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念頭和想法,就是你的資糧;差別在於自己累積的是善或惡的資糧?!

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大圓滿前行筆記-上師瑜伽-1



 -噶陀堪欽阿嘎仁波切 著-索達吉堪布 譯


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的所有方便中最究竟甚深的上師瑜伽引導:

解脫道的九乘次第,都需要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方能獲得果位。按照新派的觀點,所有聲聞修行空性的果位即是滅盡定,他們(指新派)認為各乘見解無有高低。按照舊派的觀點而言,各乘見解有高有低,當然也並不是說聲聞緣覺不具備智慧,但他們只有相似的智慧。菩薩由於證悟般若見解,不是相似的智慧,而是大智慧,或者是高的見解。所以,聲聞、緣覺和菩薩的智慧就有著相當大的差別。聲聞、緣覺,起初尋找具足一切法相的親教師或軌范師,以出離心的意樂驅使受別解脫戒,實修珍貴的勝道三學,從而證得解脫果位。所有道的主體或本體是智慧,戒律和禪定二者作為從屬,實修道諦及從屬內容,並沒有說僅僅是依靠對上師親教師、軌范師有信心就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果位。

如果有人認為:那麼,經中不是說“舍利子,勝義要依信心而證悟”嗎?可見,單單憑著信心就有證悟無我之義的。

其實並不是這樣,此教證是說明無有信心無法入道,開啟諸法之門的是信心,為此首先必須具備虔誠的信心,並不是僅僅憑著信心就可證悟真如的意思。小乘行人,如果對給自己授戒的親教師、軌范師懷恨在心,那就是修道的障礙,所以需要有信心。可是四諦法一點不修,唯獨仰仗信心並不能得到聲聞緣覺阿羅漢果。
諸位菩薩如果沒有依靠外攝持的上師善知識,沒有修行內攝持的慈悲菩提心,就無法現見見道法性真諦,因此(《經莊嚴論》中)說:“親近于善友,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1]”對於具備十種功德的上師,或者雖然不具備十種功德,但慈悲菩提心已經純熟的善知識,懷著信心依止,發殊勝菩提心,並沒有提及不修學六度所攝的佛子菩薩如海的圓滿(功德)、成熟(有情)、修行(刹土)之道只是憑著信心就能現見見諦法性真諦。只是說明損害上師,退失信心,會積下彌天大罪。(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所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噁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就像鐵能斷鐵一樣,對(菩薩上師懷有噁心)能摧毀以往所積累的一切善根,需要重新由小資糧道開始積累。但在菩薩乘中,並沒有提及“如果具備把善知識視為佛陀的恭敬誠信之心,虔誠祈禱,相續中就能生起證悟智慧”。然而,對上師有信心的確能圓滿廣大福德資糧。如《入行論》雲:“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勝。”

入了密宗的菩薩持明行者,首先在具備法相的金剛阿闍黎面前,得受密宗外三續部的能成熟灌頂,也就是瓶水、冠冕等賜部與開許共同明覺五灌頂,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通過修行有相瑜伽與無相瑜伽,結果修行所依(也就是神饈)保持溫度、油燈自燃、彩虹照射等等驗相呈現時,取受悉地,得到與欲界色界天同緣分的共同悉地。其後不舍肉身,以神變前往布達拉等聖境,面見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等,即刻獲得殊勝悉地,此後在五世或七世或十六世之末,證得三部、四部、五部金剛持其中任何一種果位。外三續中只是說,如果與上師金剛阿闍黎發生矛盾,那就成了悉地的障礙,而並沒有提到如果不發生矛盾而以把上師視為佛陀的方式虔誠祈禱就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的智慧。個別的情況並不排除,不曾講過“如果不修行金剛阿闍黎所宣說的有相無相瑜伽,單憑對上師的恭敬誠信就能獲得殊勝悉地”。

密宗內三續,第一是瑪哈約嘎,圓滿得受入門的外十利等以及四灌頂後,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和風的圓滿次第,從而在相續中生起由四空引發的喻光明之後,在其後得,依靠三現光明作為因,五光風作為緣,而起現幻身本尊身。接著,在修行義光明時,大眾作會修,初夜於本尊前取悉地,中夜於怨敵前取悉地,黎明於佛母前取悉地,從而在相續中生起義光明,隨後在後得時起現有學雙運身。這一宗派中,如果與上師金剛阿闍黎發生矛盾,那麼就像頭斷了不可救藥一樣成為一切悉地的障礙,今生今世中屢屢遭受短命多病等不幸,後世轉生到難以解脫的金剛地獄受苦。如果把上師金剛阿闍黎看成佛而虔誠祈禱,能得到證悟的智慧、殊勝的悉地,但是並沒有強調性說明這一點,只是說它的近取因之行為——大眾會修以後她身手印的主要近取因。

阿努約嘎,首先蒙受具足法相的上師賜予能成熟的內外密所有灌頂,以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主要修行生起次第的少部分和圓滿次第中明點圓滿次第,依靠脈直、風淨、明點堪能,相續中生起四喜引發的喻光明,此後,後得不清淨幻身起現為本尊身。在修到義光明的近因行為,依靠無戲手印、她身手印的近取因,而修行義光明,後得起現有學雙運身。阿努約嘎中也主要宣說重點修圓滿次第,憑藉手印的增進而現前義智慧,並沒有說僅僅依靠對上師的恭敬誠信就能達到最高的境界。然而,密宗所有內續中宣說了“悉地隨上師”。悉地跟隨著上師,而不跟隨本尊空行(意為依靠上師方得悉地),可是由修行人的意樂導致,有些對上師生信心,有些對本尊和空行起信心,如果具備將上師視為佛陀的虔誠恭敬信心,他即便沒有修生圓次第,也能在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這一點,新派也是承認的。但瑪哈約嘎、阿努約嘎闡明重點修生起圓滿次第,如果對上師和道友心懷憎恨,那麼正如所說的“則成一切脈皆顛倒,觀尊張口瞪眼成鬼神”。如果和上師、金剛道友不發生矛盾,將上師修為本尊的本體,那麼成就近在咫尺,速得加持。

特別是阿底約嘎的宗派,首先得受具足法相的上師賜予的大圓滿有戲、無戲、極無戲、最無戲四灌頂,以有守護的次第誓言即上師身語意分出的二十七種根本誓言、二十五支分誓言以及無守護頓悟誓言即無有、唯一、平等、任運,清淨誓言守護相續,實地修道修行本來清淨直斷和任運自成頓超二道,也包括有緣對境根基和覺性自現根基者的修道,一開始沒有生起證悟令生起,已經生起不退失、不退而增上的近因行為,並沒有著重宣說像下乘以聖聚會修、她身手印的近取因,那主要闡述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如果懷著將上師看成佛陀的恭敬信心虔誠祈禱,相續中就能生起證悟智慧。如雲:“無動敬信修六月,獲得金剛持果位。”又雲:“五地十道之境界,于師敬信歲月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上師看成佛陀。
那到底該怎樣視師為佛呢?在別解脫宗派中,把上師看成是聲聞緣覺聖者,或者即便不看作聖者,但視為是有功德的凡夫倒也可以。菩薩乘中,把上師視為住地大聖者,或者是佛陀化身,或者看成是大資糧道以上有功德的菩薩,也可以。在大圓滿宗派裏,將上師看成凡夫班智達或者聖者阿羅漢或者聖者菩薩,或者佛陀化身或者佛陀報身,都是不行的,那要看成是什麼呢?要將上師看作是佛陀法身,如果能夠做到滿懷始終不渝的恭敬信心,虔誠祈禱,那麼不需要依靠他道之緣,而足能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相續中生起如此證悟的實例:有印度聖地的那諾巴、龍菩提、金剛鈴阿闍黎。在此藏地,也有索布拉花、全知無垢光尊者、持明無畏洲等等。要做到將上師視為佛陀,必須知道五點,第一、了知上師是佛;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佛陀的事業;第三、了知對自身而言,上師比佛陀恩德更大;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師是總集一切皈依處的總體;第五、了知認識到這些道理以後如果能虔誠祈禱,無需依賴他道之緣便可在自相續中生起證悟智慧。

第一、了知上師是佛:了義不了義當中,按照不了義的觀點來說,上師是真正的佛化身,他相續(指相對自相續的他相續)所攝的一切佛陀為了利益所化眾生,隨機調化,身色所包括的化身有為法,依靠一切佛陀的大悲、願力和所化眾生的福德力,如水月般以緣起而顯現,如果認識到這一點而滿懷恭敬信心虔誠祈禱,就會得到佛陀的加持,這是自然規律。然而,由於自己的智慧薄弱,而仍舊把上師執為實有相狀的色身,那麼以不清淨的耽著導致就會將上師當成平凡者,由此不能成為自相續生起智慧的清淨近取因,正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是,世尊也說過上師是佛陀的幻現。如雲:“阿難莫憂傷,阿難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現善知識,饒益汝等眾。”上師成立為佛是顯宗密宗共同的觀點。

按照不共了義的講法,上師是真正的佛陀法身,這一點以教證、理證來說明。首先以理證明:上師的意——深明無二的基住智慧,不管我們證悟還是沒有證悟,就是本體本來清淨的佛陀、永恆穩固無遷無變的無為法佛陀法身。如雲:“諸佛法性尊,引導皆法身。”基果無二無別的佛陀法身的妙力或者遊舞顯現出空性影像的上師身語意無盡莊嚴輪,是真正色身,色身的本體是法身,法身的現象是色身,實際上這兩者不可分割大平等性或者雙運金剛持、普賢如來、金剛薩埵一切部和壇城的遍主周遍有寂的大智慧就是佛陀法身,所以說“器世具德上師尊眾前皈依,有情本尊尊母聖眾前皈依,現有具德上師聖眾前皈依”。內在所表義智慧是上師意法身,能表示法身的能表相的上師顯現身語意相。可見,通過法爾理足可證明上師是佛。

有關的教證,有“此即自然佛……”不可勝數。

第二、了知上師的一切所作所為均是佛陀的事業,包括共同事業和殊勝事業。共同事業有息、增、懷、誅四種事業,它也分為世間與出世間的事業兩種。世間的事業:如果沒有明確上師世間的一切事業都是佛陀的事業,認為我的上師是佛,但事業並不是佛陀的事業,那顯然是矛盾的。如果上師用世間法來解決糾紛、調解不和等等做世間的法官,就要想到那是息業。如果上師積累財物、收割莊稼、建造房屋、經商謀利等等,要想到這一切都是增業。當上師勾招男女等,哪怕是每一天都帶著一百個女人,也要看成是懷業。即使上師挑起爭端、發起爭鬥、興起動亂,每一天宰殺一百隻牲口,也要把這看作是誅業。出世間的事業:觀想上師放射白光,是能消除疾疫、刀兵、饑饉等八大災難或十六大難的息業;再有,放射黃光,是增上福壽榮華財產受用等六種圓滿的增業;再放射紅光,是通過懷柔三界等的四種信解進行的懷業;又放射出墨綠色光,殺傷、驅逐、毀滅一切怨敵魔障,諸如此類的一切都要看待成是誅業。

殊勝事業,就是為一切所化眾生指示三菩提解脫之道,把他們安置在解脫與遍知果位。



[1] 親近于善友,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
選自唐譯《大乘莊嚴經論》,其中是:“善近于善友,應知八亦然……”但藏文中並沒有“應知八亦然”這一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