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念修金剛薩埵-1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淨化違緣罪障——念修上師金剛薩埵:

阻礙我們生起甚深正道的殊勝體悟、證悟的就是罪障,在初學階段,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淨化障礙上。所謂的罪障,障是總稱,包括業障、煩惱障、所知障和習氣障四種。

業障,是指自性罪和佛制罪。自性罪:與佛制毫不相關,自性的意思是說諸如殺生之類,只要去做本身就屬於罪業。佛制罪,作為在家人,如果去做,不會成為罪業,而某個出家人去操作,就成為罪業,諸如除割青草之類的事。與佛制不相關聯的自性罪,是指十不善和五無間罪等一切罪業。既是自性罪也是佛制罪的,諸如殺生的他勝罪,其中殺生是自性罪,他勝是佛制罪。單單的佛制罪,諸如割青草之類的事,如果是平常的在家人除割青草,不會有罪,但如果是受戒的比丘鏟割青草,那就成為墮罪,一般的在家人親手殺旁生和比丘除青草,罪業輕重一模一樣。所以,凡是與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宗誓言相違的一切遮罪,越向上罪業越嚴重。比如,在家人弄死一個蝨子,就犯了一種殺生的罪業,假設某位菩薩掐死一個蝨子,那他所犯下的不僅僅是殺生之罪,而且也有殺母之過。
如果有人想:既然有殺母之過,那豈不成了無間罪嗎?

並不會成為無間罪,因為所殺的對境並不是今生今世的生身母親,所以不會成為無間罪。

倘若某個密咒師擠死一個蝨子,在殺生之罪和殺母之過的基礎上,還有殺金剛薩埵的過咎以及殺害分別識聚四十二本尊的罪業。可見,與前前相比,後後罪業越來越增重。禁止別解脫的惡作、菩薩的惡行就成了戒律。

別解脫中講僧裙上下邊要齊圓,如果沒有認真穿好,就成了惡作,與菩薩乘裏的嚴禁惡行戒相違,屬於根本墮,在密宗裏也成了違越如來教言的根本墮。所以,所有與自性罪、佛制罪相違的都是業障。那麼它遮障什麼呢?障礙獲得善趣人天果報。

煩惱障是由以上這些業引發的八萬四千煩惱,歸納起來,就是三毒五毒的分別念。再進一步概括,就歸集在唯一的非理作意分別念中。那麼,煩惱障障礙什麼呢?它障礙獲得聲聞、緣覺的解脫果位。

所知障是三輪實執的分別念。

習氣障,按照顯宗所講,是所知障極其細微的階段,密宗稱為三現遷移習氣,也就是指依於格外細微的意性身,形成粗大身體的因或種子白分的習氣,形成粗大語的因紅分的習氣,形成意的因或種子紅白聚合部分——黑光或風行極度細微的所有習氣。

所知障和習氣障障礙什麼呢?障礙獲得遍知智慧。

以上這所有障礙分別遮障善趣等,總體來說就是遮障萬法的實相真如。這樣的實相取名為法性、真如、真性、真實際、法界、萬法之無過法性、如來藏等都是顯密共同的名稱。依照密宗而言,稱為自性清淨佛,本體本淨佛,基任運自成佛。《黑日嘎剛波續》中說:“實相體性基,法身無縛解。”心的本性或真性或實相,就是法界智慧無二無別,不曾有業和煩惱之垢,如同虛空或太陽般的佛陀三身一切功德未經尋覓本來圓滿存在,于眾生基位時,沒有變劣,功德無減,於佛陀果位之時,沒有變好,功德無增,也就是說功德無增無減,本性當中不著客塵,自本體本來清淨,本體本淨的自性,原本超離束縛解脫的智慧,就叫做實相體性之基或本來義阿賴耶。所謂的基,如果證悟了,就是能生涅槃——所生的真正基;倘若沒有證悟,那就是輪回萬法無則不生的基。為此,命名為基。儘管本來是佛陀的自性,但並不代表成佛。如《二品續》中雲:“眾生本是佛,然為客塵遮。”不代表成佛的原因是,由倏然的迷亂二取垢染遮蔽著。客塵,如果分類,有八萬四千煩惱等等,但這一切歸納起來,就是五蘊。五蘊再進一步概括,就是這顆接連不斷的分別心,如果把它取名,那就是迷亂假立之基,是能生迷亂相輪回萬法——所生的真正因。因此,要想在阿賴耶的鏡子裏映現出證悟的影像,必須清淨所有遮障。如雲:“障礙得清淨,自然現證悟。”

初學者,主要淨化業障,能淨化的方法就是善巧方便、大慈大悲的金剛薩埵佛(念修法),有關別解脫還淨他勝僧殘等在各個的章節中有解說。菩薩乘的《三聚經》,包括頂禮聚、懺罪聚、隨喜或回向聚,由此就叫《三聚經》。還有《大解脫方廣懺悔儀軌》等等。簡單一句話,奉行善業是懺悔罪業的唯一方便法。別解脫中的真正懺悔能使自地的所有墮罪得以清淨,從墮罪之因和墮罪果報中脫離出來,菩薩的所有墮罪依靠別解脫的懺悔不能清淨,憑藉菩薩乘和密宗的懺悔,不僅能從自地的墮罪因與墮罪果脫離出來,而且也能從下面所有墮罪異熟果報中脫離出來。

顯宗密宗的懺罪方便有許許多多,其中念修上師金剛薩埵最為殊勝,金剛薩埵在往昔學道位時,曾經發願“未來時,凡持受我名者,一切墮罪得以清淨,若不清淨,我不成佛。”並且,他積累了無量福慧資糧,發下大願,結果所有發願都得以實現,上師金剛薩埵成就了佛果。我們前往十方每一位佛陀前勤求懺悔方便法,不如觀修金剛薩埵與一切壇城散攝的作者上師無二無別來作懺悔殊勝,這裏是總集寶珠的修法。

所有懺悔都必須具足四種對治力。誠如寂天菩薩說:“所淨罪六門,能淨四力治,淨法三殊勝。”首先,懺悔的所依或對境是別解脫戒的親教師、軌范師及僧眾,或者菩薩乘的上師善知識,或者持梵淨同行道友,或者《三十五佛懺悔文》中所說的三十五佛、《大解脫經》中所說的十方佛陀等,或者是密宗的上師和壇城的聖眾。在這裏,是上師金剛薩埵,這就是所依對治力,它包括外所依對治力和內所依對治力兩種。外所依對治力就是指觀修金剛薩埵。內所依對治力,是皈依、發殊勝菩提心,尤其是生起大悲心。所以此處調整發心相當重要。外所依對治力的本體是信心;厭患對治力的本體是悔心;返回對治力的本體是戒後心;現行對治力的本體是對正法產生希求心。

起初在修所依對治力的此時,雖然有“把自己身體明觀成本尊的頭頂或者不執著自身的頭頂上”等觀修法,但這裏,就是在惡貫滿盈、罪業累累自己的平常身體頭頂上的毛漩口處插入四指蓮花莖的十萬瓣白色蓮花,壓在其紅黃花蕊分開的三分之二位置的滿月上面,本體是無等大悲寶藏具德根本上師,形象是一寸大小的白色吽字。一心專注於它,觀想那個吽字也是朝著自己方向,對準自己的胸口。以了知“上師是佛”等五了知(上師瑜伽裏有說明)誠心誠意祈禱,結果上師的心裏生起強烈的大悲,大樂本體的吽字似乎在動搖,之後以魚浮出水面的方式從中出現上師金剛薩埵,他身色潔白,宛如十萬個太陽照耀在雪山……內容容易理解。

再觀想:他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見、以超越人的耳聽到、以超越人的遍知心垂念我,面朝向我。通過耳聞、心念,上師金剛薩埵心情不悅,臉色陰沈。此後,生起你無所不知的信心、發殊勝菩提心,這兩項最為關鍵,這僅是就外所依對治力而言,內所依對治力中信心、皈依、發心居於首位,因此必須努力增生這些心。
接著,是厭患對治力,所淨的是罪業六門:

第一時間之門,從無始輪回以來迄今為止所積累的罪業,今生當中犯下的自性罪和佛制罪,自己心裏能回想起來,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我自己造了這樣的罪業,唆使別人造,隨喜他人造的這所有罪業,心裏不藏,身體不覆,口裏“髮露懺悔”。

如果有人認為:自己造罪,誰也不曾見到,佛菩薩也看不見。其實並不是這樣。如雲:“未見之中造罪業,如服毒藥豈安樂?天尊具通之仙人,以清淨眼定現見。”華智仁波切說過:“惡分別毒隱腹內,命終之前必現前。”佛菩薩不可能不見不睹,如同一個盲人周圍有一百個有眼者團團包圍著一樣。凡是自己心裏能回憶起來的一切罪業,直接說出,懷著慚愧、畏懼、後悔之心進行懺悔,加上所有想不起來而成為佛菩薩遍知智慧所見對境的一切罪業通通懺悔。

第二動機之門,是指由貪嗔癡引發的一切罪業。

第三通過之門或積累之門,身語意的一切不善罪業。

第四本體之門,自性罪的十不善和無間罪等,與佛制罪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持明密乘戒相違的一切罪業。

第五對境之門,依靠三有輪回、寂滅涅槃所積累的一切罪業。

第六作用之門,即生當中短命多病、財物貧乏、受到怨敵威脅等;後世漂泊在無邊無際的惡趣中,成為諸如此類之因的一切墮罪,要像服了劇毒一樣,懷著痛心疾首的強烈懊悔心觀想,在上師金剛薩埵您耳聞目睹,垂念於我,我今天對您無有好的呈稟,我從無始以來迄今為止所積累的一切罪業在您面前不覆不藏髮露懺悔,深感內疚,追悔不已,進行懺悔。祈求您垂念,令我的此罪,速在當下就在此地此坐墊上得以清淨。我們必須要急不可耐地懺悔。比如,一個人要給我半個銅錢一類的微薄之物,我都會急不可耐地催他,那麼要清淨罪業,為什麼不需要迫不及待地懺悔呢?

返回對治力:如同院子的籬笆以前破損後來恢復一樣,破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後來通過懺悔得以恢復,發誓從今以後縱遇命難也不再犯。我們這些人,都已經受了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對此本不該有什麼區別,可是單單口裏大唱高調說“今後不犯”是沒有什麼用的。現在的上師僧人們,一邊口頭上念誦“髮露懺悔,不敢覆藏,從今此止,永不再犯”一邊所行似乎都是不善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