏,是那深情似海的母親,用最初的食品——甘甜的乳汁喂我,乳汁的精華落到眼裏,人在命終之時,眼裏瑩瑩流的淚水就是它,糟粕留在體內吸取所有食物營養,使身體茁壯成長,待到死亡之時,上吐下瀉身體元氣的東西就是它。母親,用自己的體溫當作我最初的衣服。當我稍稍能吃東西的時候,母親總是先把好的食品給我吃,不管是白的紅的,凡是有營養、香噴噴的食物,她就用嘴來喂我,用手給我擦拭髒物,用手輕輕撫摸我的肚子看我餓了還是飽了,用指頭測試食物的冷熱,用最好最柔軟最暖和的布給我做衣服。
母親她自己卻總是捨不得上供三寶,捨不得下施貧乞,捨不得給亡者作佛事,捨不得給生者食物,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不顧一切罪業、痛苦、惡言所積累,通過邪惡、欺騙的手段所攢下的一切財產通通給予我,就算是讓我登上轉輪王位,她也不覺得給予得太多。我要食馬上給食,要財馬上給財,身上無衣給我衣裳,從無吝嗇心和捨不得的心,母親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受用通通給予了我,這是施財之恩。
當我剛剛會吃東西、會走路的時候,母親教我吃飯該怎麼吃,穿衣服該怎麼穿,衣服哪是上哪是下,腰帶拴的鬆緊程度、鞋帶該怎樣系。不會走路教我怎麼走,不會說話教我說“媽媽、爸爸……”,耐心地教我世間的所有知識。當我們在搖籃裏的時候,母親真的好像把自己的心掏出來放在平原上一樣把我當成心肝寶貝,極其寵愛,視為掌上明珠,一直到我長大成人,這是教世間知識之恩。
以上生身、賜命、施財、教世間知識四種,是感念世間法方面的恩德。
從佛法的側面來說,具足十八暇滿的這個珍寶人身也是大恩母親所生,再者衣服飲食、住所資具等修行菩提的這些助緣,如果沒有母親,單憑自力一樣也是實現不了的,由此感念母親的恩德。佛子菩薩道,首先發殊勝菩提心,如果沒有母親,也無法發起,中間修學如海的菩薩行,如果沒有母親,也無有修學的對境,倘若不具備菩提心、菩薩行,就不會有最終現前圓滿佛陀的果位。可見,從佛法方面來說,母親對我也是有著大恩大德。
以上從佛法和世法兩個角度來憶念恩德,就是念恩的修法。
接下來心裏思維:對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親,既然在這以前是將利益勝利奉獻我,虧損失敗自取受,以深情養育了我。我這回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師善知識攝受,明曉道的利害,以往是媽媽關注我的苦樂,現在該輪到作為孩子的我要關注母親的疾苦。心裏有渴求報恩的想法,這就說明產生了想要報恩的念頭。
隨後,從自己的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逐步觀修,在臨收座時,對一切有情無有親怨貪嗔,平等觀成中等的對境,這就是修舍無量心。
在這般觀察修的過程中,心感疲憊,不想繼續的時候,不跟隨過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來的希求,又不持續現在的分別念,不加改造悠然安住,這就是舍等持。
當再度想起心動念時,又進行觀察,就這樣通過觀察、安住輪番交替來修寂止。結座與前面一模一樣。隨之進入座間,以有貪嗔的有情作為所緣境,知母、念恩等觀修法與前相同,心想:但願此人遠離相續中的貪嗔;如果他能離開貪嗔之心,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他遠離貪嗔之心。為了使他遠離貪嗔而虔誠祈禱三寶。
在此之後,修無緣的舍心,自他的身體可分成微塵,心刹那間生滅,不會停留到第二刹那,在勝義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在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緣起不滅,對空性和緣起不滅平等引生定解,在不加改造的狀態中安住,這是生起勝觀的方便法。
另外,在所有座間階段,再針對有貪心、嗔心、有爭論的有情,第一與發願相聯:但願這些有情隨時隨地都能遠離貪嗔之心。第二與希求心相聯:如果他們能遠離貪嗔之心那該多好!第三與立誓相聯:我一定要使他們遠離貪嗔之心。具足以上這三種相聯。第四祈禱:為實現以上願望虔誠祈禱三寶。反反復複觀修。
儘管在入座期間舍無量修得不錯,使心相續稍微有所改變,可是如果在座間沒有思維,那麼又會落入以前殘存的惡習痕跡中。打個比方來說,當鐵放在火裏燒的時候是紅彤彤的,一旦從火裏取出放在地上,它又會變得黑乎乎的。因此,在座間觀修入座所修的內容這一點相當關鍵。如此這般修行之後,在座間,對怨敵放下嗔心,對親人拋下愛戀,要對所有眾生一視同仁,等如父母。
修慈無量心,當借助舍心息滅了貪嗔之後,就必須對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開端要局部性觀修,結尾時,對一切有情觀修。開始,在前面直接觀想自己親生母親的音容笑貌。心裏思維:現在的這位母親,不止一次做過我的母親,而且當過無數次我的母親,做母親的邊際沒有盡頭……這是知母。
接著念恩:我並不是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也不是像地上長花一樣自然冒出來的,而是母親九月零十天懷胎,給予了我的生身性命。凡母親享用飲食的營養成分,就如同油燈裏放燈芯一樣,經過母親的臍部,滋養著我的身命。這是感念生身的恩德。在後來分娩的時候,母親除了頜骨的關節以外的所有關節部位全部分離,七天之間,飽嘗著“想到做愛都會膽戰心驚”的痛苦。當時的我感受著“從鐵砧眼裏牽引出”般的痛苦。出生時候的我,說活著,連頭都抬不起來,說死了,氣還沒有斷,就是這副要死不活、蔫蔫巴巴的樣子。回頭看時,不知從六道什麼地方來,往前瞧時,不知來到了什麼地方,在當時,如果不是深情的母親做我的母親,也許我就死了。母親首先剝去我身上的胎盤,用乳汁的溫流給我沐浴,剪斷臍帶,要死的沒讓死,要爛的沒讓爛,要幹的沒讓幹……感念賜命的恩德。其後,母親以最初的食物——甘甜的乳汁餵養我……感念施財的恩德。母親把我當成心肝寶貝,滿懷慈愛心隨伴著我,以利益心養育我……凡是她會的、她懂的都通通教給我,這是感念教世間知識的恩德。
接下來從佛法的方面憶念恩德,母親是饒益我的恩田,她把住所、床榻等一切日用資具給予我。修慈心的福田也是這位大恩的母親,母親對我是這般利濟的,而我以前從來沒有給予母親這樣的利益,甚至母親在世間法方面教誨吩咐時,我非但不聽從,反而恩將仇報罵她:“老太婆,老糊塗,你怎麼還不死!”這完全是沒有憶念恩德導致的。
現在想到母親的恩德以後就要報答恩德,心裏思維:母親到底有什麼所求、想要什麼呢?其實她所求的、想要的無非就是快樂,衣裳、食品、住宅、臥具等等今生今世的快樂一直到善趣天、人的一切安樂,甚至曬一天熱乎乎的太陽,喝一碗香噴噴的茶,諸如此類的快樂她都想求得,而不願意受苦。可是,她卻不具有信心、出離心、菩提心這些安樂的因以及增上生人天之樂直至佛果的大樂,而接連不斷造作苦因,以不具樂因及樂果的深恩母親作為所緣境,心裏想:但願這位母親現世及生生世世,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安樂因;如果母親能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安樂因,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具足珍貴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安樂因。為了使母親具足安樂因而虔誠祈禱三寶。但願母親具足增上生人天果報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果;如果母親能具足增上生人天果報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果,那該多好;我一定要使母親具足增上生人天果報直至圓滿佛果之間的安樂果;為了使母親具足安樂果而虔誠祈禱三寶,念誦“奇哉三寶大悲尊……上師如來眾生怙……勇士您具悲心力……”。當心裏稍有安樂之感的時候,不遮止分別念也不跟隨它,心悠然安住。
相信因果的誠摯信心是善趣的因,出離心是解脫的因,菩提心是圓滿佛陀的因。
以上從知母一直到希望他們具足樂因及樂果之間,是觀察修;不遮止分別念也不跟隨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在所有座間階段,需要奉行一切仁慈的身業和語業,心業就是懷有“必須成辦一切老母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安樂”的心念。具體來說,我們對於父親叔伯等長輩,包括家畜在內,要慈愛有加,斷除毆打等行為。語言上杜絕口出粗語和刺耳的話,心裏想到凡是眾生所求的暫時究竟的一切安樂,只要能辦一定要成辦。
無緣的慈心,就是引生三輪現而無自性的定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