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發殊勝菩提心-1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大乘之根本——發殊勝菩提心引導,如果修行人的意樂廣大,那麼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從諸位初學者的側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備世俗菩提心,而並不是以法來安立大乘和小乘的。所以,世俗菩提心居於主導地位,見解作為助伴。了義、究竟的目的地就是勝義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並不能獲得究竟的果位。也就是說,在初學階段,必須有一顆善良的心。

如云:“心善地道亦善妙,心惡地道亦惡劣。”如果具有菩提心的意樂,那麼地道都必然善妙,也就是會經行五道十地。如果居心不良,那麼地也惡劣道也險惡,必然走向三界九地,必然步入五道。為此,在初學階段,不看見解,不看修行,就是看菩提心意樂,除此之外什麼也不依賴。談到見解,其實聲聞緣覺也有證悟的,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諸聲聞修空性法,彼之果即滅盡定。”所以說,依靠菩提心意樂和積累資糧這兩者才能獲得佛果。新派主張世俗發心位居於首。舊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義、相似了義和了義三種。不了義,具備世俗菩提心。相似了義,世俗和勝義菩提心需要雙運。聲聞緣覺沒有證悟三大的見解,了義就是最終要達到的究竟勝義菩提心。龍樹菩薩說:“菩提心即大乘……”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自釋》[1]中說:建立究竟一乘,只有以勝義菩提心來證成究竟一乘,而以世俗菩提心無法建立究竟一乘。

這樣的善妙意樂——菩提心,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會生起來,而心腸歹毒的人不會生起。

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無量心、發殊勝菩提心和受願行菩提心學處三個步驟。

首先需要修四無量心:如果沒有依靠四無量來修心,那麼就斷不了謀取自利的心行。牟取自我利益(想要大有作為那純屬癡心妄想),不管是佛教裏還是世間中,都從來不曾有過謀求私欲而成功、成就的實例。我們從耳聞目睹的現量加以權衡,在這個世界上的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凡是自私自利的人,到頭來無不淪落到最悲慘的境地,都是以毀壞自他而告終。從佛法方面來講,謀取一己私利的聲聞緣覺們,既沒有獲得佛子菩薩地的功德,更不會得到佛陀出有壞果位的一切功德,這歸根到底就是這個私心在作怪。

現在,我們絕不可以牟取私利,一定要發起菩提心意樂。寂天菩薩說:“菩提心妙寶,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所謂的“菩提心妙寶”,就是指希望一切有情獲得佛果的心願。“未生令生起”的方法就是修四無量心。“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就是發起殊勝菩提心和修學它的學處。關於“未生令生起、已生勿退失、日日而增上”的方便方法,如果想廣修,就要修四無量心;中等修法,就修慈心和悲心;假設略修,就只修這獨一無二的悲心。

這樣的菩提心,沒有生起讓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無量。四無量與四梵住之間有一定的差別,四梵住是指梵輔天等四處。轉生到四處的因是緣於慈悲喜舍四種心,但它並不是無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無量的原因是,簡略地說,由於慈、悲、喜、舍既沒有以出離心攝持,也沒有以菩提心攝持,又沒有以空性見攝持,更沒有以證悟無我的智慧攝持,為此才叫梵住。打個比方來說,一個好心腸的老婦女,她的所緣、行相是局限性的,她一心想:我的這個孩子快樂幸福等等。如果這種意樂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無量。道位時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於首位的就是四無量,果位時是佛陀的四無量。正因為四無量心所緣的對境無量、有境的心無量,它的果無量,為此才稱為無量。就講理論的順序而言,先從慈心講起;按照竅訣的觀點,如果首先沒有從舍無量開始修,那麼其餘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須從舍無量心修起。

具體來說,希望眾生具足樂因及樂果,是慈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遠離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不離安樂,即是喜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希望眾生遠離貪嗔,即是舍心的本體或法相或行相。

四無量心也分為有緣的無量心與無緣的無量心兩種。在修有緣的無量心時,要對應所緣、行相來修。

慈心的所緣境:“願等同虛空的一切老母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這顯然是以不具安樂的有情作為所緣對境,希望他們具足樂因及樂果即是行相。

悲心:以痛苦有情作為所緣對境,希望他們遠離苦因及苦果是行相。

喜心:以具足樂因及樂果的有情作為所緣境,希望他們不離其安樂是行相。
舍心:以自相續的貪嗔、他相續的貪嗔作為所緣境,希望平等息滅貪嗔心而具饒益心即是行相。

以上是四無量心,就這樣對應所緣、行相來修。

無緣的無量心,作為初學者,以如夢如幻等幻化八喻來修煉內心;如果是一個開悟者,那就以“無分別智行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要修四無量心的人,如果一開始沒有從舍無量修起,那麼慈悲喜就不能成為無量。修法有觀察修與安住修兩種。“慈心與慈等持,悲心與悲等持,喜心與喜等持,舍心與舍等持”是指修寂止和勝觀中的修寂止。修寂止也包括理論的修法和竅訣的修法,這裏依照竅訣的修法,入座的所有前行法如前一樣。

正行:把怨敵觀想在自己的右側,把親友觀想在自己的左側。一開始要對自己的親友生貪心,對仇人起嗔心。接著對此從三個時間來思維:敵人、親人這兩者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輾轉生死的過程中,沒有不當過父母親朋摯友的,如今的這個仇敵在以往做父母親朋好友的當時,曾經給予過我不可估量的幫助,保護我免遭無量的加害。所以,他是利益我的親人。今世,我把他當作仇敵,他也不一定反過來也把我看成仇人,假設互相仇視,那麼在彼此之間發生爭鬥等等情況下,勢必會以英勇、得勝作為美名傳揚的因。或者,他沒有把我看成仇人,或者即便對我敵視,但經過其他的中間人從中調解,或許會變成親友,也有可能變成比自己親生骨肉更近的親人。就算沒有別人調和,但是雙方互相坦誠相待,互相認錯說:“你不對,我也有錯,現在開始我們不該像以前那樣了。”或者,以財物來坦白認錯,或者通過對話坦誠道歉,這樣一來,也會彼此和睦,成為親友。

從修行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被敵人搶劫一空的外緣才使我遇到佛法,如果有這樣的外緣出現,那這回我就是一個佛子菩薩了。再者說,百年佈施不如一日守戒,百年守戒不如一日修忍,佛陀的所有相好就是通過安忍而獲得的,而且修安忍的對境就是仇敵,如果我能夠修行安忍,那怨敵就是饒益我的人,所以他並不是敵人。

將來,這個敵人也會變成親人而幫助我。

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仇人從無始以來的生世中作為我的怨敵加害於我,現在也是作為怨敵加害于我,未來也將作為怨敵加害於我。

由此可見,這個敵人對我既有利也有害。

接下來對這個只是一味貪戀的親人也加以思維,要經過一番詳詳細細的思索而斷定他是仇敵。前世當中,這個親人也害過我,他作為怨敵曾經無數次掠奪過我的財產、剝奪過我的生命、砍斷過我的頭顱肢體。今生,他也成為我修行正法的違緣,孩子成為父母的痛苦緣,父母成為孩子的坑害者,父母為孩子迎娶作為終身伴侶的妻子,這實際是把我們捆縛在輪回的繩索上,並且教給他們如何制伏敵人、如何扶助親友、如何做生意、搞欺騙各種各樣作惡的方法,這無疑會導致我根本無法從輪回中獲得解脫。

從正法的側面來講,我起初幸逢了了不起的上師,中間修行妙法,最後守持戒律等等,可是為了成辦父母雙親等這些親人的利益,我的戒破了、禪定退失了、智慧一敗塗地了,這就是他們所造成的。所以說,前世的敵人因討債變成今生的親人,今世的親人因為討債後世也會成為仇敵。這個親人在三時裏做我的仇敵。
還有另一種情況,這位元親人從無始輪回以來,曾經當過父母等利益過我,現在也作為親人,從衣食、住所等方面來幫助我,將來也會變成親人饒益于我。

可見,親人對我也是既有利也有害。

綜上所述,其實,親人敵人都是利害兼而有之,通過如此觀修,結果心裏既不會有想要加害敵人的念頭也不會有想幫助親人的欲望。如果停留在這樣的狀態上,就叫做無利無害的愚舍。所以,必須進一步觀想親怨兩者是母親,是該幫助的對象。那要怎樣來觀修呢?虛空遍及的地方充滿有情,有情遍及的地方充滿業感痛苦,被業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從無始時以來無一不曾當過自己的父母親友等等。從更親密一層的關係來講,就像如今的這位生身母親一樣,這個敵人也當過我的母親,並且不只是一次而是不可思議次當過母親。

(龍樹菩薩曾說:)“地土摶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為母數。”比如說:在無所不知的如來面前,坐著我母子二人或者敵人和我,佛陀告訴我們說:這個怨敵和你,在前世是這個人的母親,再前世當一個天人的母親……於是,我把這個大地的土摶成棗核丸來計數,結果這個大地的土已經用完了,可是單單這個怨敵做母親的邊際還沒有算盡。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一直流轉,可想而知,在巴掌大的地上,不曾多番出生、不曾多番死亡的地方是沒有的。除了天界與地獄的多數眾生是化生以外,基本上都是胎生,如果需要從胎中出生,那沒有母親就無法出生。當然,假設只是一個眾生作為母親,那倒也僅此為止,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一切有情彼此之間都曾無數次做過母親,這個敵人當母親的次數就相當可觀。
這以上是知母。



[1] 《入中論自釋》:藏文原文是《入中論》,但《入中論》頌詞中建立究竟一乘的只有“此證真實慧,亦非有別異,故佛為眾說,無等無別乘”及“佛令諸弟子,念趣寂滅樂,心修遠離已,次乃說一乘”這兩個頌詞。在《入中論自釋》中作了如此解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